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莫言是先锋派作家最具实力的代表,他大胆地进行语言的创新与实验,试图将语言的地位提升到小说本体的高度,表现出一种鲜明的语言本体意识。莫言无疑是一位出色的语言大师,驾驭语言的能力可谓登峰造极,其小说语言的创新实验突出表现在对语言的反常规运用方面,在词语的修辞上,善于运用变异手法对词语的形式、意义和搭配各方面进行开掘和创新。本文将以莫言的最新小说《蛙》为语料对作品中出现的词语变异修辞方法做初步探索。
关键词:《蛙》 词语变异 形式 意义 搭配
变异是与规范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有意偏离语言规范,创造性使用语言,从而获得某种特殊艺术效果的修辞活动。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中认为语言变异是“作家艺术家对语言材料的巧妙安排,包括打破常格,形成与人不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言语表达方式,从而使言语表达新奇、别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
莫言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追求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其突出特点是注重感觉描写。对这位语言大师来讲,现有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范无法记录他飘忽不定的感觉,不能捕捉其闪烁意念的火花,束缚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他突破现有的词汇系统,超越原来的语法规范,运用变异修辞手法,造成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本文试图从变异入手,通过对《蛙》这部小说中词语形式、意义和搭配方面特点的梳理来探讨词语变异的方法和途径。
一、词形变异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词语是形式较为固定的语言单位,一般不允许随意替换、颠倒及拆分语素,但在特定的题旨和情境下或者为了表义的准确性,或者为了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可以改变词语的固定形式,只要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审美期待大于对语言规范的破坏,我们便认为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是成功的。《蛙》这部小说中词语形式上的变异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语素替换
替换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仿造出一个新词(类似于修辞格中的仿拟),从而实现对旧词的继承与超越,或者使词的理性意义更加准确,或者增加了词的色彩意义。例如:
(1)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个职业,但都望骡却步。
(2)广场上人流如蚁,“麒麟送子”的节目正在上演。
(3)如果发生了,那就不是奇迹,而是神迹。
例(1)中的“望骡却步”是对“望而却步”的仿拟。拉长套的那匹公骡脾气暴躁,能飞蹄伤人,好张嘴咬人,而且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这里不用“这匹骡子让人望而却步”,而将成语改装成“望骡却步”,既诙谐幽默又巧妙生动。例(2)中的“人流如蚁”是对“人流如织”的仿拟。《现代汉语》黄廖本认为,词义由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两部分构成,而色彩意义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之分,“人流如蚁”除了表达“人多”这一理性意义之外,通过蚂蚁这一表示具体事物的词,使词语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例(3)中的“神迹”是对“奇迹”的仿拟。小狮子年近六旬,从没怀过孕,即使是在巨大爱心的激励下也不会发生泌乳这样的奇迹,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是比奇迹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神迹。在这里,奇迹已经不足以表达这件事情的离奇和怪诞,作者只好仿造一个更高一筹的“神迹”。
(二)语素重组
组成词语的语素不变,只是改变语素的排列方式,这种临时的机动的改变,往往是为了使表达的意义更符合语境的要求。例如:
(4)许司令说了,用八抬大轿抬不来,就用绳子给老子捆来,先兵后礼,老子摆大宴请他!
大爷爷师从白求恩,名气很大,原是晋察冀军区的医生,他回乡养病时,胶东军区积极动员他加入,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留下,实在不行就先用绳子捆来,再摆大宴请他。这里用“先兵后礼”准确恰当,更符合语境的要求。
(三)词形拆分
将一个结构凝练的词语拆开,中间加入一些其他成分,其结果往往是充分拓展了语言的表现张力。例如:
(5)听听这词儿!跃跃欲试!我虽跃跃,但已经不想试了。
(6)但当时为了打开局面,为了革掉旧法接生的命。姑姑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
例(5)“我虽跃跃,但已经不想试了”是对成语“跃跃欲试”的拆分。蝌蚪老来得子,所以女记者问袁腮是不是也跃跃欲试,袁腮的老婆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所以他虽然跃跃,但不想试了。在这里,通过词形拆分和另外一些语言成分的加入,将原词的顺承关系变为转折关系,巧妙地表现出了袁腮心情急切的“跃跃”和实际行动上的不“欲试”,不但造成了词语陌生化的视觉效果,而且表义也更加准确。例(6)革命不是离合词,却将其拆分,在中间加入革命的对象,这是莫氏语言的惯用手法,确实达到了陌生化的修辞效果,使人眼前一亮。
二、词义变异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词语的意义即词的内容,包括词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词义不是任意指称,词的能指与所指是约定俗成的,一般不能随意变动,但在特定情境下,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我们可以临时重构词的能指与所指。《蛙》这部小说中词语意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理性义的变异
词语的理性意义是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词典中对词目所做的解释,主要是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变异的途径之一是开发词语的潜在意义,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论及词语意义的显性和潜性,认为对词的潜性意义的合理开发,是语言变异修辞的有益尝试。在《蛙》这部小说中,理性意义的变异突出表现在对词语潜在意义的激活上。例如:
(7)的确是绝配,小狮子道,连根孩子毛都没生出来,不是绝配是什么?
