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教学,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朗读目标不明确。有些课堂,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二是朗读引导没有循序渐进。教师只一味强调“读出课文的情感”,但没有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三是朗读评价走形式。教师只是草草作评,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朗读教学,并有的放矢地落实到教学当中。朗读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训练目标。朗读目标训练可以从整个学年、学期、单元、篇目上制定,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目标,每个阶段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教师应做好计划。目标的确定应当循序渐进,要求应由低到高。朗读目标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准确流畅。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畅句子段落,这是朗读训练的初级目标。二是技巧恰当。即要求学生在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朗读的技巧上处理较为恰当,这是朗读训练的中级目标。三是情感自然流露。即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是朗读训练的高级目标。学生一旦掌握前述的朗读技巧后,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教学自然达到一定效果。
二、创设朗读情境。一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上有效地运用现代手段进行朗读指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朗读朱自清的《春》时,可出示春草、春花、春雨等各种生机勃勃的图片,配上春天特有的鸟声、雨声、流水声及悠扬的乐声,让学生如同沉浸在春的世界里,课文自然不讲自会。二是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我在讲《出师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着正装,表情严肃,深沉地朗读,让课堂沉浸在悲怆与深情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把握了作者的主要情感。
三、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形式不是单一的,为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可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自主训练作不同的设计,如齐读、小组朗读、领读、对读、赛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示范朗读、模仿朗读、录音朗读、品读、美读等等。(1)齐读。这种方法在初中占压倒优势,可以使整个教室充满琅琅书声,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过于频繁齐读易导致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远离了朗读的要求。(2)小组朗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3)分角色朗读。设计小品表演形式,或模仿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既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4)模仿朗读。以教师或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的朗读为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性朗读训练。通过示范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和朗读欲望,并能为学生的朗读练习提供一个范本。(5)品味朗读。即边赏析边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读。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得到了深化,朗读技巧得以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四、注重朗读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文课堂上,朗读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小组对个人朗读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朗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自主朗读的能力及朗读技巧两个方面。评价形式有课堂即兴评价和阶段性总体评价两种,即课堂上可设置个别朗读、赛读等方式,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当场点评,读得好的地方,不足之处,应该怎样读更好,这是探讨式的评价。阶段性的评价可采用不记名评价,发表民意测评表,对学生在一定的学段里朗读是否有进步,学习自主性怎样,朗读的技巧是否掌握等方面进行测评,然后指出每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以鼓励其进步。当然,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训练动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朗读目标不明确。有些课堂,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二是朗读引导没有循序渐进。教师只一味强调“读出课文的情感”,但没有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三是朗读评价走形式。教师只是草草作评,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
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朗读教学,并有的放矢地落实到教学当中。朗读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训练目标。朗读目标训练可以从整个学年、学期、单元、篇目上制定,既有长远目标,也有短期目标,每个阶段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教师应做好计划。目标的确定应当循序渐进,要求应由低到高。朗读目标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准确流畅。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畅句子段落,这是朗读训练的初级目标。二是技巧恰当。即要求学生在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朗读的技巧上处理较为恰当,这是朗读训练的中级目标。三是情感自然流露。即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朗读技巧,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是朗读训练的高级目标。学生一旦掌握前述的朗读技巧后,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教学自然达到一定效果。
二、创设朗读情境。一是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上有效地运用现代手段进行朗读指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朗读朱自清的《春》时,可出示春草、春花、春雨等各种生机勃勃的图片,配上春天特有的鸟声、雨声、流水声及悠扬的乐声,让学生如同沉浸在春的世界里,课文自然不讲自会。二是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我在讲《出师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着正装,表情严肃,深沉地朗读,让课堂沉浸在悲怆与深情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就把握了作者的主要情感。
三、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形式不是单一的,为激发学生们的朗读兴趣,可根据课文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自主训练作不同的设计,如齐读、小组朗读、领读、对读、赛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示范朗读、模仿朗读、录音朗读、品读、美读等等。(1)齐读。这种方法在初中占压倒优势,可以使整个教室充满琅琅书声,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过于频繁齐读易导致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读的不认真读的,有时顾了整齐顾不及准确,顾了响亮顾不及感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读一字停一顿、千篇一律的拖腔唱读,远离了朗读的要求。(2)小组朗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还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3)分角色朗读。设计小品表演形式,或模仿人物语言进行朗读,既可以活跃课堂,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4)模仿朗读。以教师或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的朗读为示范,学生进行模仿性朗读训练。通过示范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和朗读欲望,并能为学生的朗读练习提供一个范本。(5)品味朗读。即边赏析边朗读,在朗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读。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得到了深化,朗读技巧得以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四、注重朗读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文课堂上,朗读评价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小组对个人朗读效果的评价以及教师的评价。朗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自主朗读的能力及朗读技巧两个方面。评价形式有课堂即兴评价和阶段性总体评价两种,即课堂上可设置个别朗读、赛读等方式,由学生或教师进行当场点评,读得好的地方,不足之处,应该怎样读更好,这是探讨式的评价。阶段性的评价可采用不记名评价,发表民意测评表,对学生在一定的学段里朗读是否有进步,学习自主性怎样,朗读的技巧是否掌握等方面进行测评,然后指出每个学生努力的方向,以鼓励其进步。当然,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训练动力。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