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阶段性的测试,无论是应试的昨天还是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师都经历了无数,只是身份不同而已。测试的目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为了检验并查缺补漏。因此,阶段性测试在整个教学中是很重要和关键的。但这重要性和关键性往往在讲评课上被师生们“大打折扣”,不妨回放一下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学生认真在听,课堂肃静无声,忽指名回答,学生窘迫站立,不知所云。教师怒形于色,学生诚惶诚恐。又是一片死寂,学生胆战心惊,低头谨记,唯恐成导火索……
这样的讲评课相信同行们不会陌生。很显然,这又是一堂低效的课。
初中生正处于对知识好奇、思维敏捷的年龄,我们应看到的是“春色满园”、“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何如今“死寂如荒园”?笔者认为,错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单一的呈现方式遏制了学生思维的伸展,是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把“满园春色”关住了。也许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现代文异彩纷呈,作文又“见仁见智”,在规定时间内讲评完一张试卷太难了,于是“满堂讲答案”成了模式。
单一不变的呈现教学固然能快捷地陈述一种解释。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讲评只要少量的准备资料即可,但学生理解了吗?反馈了吗?信息的保持力有多强?学生有无积极参与?有无机会运用已学知识技能?这些都在学生的“诚惶诚恐”中不得而知。世上唯变是不变,所以笔者认为,只有让“变”成为教学的常态,才不至于出现上面那种低效的“变态教学”。那么如何“变”,才能让讲评课变得有效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理智看分,平稳情绪
教师的心态影响学生的状态,因此无论结果是优是劣,教师都要理智对待,学生现在不会不代表他们学不会。每一个叉叉后面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气、批评、责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用耐心、激励、信任去试试。
二、事不过三,及时反馈
语文这一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公式原理记住了,有时一辈子不忘。按照遗忘曲线规律,为避免学生在讲评时对现代文的内容尤其是细节遗忘殆尽,教学必须做到“事不过三”,在这三天内,教师和学生都要为讲评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具体见第三点)。
三、咀嚼深透,得失了然
鲁津说:“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解答每道题考查的内容,如何建构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如何清楚掌握学生答题时的障碍和不足并有效解决等问题。如在说明文阅读考查中常见“体会说明文中加点词的准确性”这一题型,如果口头重申过多次学生仍失分率较高,不妨通过呈现参考答案和学生的典型错误让他们比对、讨论、摸索。
举一实例:“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错误答案一:“大约”是个约数,只是大概,还不肯定,若删除了就表示肯定,不合题意。(主语与宾语不一致,解释就有误)
错误答案二:“大约”是个不准确的词,去掉就变成肯定语气了。
错误答案三:“大约”指不确定的数字,如果删除就不合文章意思,表示很精确。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估计,若删除了,句子的意思就变为“全球每年都发生地震500万次”,这显然与实际不符,且与文中“多数地震我们还不能感知”产生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经过比较,各自咀嚼,相互交流,揣摩出了答这类题的注意点:(1)有问要必答(能否删除);(2)解释词语要简明确切;(3)不可抛开句子意思空泛地答;(4)体会“不合题意”和“不合实际或文章中内容”的意义区别;(5)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考虑。
学生则要认真分析,充分准备:(1)这道题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的运用?我怎么思考的?(2)这类题如何规范作答?我和同学的思考差异在哪?(3)我感到最疑难的、需要帮助的是哪些?
罗杰斯认为,自由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越高。只有有了课前自由参与思考的过程,有了“自力更生”的过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信任引路,赏识激励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说:“我们可代替孩子做事,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我们不能满足于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王开东曾提出理想课堂“三有六让”,这“六让”中就包括“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这三条,换言之,有效课堂一定是一个有过程、有互动的课堂。对此的概括要算严育洪的最为精辟了,“想互动,相互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前召集合作小组组长,授予他们组织交流的内容及方法,如诗句如何赏析才到位,议论文的论点找到句子了如何验证真伪,作文如何审题、选材等,听听回答正确的同学谈思路,议议错误的题如何纠正。在此基础上再走进课堂,以学长的身份巡回参与各组讨论,听取各组的探究结果,给学生施以自信之肥,搭建才能之台,让学生做结论的证明人而非见证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五、选取典型,扬长补短
此处的典型不仅指讲评的试题要典型,更指学生的正误答案要典型和反馈讨论结果的组员要典型。
1.讲评的试题典型。这需要教师在讲评前做好充分准备,将从试卷上了解到的情况与组长反馈的情况相结合,然后决定哪题该探讨,哪题该讲授。这样不但避免面面俱到,让学生生厌倦怠,更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正误答案呈现典型。针对学生失分率高的题目,精挑细选学生的答案。如在分析《让信念点亮生命》一文的论点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写题目的,有写不同句子的,更有写词的。通过呈现、讨论,说说排除的理由,最后让他们总结出论点与论题的区分方法及论点的检验方法。
3.陈述反馈结果的组员典型。我们既要发挥优生的长处,如让他们提提病例文的修改意见等,又要留意那些或沉默或安分守己的学困生,如让他们读读同学的好作文及组长反馈的组内已解决的某些题。这样既锻炼了组长的组织辅导能力,又让学困生感受到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信任,可谓一举多得。
六、注重整理,举一反三
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不看不用都会遗忘,因此课后要指导学生用“文字 例说”的形式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当然要力避就题论题,力求形成知识网络。如讲评了议论文后,不妨让学生讨论整理由“论点与论题”,到“论点的寻找与检验”,到“论题的多种形式”、“议论文常考题型”的一系列阅读常识及技巧。有必要的话,教师可再准备一些与本次讲评有关的强化性专项训练,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良好讲评效果。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又何尝不是?“优秀的课堂必然在本质上有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只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充分启动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语文讲评课一定会呈现“春色满园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陈剑平)