(8)我认为他是一个既生不逢时又生不逢地的天才,一个用情专一、如果机缘凑巧足可以谱写出传唱千古的爱情诗篇的情种。
例(7)王肝所说的“绝配”是指蝌蚪和小狮子夫妇非常般配,小狮子借词发挥,开发了“绝配”的另一层意思,他们夫妻无后,真是绝配。例(8)中的“生不逢时”,《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形容人时运不济”,而在这里,作者说王肝既生不逢时又生不逢地,显然是取的与“地”相对的“时”的字面意义,并且仿造出一个“生不逢地”来,想表达的是对好朋友王肝的深度同情和敬重。
(二)词语色彩义的变异
词语的色彩意义又称附属义,它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的意义,分为感情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和形象色彩义。《蛙》这部小说中词语色彩义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的转变和语体色彩的转换。例如:
(9)连附着在集市上的小偷小摸、流氓乞丐也跟着来了。
(10)我已经五十五岁,尽管父兄在堂不敢言老,但确实是日过正午,正以加速度向西山滑落。
例(9)是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对“附着”的解释是“较小的物体黏着在较大的物体上”,是中性词,这一寻常普通的动词用在这里却非常艺术,小偷小摸和流氓乞丐就像寄生虫一样附着在集市上,表达出对其不劳而获的厌恶之情,使“附着”这一中性词语带有了明显的贬义色彩。例(10)是词语的语体色彩义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对“加速度”的解释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种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属于学术科技语体,用在文艺审美语体当中独树一帜,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三、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的搭配变异,即词语的超常搭配。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贯穿始终的是他的“四个世界”理论,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修辞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性,语言在低层面上的偏离如果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得到解释,那就是积极的修辞。某些搭配上的超常和变异,正是某种文化和心理因素导致的。在《蛙》这部小说中经常出现词语的超常搭配,或者临时改变了词语的词性,或者超出了词义的搭配范围,甚至用语义上相互矛盾的两个词修饰同一个事物,下面分别讨论。
关键词:《蛙》 词语变异 形式 意义 搭配
变异是与规范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有意偏离语言规范,创造性使用语言,从而获得某种特殊艺术效果的修辞活动。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中认为语言变异是“作家艺术家对语言材料的巧妙安排,包括打破常格,形成与人不同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言语表达方式,从而使言语表达新奇、别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
莫言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追求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其突出特点是注重感觉描写。对这位语言大师来讲,现有的词汇系统和语法规范无法记录他飘忽不定的感觉,不能捕捉其闪烁意念的火花,束缚了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因此,他突破现有的词汇系统,超越原来的语法规范,运用变异修辞手法,造成语言陌生化的审美效果。本文试图从变异入手,通过对《蛙》这部小说中词语形式、意义和搭配方面特点的梳理来探讨词语变异的方法和途径。
一、词形变异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词语是形式较为固定的语言单位,一般不允许随意替换、颠倒及拆分语素,但在特定的题旨和情境下或者为了表义的准确性,或者为了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可以改变词语的固定形式,只要这种改变所带来的审美期待大于对语言规范的破坏,我们便认为这种尝试是有价值的,是成功的。《蛙》这部小说中词语形式上的变异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语素替换
替换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仿造出一个新词(类似于修辞格中的仿拟),从而实现对旧词的继承与超越,或者使词的理性意义更加准确,或者增加了词的色彩意义。例如:
(1)村子里有很多人羡慕这个职业,但都望骡却步。
(2)广场上人流如蚁,“麒麟送子”的节目正在上演。
(3)如果发生了,那就不是奇迹,而是神迹。
例(1)中的“望骡却步”是对“望而却步”的仿拟。拉长套的那匹公骡脾气暴躁,能飞蹄伤人,好张嘴咬人,而且已经咬伤过两个儿童,这里不用“这匹骡子让人望而却步”,而将成语改装成“望骡却步”,既诙谐幽默又巧妙生动。例(2)中的“人流如蚁”是对“人流如织”的仿拟。《现代汉语》黄廖本认为,词义由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两部分构成,而色彩意义又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之分,“人流如蚁”除了表达“人多”这一理性意义之外,通过蚂蚁这一表示具体事物的词,使词语的形象色彩跃然纸上。例(3)中的“神迹”是对“奇迹”的仿拟。小狮子年近六旬,从没怀过孕,即使是在巨大爱心的激励下也不会发生泌乳这样的奇迹,如果真的发生了,那是比奇迹还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神迹。在这里,奇迹已经不足以表达这件事情的离奇和怪诞,作者只好仿造一个更高一筹的“神迹”。
(二)语素重组
组成词语的语素不变,只是改变语素的排列方式,这种临时的机动的改变,往往是为了使表达的意义更符合语境的要求。例如:
(4)许司令说了,用八抬大轿抬不来,就用绳子给老子捆来,先兵后礼,老子摆大宴请他!
