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查发现,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医疗、养老、生态环境、住房、食品安全和教育,但医疗和养老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
过去,住房、医疗、教育被称为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如今,这“新三座大山”是否发生了变化?201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在安徽、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陕西、四川、江苏省开展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共获得12714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医疗、养老、生态环境、住房、食品安全和教育。但医疗和养老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政府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握政策重点和发展优先序,切实解除城乡居民对医疗和养老的顾虑,尤其需要重视解决农村医疗和养老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足
在家庭生活方面,28.7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不满意的,而其他有不满意的人群选择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和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依次为17.56%、11.27%、9.9%和7.11%,这四项合计占所有最不满意因素的45.84%。可见,除了收入和就业之外,城乡居民对生活的不满意主要是源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不足。
在社会环境方面,34.9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不满意,其他有不满意的人群选择最不满意因素,依次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食品安全、贫富差距、交通、生活配套服务等,分别占有效样本的24.19%、19.09%、17.69%、14.23%和9.65%。其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食品安全两项合计占所有最不满意社会环境因素的43.28%。
但城镇和农村居民对社会环境关注的焦点存在差异。城镇居民在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问题上,选择食品安全的比例达到31.54%,在所有选项中选择频率位居第一,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的21.41%和农村的11.71%。
而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受访者,在社会环境最不满意问题上选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例最高,分别为26.33%和22.92%。这说明需要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给予重视。
调查显示,20.69%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是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一项,在所有选项中选择频率位居第三,而且在有孩子的家庭中这一比例提高至33.6%。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占比越低,教育负担越小,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对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受访者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为21.58%,很不满意受访者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则上升到了23.40%。子女处于义务阶段家庭的教育年平均支出为5529元,本科及以上为14174元。教育成为很多低收入家庭的重大负担,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孩子上学距离越远,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受访者家庭中,孩子上学的平均距离为6.18公里。农村孩子上学远已成为突出问题,农村受访者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距离为“10公里以上”的占比为13.8%,“学校距离远、上学不方便”在教育不满意选择中比例为13.5%,排在第二位。
医疗和养老压力最大
调查中,24.41%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是医疗。医保报销率总体偏低是家庭医疗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家庭成员住院的各类医保报销平均比例仅为41.4%,致使住院家庭因病借款的比例达到34%。
医疗支出比例越大的家庭生活满意水平越低。调查中,对目前生活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家庭医疗支出占比为28.22%,而对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受访者这一比例仅为10.40%,很不满意群体的家庭医疗支出占比是很满意群体的近3倍。
调查发现,对没钱看病的担忧影响生活满意度。在所有受访者中,非常担心未来没钱看病的占22.9%,比较担心的占36.6%。这说明有将近60%的受访者家庭对以后的医疗问题是有所担忧的。受访者对生病没钱看病越担忧,其生活满意度就越低。
调查发现,家庭养老负担影响生活满意度。养老负担越重,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对目前生活很不满意的受访者中,养老支出占比为22.64%,比对目前生活基本满意受访者高出13个百分点,比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受访者高出12个百分点。
没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受访者家庭生活满意度更高。在没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受访者中,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比合计为65.7%,比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受访者高3个百分点。
同时,对未来养老的担忧影响生活满意度。有57.90%的受访者对未来的养老有些担心和很担心,其中中年人对养老很担心的比例达到60.38%,比老年群体高出29个百分点,比年轻群体高出52个百分点。
对未来养老越担心,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对未来养老不担心的受访者中,对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占比为23.24%,比有些担心的受访者高出13个百分点,比对未来养老问题很担心的受访者高出16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医疗和养老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是最大的。调查中,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只有34.6%,因为医保保障不充分,农村居民对未来没钱看病的担忧程度最高,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的比例为62.6%,分别比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居民高6和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自有住房提升生活满意度