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学生认真在听,课堂肃静无声,忽指名回答,学生窘迫站立,不知所云。教师怒形于色,学生诚惶诚恐。又是一片死寂,学生胆战心惊,低头谨记,唯恐成导火索……
这样的讲评课相信同行们不会陌生。很显然,这又是一堂低效的课。
初中生正处于对知识好奇、思维敏捷的年龄,我们应看到的是“春色满园”、“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何如今“死寂如荒园”?笔者认为,错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单一的呈现方式遏制了学生思维的伸展,是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把“满园春色”关住了。也许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现代文异彩纷呈,作文又“见仁见智”,在规定时间内讲评完一张试卷太难了,于是“满堂讲答案”成了模式。
单一不变的呈现教学固然能快捷地陈述一种解释。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讲评只要少量的准备资料即可,但学生理解了吗?反馈了吗?信息的保持力有多强?学生有无积极参与?有无机会运用已学知识技能?这些都在学生的“诚惶诚恐”中不得而知。世上唯变是不变,所以笔者认为,只有让“变”成为教学的常态,才不至于出现上面那种低效的“变态教学”。那么如何“变”,才能让讲评课变得有效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理智看分,平稳情绪
教师的心态影响学生的状态,因此无论结果是优是劣,教师都要理智对待,学生现在不会不代表他们学不会。每一个叉叉后面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气、批评、责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用耐心、激励、信任去试试。
二、事不过三,及时反馈
语文这一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公式原理记住了,有时一辈子不忘。按照遗忘曲线规律,为避免学生在讲评时对现代文的内容尤其是细节遗忘殆尽,教学必须做到“事不过三”,在这三天内,教师和学生都要为讲评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具体见第三点)。
三、咀嚼深透,得失了然
鲁津说:“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解答每道题考查的内容,如何建构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如何清楚掌握学生答题时的障碍和不足并有效解决等问题。如在说明文阅读考查中常见“体会说明文中加点词的准确性”这一题型,如果口头重申过多次学生仍失分率较高,不妨通过呈现参考答案和学生的典型错误让他们比对、讨论、摸索。
举一实例:“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错误答案一:“大约”是个约数,只是大概,还不肯定,若删除了就表示肯定,不合题意。(主语与宾语不一致,解释就有误)
错误答案二:“大约”是个不准确的词,去掉就变成肯定语气了。
错误答案三:“大约”指不确定的数字,如果删除就不合文章意思,表示很精确。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估计,若删除了,句子的意思就变为“全球每年都发生地震500万次”,这显然与实际不符,且与文中“多数地震我们还不能感知”产生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经过比较,各自咀嚼,相互交流,揣摩出了答这类题的注意点:(1)有问要必答(能否删除);(2)解释词语要简明确切;(3)不可抛开句子意思空泛地答;(4)体会“不合题意”和“不合实际或文章中内容”的意义区别;(5)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考虑。
学生则要认真分析,充分准备:(1)这道题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的运用?我怎么思考的?(2)这类题如何规范作答?我和同学的思考差异在哪?(3)我感到最疑难的、需要帮助的是哪些?
罗杰斯认为,自由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越高。只有有了课前自由参与思考的过程,有了“自力更生”的过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信任引路,赏识激励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说:“我们可代替孩子做事,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我们不能满足于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王开东曾提出理想课堂“三有六让”,这“六让”中就包括“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这三条,换言之,有效课堂一定是一个有过程、有互动的课堂。对此的概括要算严育洪的最为精辟了,“想互动,相互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前召集合作小组组长,授予他们组织交流的内容及方法,如诗句如何赏析才到位,议论文的论点找到句子了如何验证真伪,作文如何审题、选材等,听听回答正确的同学谈思路,议议错误的题如何纠正。在此基础上再走进课堂,以学长的身份巡回参与各组讨论,听取各组的探究结果,给学生施以自信之肥,搭建才能之台,让学生做结论的证明人而非见证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五、选取典型,扬长补短
此处的典型不仅指讲评的试题要典型,更指学生的正误答案要典型和反馈讨论结果的组员要典型。
1.讲评的试题典型。这需要教师在讲评前做好充分准备,将从试卷上了解到的情况与组长反馈的情况相结合,然后决定哪题该探讨,哪题该讲授。这样不但避免面面俱到,让学生生厌倦怠,更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正误答案呈现典型。针对学生失分率高的题目,精挑细选学生的答案。如在分析《让信念点亮生命》一文的论点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写题目的,有写不同句子的,更有写词的。通过呈现、讨论,说说排除的理由,最后让他们总结出论点与论题的区分方法及论点的检验方法。
3.陈述反馈结果的组员典型。我们既要发挥优生的长处,如让他们提提病例文的修改意见等,又要留意那些或沉默或安分守己的学困生,如让他们读读同学的好作文及组长反馈的组内已解决的某些题。这样既锻炼了组长的组织辅导能力,又让学困生感受到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信任,可谓一举多得。
六、注重整理,举一反三
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不看不用都会遗忘,因此课后要指导学生用“文字 例说”的形式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当然要力避就题论题,力求形成知识网络。如讲评了议论文后,不妨让学生讨论整理由“论点与论题”,到“论点的寻找与检验”,到“论题的多种形式”、“议论文常考题型”的一系列阅读常识及技巧。有必要的话,教师可再准备一些与本次讲评有关的强化性专项训练,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良好讲评效果。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又何尝不是?“优秀的课堂必然在本质上有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只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充分启动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语文讲评课一定会呈现“春色满园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