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mmyu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或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实现学习中人与人参与;学习环境的时代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生活实际
  常常听到许多学生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也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生学完“认识人民币”后,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巩固培养學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制作了“虚拟商店”,让学生去实践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看商品上的标价,还学会了拿钱找钱,也学会了合理花钱,懂得了节约用钱。这一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近距离接触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并满足了学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脑去想,而且学会了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表达,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四、利用信息技术,感受事物变化过程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化静为动,动静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求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素养。
  五、课堂反馈、调控进程、发展思维,找准整合的“结合点”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反映要立刻有反馈——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得到纠正。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与增强行为定型的重要手段,注意信息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时、准确、真实把握反馈信息的这一优势,就可以合理调控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
  3、用多媒体教学,不要丢了课堂板书这一重要环节。板书不是无情物,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了解老师的情感,把握教材内容。
  4、实效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及时的反馈与矫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好奇”的需求。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
如何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这是班主任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集体目标凝聚留守儿童的心,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我刚接手的一年级班,留守儿童占全班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交,卫生不做,时常打闹追逐,毫无集体荣誉感可言。我想,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通过在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梯次激励效应,应该可以感化和凝聚包括留守儿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特别是网络上丰富的知识海洋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培养具有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的学生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和调研情况,拟对如何提升高中信息
新课程改革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久旱逢甘霖一般,万象更新。要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师应有足够的智慧和活动热情外,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还要恰当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这样更合乎新课程标准理念,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一、图文并茂,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激发学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我每逢闲暇之时在思索,如何让学生喜爱我?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过三年的工作经历,在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方面我认为:  一、努力锻造自己,成为自己心中合格的教师  1、身为人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在世,不在索取,应乐于奉献,人因责任而生,人因奉献而活。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人生的价值观在
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电教手段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极大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在数学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特点,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把抽象变为具体,使数学教学实现了“五化”,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在重点、难点的解决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使概念教学形象化  小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取决于毕业设计的规定和组织、学生的素质和态度、教师的水平与指导情况以及毕业设计环境等多种因素。本文主要从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学校、教师、就业单位和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和希望及毕业设计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来分析如何更好地做好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  一、毕业设计课题分析  1、各类型课题所占比例  毕业设计课题大约可以分为工程设计型、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