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被关住,哪有红杏出墙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554802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阶段性的测试,无论是应试的昨天还是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师都经历了无数,只是身份不同而已。测试的目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为了检验并查缺补漏。因此,阶段性测试在整个教学中是很重要和关键的。但这重要性和关键性往往在讲评课上被师生们“大打折扣”,不妨回放一下这样的情景:
  教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讲,学生认真在听,课堂肃静无声,忽指名回答,学生窘迫站立,不知所云。教师怒形于色,学生诚惶诚恐。又是一片死寂,学生胆战心惊,低头谨记,唯恐成导火索……
  这样的讲评课相信同行们不会陌生。很显然,这又是一堂低效的课。
  初中生正处于对知识好奇、思维敏捷的年龄,我们应看到的是“春色满园”、“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何如今“死寂如荒园”?笔者认为,错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单一的呈现方式遏制了学生思维的伸展,是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垄断者的角色把“满园春色”关住了。也许有不少教师认为,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现代文异彩纷呈,作文又“见仁见智”,在规定时间内讲评完一张试卷太难了,于是“满堂讲答案”成了模式。
  单一不变的呈现教学固然能快捷地陈述一种解释。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讲评只要少量的准备资料即可,但学生理解了吗?反馈了吗?信息的保持力有多强?学生有无积极参与?有无机会运用已学知识技能?这些都在学生的“诚惶诚恐”中不得而知。世上唯变是不变,所以笔者认为,只有让“变”成为教学的常态,才不至于出现上面那种低效的“变态教学”。那么如何“变”,才能让讲评课变得有效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尝试。
  一、理智看分,平稳情绪
  教师的心态影响学生的状态,因此无论结果是优是劣,教师都要理智对待,学生现在不会不代表他们学不会。每一个叉叉后面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生气、批评、责怨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用耐心、激励、信任去试试。
  二、事不过三,及时反馈
  语文这一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公式原理记住了,有时一辈子不忘。按照遗忘曲线规律,为避免学生在讲评时对现代文的内容尤其是细节遗忘殆尽,教学必须做到“事不过三”,在这三天内,教师和学生都要为讲评课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具体见第三点)。
  三、咀嚼深透,得失了然
  鲁津说:“不经过自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规范解答每道题考查的内容,如何建构与之相关的知识网络,如何清楚掌握学生答题时的障碍和不足并有效解决等问题。如在说明文阅读考查中常见“体会说明文中加点词的准确性”这一题型,如果口头重申过多次学生仍失分率较高,不妨通过呈现参考答案和学生的典型错误让他们比对、讨论、摸索。
  举一实例:“全球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中“大约”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错误答案一:“大约”是个约数,只是大概,还不肯定,若删除了就表示肯定,不合题意。(主语与宾语不一致,解释就有误)
  错误答案二:“大约”是个不准确的词,去掉就变成肯定语气了。
  错误答案三:“大约”指不确定的数字,如果删除就不合文章意思,表示很精确。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大约”表示估计,若删除了,句子的意思就变为“全球每年都发生地震500万次”,这显然与实际不符,且与文中“多数地震我们还不能感知”产生矛盾,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生经过比较,各自咀嚼,相互交流,揣摩出了答这类题的注意点:(1)有问要必答(能否删除);(2)解释词语要简明确切;(3)不可抛开句子意思空泛地答;(4)体会“不合题意”和“不合实际或文章中内容”的意义区别;(5)结合文本,联系上下文考虑。
  学生则要认真分析,充分准备:(1)这道题考查的是哪个知识点的运用?我怎么思考的?(2)这类题如何规范作答?我和同学的思考差异在哪?(3)我感到最疑难的、需要帮助的是哪些?
  罗杰斯认为,自由度越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越高。只有有了课前自由参与思考的过程,有了“自力更生”的过程,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四、信任引路,赏识激励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卢勤说:“我们可代替孩子做事,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我们不能满足于准备好一切去迎接孩子,而应该让孩子准备好一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呢?
