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针对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在传统用药的基础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心衰,可发挥协同效应。方法:筛选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伴有心功能Ⅱ-Ⅲ级的门诊病人,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2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3岁。两组均给予ACEI、强心剂、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6.25mg/次,每日2次,最大剂量每天不超过50mg;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不加用倍他乐克。观察静息心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共观察12周。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功能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收到较好、稳定、安全、可靠的疗效。笔者就近几年来接诊的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治疗观察,收到良好效果,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倍他乐克;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59-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选择门诊病人42例,心功能均为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2岁;冠心病13例,高血压心脏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Ⅱ级9例,心功能Ⅲ级13例。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3岁,冠心病9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心功能级10例,心功能Ⅲ级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构成,心功能分级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观察者均排除心动过缓,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心功能IV级急性期、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及心脏瓣膜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给予ACEI,强心剂,利尿剂,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给与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6.25mg/次,每天两次,能耐受后每两周剂量翻倍,最大剂量50/次,每天两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不加用倍他乐克。共观察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静息心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前后查肝肾功,电解质。
1.4 疗效判定:
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剂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計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有效率观察结果见下表
2.2 治疗前后静息心率,LVEF,LVDd观察结果见下表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两例不良反应,其中一例在应用50mg/次,2次/天时出现心动过缓,54-58次/分,减量为25mg/次以后,心率恢复正常62-69次/分;另1例在应用25mg/次,2次/天时出现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减量为12.5mg/次以后,房室传导阻滞未再出现,以上两例不良反应均不影响继续用药。
讨论: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更深入认识,心衰的传统认识是泵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治疗方法简化为“强心、利尿、扩血管”。倍他乐克作为β受体阻滞剂,其负性肌力作用一直是治疗心力衰竭的禁忌,近10年来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概念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产生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新模式:神经内分泌调控模式,按新的模式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血管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减少心室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保护心肌免受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并能逆转心室重构[1]。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可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2]。针对 HF的治疗 ,吕卓人[3] 认为无论 HF下降程度轻重 ,无论是否缺血 ,无论LVEF是否下降,NYHAⅡ~Ⅳ级的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 (SOR: ⅠA)。
本文结果表明,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注意用药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可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水平 胡大一主编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八章 心力衰
[2]β受体阻滞剂“平息”交感风暴 .《中国医学论坛报》C8循环周刊.2011年6月23日.
[2] 吕卓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使用 [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5,33(3):294.
作者单位:100061 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倍他乐克;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59-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选择门诊病人42例,心功能均为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2岁;冠心病13例,高血压心脏病7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心功能Ⅱ级9例,心功能Ⅲ级13例。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3岁,冠心病9例,高血压心脏病10例,扩张性心肌病1例,心功能级10例,心功能Ⅲ级1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构成,心功能分级上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观察者均排除心动过缓,严重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心功能IV级急性期、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及心脏瓣膜性疾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给予ACEI,强心剂,利尿剂,有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给与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6.25mg/次,每天两次,能耐受后每两周剂量翻倍,最大剂量50/次,每天两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不加用倍他乐克。共观察1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静息心率及心功能改善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前后查肝肾功,电解质。
1.4 疗效判定:
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显效,心功能改善Ⅰ级为有效,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剂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并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計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有效率观察结果见下表
2.2 治疗前后静息心率,LVEF,LVDd观察结果见下表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两例不良反应,其中一例在应用50mg/次,2次/天时出现心动过缓,54-58次/分,减量为25mg/次以后,心率恢复正常62-69次/分;另1例在应用25mg/次,2次/天时出现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减量为12.5mg/次以后,房室传导阻滞未再出现,以上两例不良反应均不影响继续用药。
讨论:心力衰竭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肌收缩或(和)舒张功能障碍,使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低于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综合征。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的更深入认识,心衰的传统认识是泵衰竭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治疗方法简化为“强心、利尿、扩血管”。倍他乐克作为β受体阻滞剂,其负性肌力作用一直是治疗心力衰竭的禁忌,近10年来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概念出现了根本性改变,产生心力衰竭治疗的最新模式:神经内分泌调控模式,按新的模式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是:在强心、利尿、扩血管的基础上积极应用血管阻滞剂主要作用机制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减少心室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保护心肌免受儿茶酚胺的毒性作用,并能逆转心室重构[1]。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可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2]。针对 HF的治疗 ,吕卓人[3] 认为无论 HF下降程度轻重 ,无论是否缺血 ,无论LVEF是否下降,NYHAⅡ~Ⅳ级的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 (SOR: ⅠA)。
本文结果表明,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注意用药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可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副作用,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赵水平 胡大一主编 .《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第八章 心力衰
[2]β受体阻滞剂“平息”交感风暴 .《中国医学论坛报》C8循环周刊.2011年6月23日.
[2] 吕卓人.神经内分泌拮抗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使用 [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5,33(3):294.
作者单位:100061 北京市东城区光明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