在住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城鎮和城乡结合部自有住房能明显提高生活满意度。在调查样本中,城乡居民自有住房率为87.8%,而流动人口和年轻人的自有住房率较低,仅分别为27.63%和67.18%。
与租房者相比,城镇自有住房者对生活满意的评价比例更高。在自有住房者中,有18.27%的受访者对目前生活很满意,比租房者高6个百分点;有50.36%的受访者对目前生活基本满意,比租房者高3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居住质量影响生活满意度。调查中,农村、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居民家庭住房平均面积均值依次为126.73平方米、93.18平方米和120.32平方米;流动人口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63平方米,比非流动人口低47%。受访者的住房面积与生活满意度评价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住房面积越大满意度就越高。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依次为128平方米、117平方米、107平方米、100平方米和88平方米。 调查发现,家庭住房负担与生活满意度存在非线性关系。11.32%的受访者认为住房是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一项,在所有选项中选择频率位居第四位。受访者家庭住房支出占比的均值为7.6%,其中,城市购置商品房家庭住房支出占比为10.73%,无自有住房家庭的住房支出占比为18.92%,流动人口的住房支出占比为17.06%。
随着住房支出占比增加,生活满意度先上升而后下降。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家庭住房支出占比依次为7.87%、8.18%、8.63%、8.33%和8.00%。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住房支出的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会提高生活满意度评价,但当住房支出压力超过一定比例,过大的住房负担又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而且随着住房基本条件的达到,可能其他因素对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会更大。
生态环境和
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居住地空气质量、生活用水质量、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绿化环境“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重分别为60.75%、59.16%、53.11%、49.11%和62.59%。生活环境主观评价得分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也越高,两者正相关。
在认为空气质量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67.13,比认为空气质量非常差的受访者高7.42分;在认为生活用水质量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68.80,比认为生活用水质量非常差的受访者高9.6分;在认为生活垃圾处理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72.42,比认为生活垃圾处理非常差的受访者高14.17分;认为生活污水处理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71.05,比认为生活污水处理非常差的受访者高11.33分;在认为绿化环境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67.60,比认为绿化环境非常差的受访者高11.01分。可以看出,空气质量和生活用水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小,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以及绿化环境对生活满意的影响较大。
调查中,城乡居民对居住地生态环境改善总体持正面评价,58.5%的受访者认为近3年来居住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或有些改善,比上年的调查高27个百分点;认为有些恶化或明显恶化的比例只有10.6%,比上年的调查低4个百分点。认为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越高。
调查发现,食品安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很大。46.01%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较上年调查提高了4个百分点;16.58%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恶化或严重恶化,比上年调查降低了5个百分点。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的比例为44.34%,比总体低2个百分点。农村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的改善情况最为乐观,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的比例为49.18%,分别比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受访者高6个和13个百分点。
对食品安全改善评价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也就越高。认为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受访者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为81分,比认为食品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受访者高出14%。
调查发现,生活方便程度也影响生活满意度。受访者认为周边道路修缮状况、公共交通通达情况、日常生活配套服務、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治安状况“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重分别为61.16%、63.20%、55.71%、45.93%和65.37%。生活方便程度主观评价得分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也越高。可以看出,周边道路修缮状况、公共交通通达情况、日常生活配套服务、文化娱乐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较大,而受访者总体评价较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较小。
(作者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