大爷爷师从白求恩,名气很大,原是晋察冀军区的医生,他回乡养病时,胶东军区积极动员他加入,无论如何也要把他留下,实在不行就先用绳子捆来,再摆大宴请他。这里用“先兵后礼”准确恰当,更符合语境的要求。
(三)词形拆分
将一个结构凝练的词语拆开,中间加入一些其他成分,其结果往往是充分拓展了语言的表现张力。例如:
(5)听听这词儿!跃跃欲试!我虽跃跃,但已经不想试了。
(6)但当时为了打开局面,为了革掉旧法接生的命。姑姑没来得及考虑这个问题。
例(5)“我虽跃跃,但已经不想试了”是对成语“跃跃欲试”的拆分。蝌蚪老来得子,所以女记者问袁腮是不是也跃跃欲试,袁腮的老婆已经没有了生育能力,所以他虽然跃跃,但不想试了。在这里,通过词形拆分和另外一些语言成分的加入,将原词的顺承关系变为转折关系,巧妙地表现出了袁腮心情急切的“跃跃”和实际行动上的不“欲试”,不但造成了词语陌生化的视觉效果,而且表义也更加准确。例(6)革命不是离合词,却将其拆分,在中间加入革命的对象,这是莫氏语言的惯用手法,确实达到了陌生化的修辞效果,使人眼前一亮。
二、词义变异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词语的意义即词的内容,包括词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词义不是任意指称,词的能指与所指是约定俗成的,一般不能随意变动,但在特定情境下,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我们可以临时重构词的能指与所指。《蛙》这部小说中词语意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理性义的变异
词语的理性意义是指词义中同表达概念有关的意义部分,词典中对词目所做的解释,主要是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变异的途径之一是开发词语的潜在意义,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论及词语意义的显性和潜性,认为对词的潜性意义的合理开发,是语言变异修辞的有益尝试。在《蛙》这部小说中,理性意义的变异突出表现在对词语潜在意义的激活上。例如:
(7)的确是绝配,小狮子道,连根孩子毛都没生出来,不是绝配是什么?
(8)我认为他是一个既生不逢时又生不逢地的天才,一个用情专一、如果机缘凑巧足可以谱写出传唱千古的爱情诗篇的情种。
例(7)王肝所说的“绝配”是指蝌蚪和小狮子夫妇非常般配,小狮子借词发挥,开发了“绝配”的另一层意思,他们夫妻无后,真是绝配。例(8)中的“生不逢时”,《现代汉语词典》对其的解释是“形容人时运不济”,而在这里,作者说王肝既生不逢时又生不逢地,显然是取的与“地”相对的“时”的字面意义,并且仿造出一个“生不逢地”来,想表达的是对好朋友王肝的深度同情和敬重。
(二)词语色彩义的变异
词语的色彩意义又称附属义,它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的意义,分为感情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和形象色彩义。《蛙》这部小说中词语色彩义的变异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的转变和语体色彩的转换。例如:
(9)连附着在集市上的小偷小摸、流氓乞丐也跟着来了。
(10)我已经五十五岁,尽管父兄在堂不敢言老,但确实是日过正午,正以加速度向西山滑落。
例(9)是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对“附着”的解释是“较小的物体黏着在较大的物体上”,是中性词,这一寻常普通的动词用在这里却非常艺术,小偷小摸和流氓乞丐就像寄生虫一样附着在集市上,表达出对其不劳而获的厌恶之情,使“附着”这一中性词语带有了明显的贬义色彩。例(10)是词语的语体色彩义的变异。《现代汉语词典》对“加速度”的解释是“速度的变化与发生这种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即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属于学术科技语体,用在文艺审美语体当中独树一帜,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三、词语搭配变异
词语的搭配变异,即词语的超常搭配。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贯穿始终的是他的“四个世界”理论,即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修辞的最高原则是得体性,语言在低层面上的偏离如果能从更高的层面上得到解释,那就是积极的修辞。某些搭配上的超常和变异,正是某种文化和心理因素导致的。在《蛙》这部小说中经常出现词语的超常搭配,或者临时改变了词语的词性,或者超出了词义的搭配范围,甚至用语义上相互矛盾的两个词修饰同一个事物,下面分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