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错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但课堂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势必影响学生的思考和解答,从而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正视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解读犯错的过程,让检查错误成为学生新的尝试和创新的过程。
  一、宽容“错误”,开拓信息源
  学生的知识积淀与经验积累有着千变万化的差异,参与学习的情感态度也直接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学习一定会出错,容忍错误,给予学生认识掌握错误的经历和体验失败的历程,促使学生内省,引发反思,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成效,才会有创新和超越。有意识、有目的地引领学生认识“错误”,可以产生新的教学情境,营造思辨的氛围,必然会造就精彩课堂的生成,也会促进认知水平的提升,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让其充分经历、体验,找回自己的“错”,分析错的原因,学生才会学习思考与辨析,敢于毫无顾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小明原来有一些邮票,拿出一半少1张送给小华后,还剩25张,小明原来一共有多少张?”学生的解答是:25×2+1,25×2-1,(25+1)×2,(25-1)×2。教师冷静处理,善待出现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与反思,开拓感知的面,促进深层的思,体验学习的深,最终不仅会获得真知,而且还会提升学习的能力,更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
  二、珍视“错误”,提高参与度
  珍视“错误”,要学会从学生的视角审视错误,要学会倾听。充分利用错误信息,构建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想法,讲清楚解答的来龙去脉,让其经历挫折,体验失败,促进奋发,激励提高,感受快乐。
  例如教学这样一道题:“妈妈的岁数是小芳的4倍,妈妈比小芳大27岁,妈妈、小芳各有几岁?”组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学习,思考后进行交流反馈。
  生1:27÷4=6(岁)……3,4×6=24(岁)。
  生2:4+1=5,27÷5=5(岁)……2,5×4=20(岁)。
  生3:27+27=54(岁),54÷4=13(岁)……2,13×4=52(岁)。
  生4:4-1=3,27÷3=9(岁),4×9=36(岁)。……
  经历验证,学生很轻松地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保留学生的错误,激活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凸显出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历程,了解探索研究的趣味,体现错误的美丽。
  三、评价“错误”,增强体验感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善待错误的分析评价,使其成为教学的新契机,让学生在纠错中体验成功,感受学习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学:“把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各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1:4×8=32(厘米),32÷4=8(厘米)。
  生2:4×8=32(厘米),32÷2=16(厘米)。
  生3:2×8=16(厘米),16÷4=4(厘米)。
  生4:8÷4=2(厘米),4×2=8(厘米)。……
  引导学生阐述分析,理清解答思路,并指导辩论。在研究评价中很快得知生1和生2的解答思维混乱,缺乏依据;而生3和生4的答案一样,是不是都正确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辩论异常激烈。教师适时引导分析解剖每一个解答步骤的意义,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判断、研究、辩论等方面的能力。在这里错误已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已经成为教学中无法割舍的精彩。
  再如:在教学“克与千克”后,设计对应训练,有部分学生是这样回答:一个西瓜重4000(千克),一只大白鹅重5(克)。面对学生的错误,笔者主要采取了让学生公开地去讨论的方法,首先请其他学生讲出正确答案,其次组织谈论,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与思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一步感悟理解认知,提升思维水平。生1:我的体重是28千克,我比一个西瓜要重得多,所以西瓜4000千克是明显不对的,应该是4千克才合理。生2:课中我们学习了4粒黄豆重1克,一只大白鹅难道就只有20粒黄豆那么重吗?应该是5千克。师: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生:因为分辨不清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课前善于预设错误资源,课中及时发现捕捉生成的“错误”,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巧妙运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体验错误,反思错误,让错误变成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抓住错题所生成的新资源,纠正教学预设,让学生在找、辨、议、改等活动中合作、反思,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习的思维,激发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力。◆(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芦溪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其他文献
目标、方法、实施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在小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受教学方法的制约。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英语十多年,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既有以培养兴趣为主的儿歌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也有从听说着手的拼音教学法、国际音标教学法、疯狂英语口语训练法等,但结果均不太理想。偶然一次与同事交流中萌发了采用汉语拼音代替国际音标的想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面对这样的生成,只要我们教师能做教学的有心人,灵活、合理地使用,就一定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灵动和活力。当然,学生精彩的“生成”,需要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才能从学生的思维中“闪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怎么才能使学生的精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逻辑思维则是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无矛盾的和有根有据的思维,它是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数学成绩的好坏及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与比较是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创设情境,有效开展自主探索式学习确实能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最大限度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活动情境,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