  王开东曾提出理想课堂“三有六让”,这“六让”中就包括“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这三条,换言之,有效课堂一定是一个有过程、有互动的课堂。对此的概括要算严育洪的最为精辟了,“想互动,相互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课前召集合作小组组长,授予他们组织交流的内容及方法,如诗句如何赏析才到位,议论文的论点找到句子了如何验证真伪,作文如何审题、选材等,听听回答正确的同学谈思路,议议错误的题如何纠正。在此基础上再走进课堂,以学长的身份巡回参与各组讨论,听取各组的探究结果,给学生施以自信之肥,搭建才能之台,让学生做结论的证明人而非见证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带来很多意外的惊喜。
  五、选取典型,扬长补短
  此处的典型不仅指讲评的试题要典型,更指学生的正误答案要典型和反馈讨论结果的组员要典型。
  1.讲评的试题典型。这需要教师在讲评前做好充分准备,将从试卷上了解到的情况与组长反馈的情况相结合,然后决定哪题该探讨,哪题该讲授。这样不但避免面面俱到,让学生生厌倦怠,更可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同时也节省了时间。
  2.正误答案呈现典型。针对学生失分率高的题目,精挑细选学生的答案。如在分析《让信念点亮生命》一文的论点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写题目的,有写不同句子的,更有写词的。通过呈现、讨论,说说排除的理由,最后让他们总结出论点与论题的区分方法及论点的检验方法。
  3.陈述反馈结果的组员典型。我们既要发挥优生的长处,如让他们提提病例文的修改意见等,又要留意那些或沉默或安分守己的学困生,如让他们读读同学的好作文及组长反馈的组内已解决的某些题。这样既锻炼了组长的组织辅导能力,又让学困生感受到合作的收获、成功的喜悦,更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信任,可谓一举多得。
  六、注重整理,举一反三
  任何一种知识和技能,不看不用都会遗忘,因此课后要指导学生用“文字 例说”的形式对课堂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当然要力避就题论题,力求形成知识网络。如讲评了议论文后,不妨让学生讨论整理由“论点与论题”,到“论点的寻找与检验”,到“论题的多种形式”、“议论文常考题型”的一系列阅读常识及技巧。有必要的话,教师可再准备一些与本次讲评有关的强化性专项训练,以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良好讲评效果。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又何尝不是?“优秀的课堂必然在本质上有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只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充分启动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语文讲评课一定会呈现“春色满园关不住,枝枝红杏出墙来”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但是目前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又是不容乐观的。首先,语文学习和理科学习不一样,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家长和学生普遍不太重视。其次,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影视、网络充斥生活,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去读一读书,写一写文章,而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课程,所以现在初中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最后,时下很多语文教师为了追求他们所谓的“高校课堂”,向学生灌
古人论文讲究“就事”,即在赏析评论诗词文章时要注意联系作者写作此诗文时特殊的人生遭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写作背景,这样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很有见地与实用价值的观点。由此,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古诗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遭际,学生感同身受,理解起古诗文的思想感情来就会容易、深刻得多。事实上,广大的语文教师也一直在这样做着。但问题
一、变换背景  1.现在的学生爱读网络小说,喜欢其新鲜、刺激的情节,而对选入教材中的诸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类文言小说则不屑一顾。  2.按部就班地用“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的模式教小说,学生的情感如同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波澜,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即使在课堂上回答了几个问题,也只是干瘪的死板的条条框框,难以对作品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  3.高考“语言知识运用”板块常设有拟写对联这样一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朗读目标不明确。有些课堂,听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是作文讲评的基础,也是学生写后的得力指导,意义重大。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自己闭门改得很辛苦,而学生只是看一下分数。误区之一,教师忘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说得非常清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应加强批改的实践性,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中来。误区之二,忽视了作文的主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发
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大江南北,作为教师,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乘着改革的浪潮,迎风破浪,扬帆起航。  上个星期,我们学校语文组教师参加了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的活动。活动中,有来自不同省市的特级教师为我们上观摩课,这些观摩课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陶醉,有的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更多的是带给我们感动。以下是我在听观摩课后所获得的一些心得。  一、创意教学,循循善诱  余映潮老师执教了《七颗钻石
随着中考作文分值不断攀升,大大小小的作文指导书、辅导班顿成轰炸之势汹涌而来。结果,财力花了不少,收效却甚微。这一来,家长急,学生忙,语文老师压力无形加大。毕竟写作文不是背单词,一篇好文章来源于一定的语言积累,生活感悟和灵巧的思维,非一蹴而就。  随着电脑、投影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教学活动更丰富,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唤起了学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古典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分量不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读以养目,鉴以养心”的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尽管人教版教材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撼动的领军地位,但是它的编写也还尚未达到尽善尽美,仍存在着缺憾与不足,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表达交流”部分。笔者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表达交流”单元中的“演讲”为例,对教材中这部分安排的“指导与探讨”、“实践与交流”两个环节,从其理论指导与活动实践两方面所设计编排的教学内容,来具体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在“表达交流”部分教材编
生活是阅读的支撑。阅读,其实就是在阅读生活,阅读自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学生才能解读文本,对话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生生、师生交流对话的课堂态势。  一、回归生活,消除阅读障碍,让对话真实  《错过》是一篇说理的文章,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对于这个观点,许多学生并不太理解,于是在课堂中,笔者设法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以下是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