过去,住房、医疗、教育被称为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如今,这“新三座大山”是否发生了变化?201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在安徽、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陕西、四川、江苏省开展民生关切点入户调查,共获得12714份有效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医疗、养老、生态环境、住房、食品安全和教育。但医疗和养老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最大,政府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握政策重点和发展优先序,切实解除城乡居民对医疗和养老的顾虑,尤其需要重视解决农村医疗和养老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不足
在家庭生活方面,28.75%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不满意的,而其他有不满意的人群选择医疗、住房、子女教育和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依次为17.56%、11.27%、9.9%和7.11%,这四项合计占所有最不满意因素的45.84%。可见,除了收入和就业之外,城乡居民对生活的不满意主要是源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不足。
在社会环境方面,34.9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不满意,其他有不满意的人群选择最不满意因素,依次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食品安全、贫富差距、交通、生活配套服务等,分别占有效样本的24.19%、19.09%、17.69%、14.23%和9.65%。其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食品安全两项合计占所有最不满意社会环境因素的43.28%。
但城镇和农村居民对社会环境关注的焦点存在差异。城镇居民在社会环境最不满意的问题上,选择食品安全的比例达到31.54%,在所有选项中选择频率位居第一,明显高于城乡结合部的21.41%和农村的11.71%。
而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受访者,在社会环境最不满意问题上选择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例最高,分别为26.33%和22.92%。这说明需要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给予重视。
调查显示,20.69%的受访者认为教育是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一项,在所有选项中选择频率位居第三,而且在有孩子的家庭中这一比例提高至33.6%。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占比越低,教育负担越小,生活满意度就越高。
对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受访者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为21.58%,很不满意受访者家庭教育支出占比则上升到了23.40%。子女处于义务阶段家庭的教育年平均支出为5529元,本科及以上为14174元。教育成为很多低收入家庭的重大负担,对其生活满意度造成负面影响。
调查发现,孩子上学距离越远,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受访者家庭中,孩子上学的平均距离为6.18公里。农村孩子上学远已成为突出问题,农村受访者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距离为“10公里以上”的占比为13.8%,“学校距离远、上学不方便”在教育不满意选择中比例为13.5%,排在第二位。
医疗和养老压力最大
调查中,24.41%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是医疗。医保报销率总体偏低是家庭医疗负担重的重要原因。家庭成员住院的各类医保报销平均比例仅为41.4%,致使住院家庭因病借款的比例达到34%。
医疗支出比例越大的家庭生活满意水平越低。调查中,对目前生活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家庭医疗支出占比为28.22%,而对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受访者这一比例仅为10.40%,很不满意群体的家庭医疗支出占比是很满意群体的近3倍。
调查发现,对没钱看病的担忧影响生活满意度。在所有受访者中,非常担心未来没钱看病的占22.9%,比较担心的占36.6%。这说明有将近60%的受访者家庭对以后的医疗问题是有所担忧的。受访者对生病没钱看病越担忧,其生活满意度就越低。
调查发现,家庭养老负担影响生活满意度。养老负担越重,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对目前生活很不满意的受访者中,养老支出占比为22.64%,比对目前生活基本满意受访者高出13个百分点,比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受访者高出12个百分点。
没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受访者家庭生活满意度更高。在没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受访者中,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比合计为65.7%,比有老人需要照顾的受访者高3个百分点。
同时,对未来养老的担忧影响生活满意度。有57.90%的受访者对未来的养老有些担心和很担心,其中中年人对养老很担心的比例达到60.38%,比老年群体高出29个百分点,比年轻群体高出52个百分点。
对未来养老越担心,生活满意度就越低。在对未来养老不担心的受访者中,对目前生活很满意的占比为23.24%,比有些担心的受访者高出13个百分点,比对未来养老问题很担心的受访者高出16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医疗和养老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影响是最大的。调查中,新农合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只有34.6%,因为医保保障不充分,农村居民对未来没钱看病的担忧程度最高,非常担心和比较担心的比例为62.6%,分别比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居民高6和1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应重点加强对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民医疗和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
自有住房提升生活满意度
在住房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城鎮和城乡结合部自有住房能明显提高生活满意度。在调查样本中,城乡居民自有住房率为87.8%,而流动人口和年轻人的自有住房率较低,仅分别为27.63%和67.18%。
与租房者相比,城镇自有住房者对生活满意的评价比例更高。在自有住房者中,有18.27%的受访者对目前生活很满意,比租房者高6个百分点;有50.36%的受访者对目前生活基本满意,比租房者高3个百分点。
调查发现,居住质量影响生活满意度。调查中,农村、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居民家庭住房平均面积均值依次为126.73平方米、93.18平方米和120.32平方米;流动人口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63平方米,比非流动人口低47%。受访者的住房面积与生活满意度评价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住房面积越大满意度就越高。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城乡居民住房面积依次为128平方米、117平方米、107平方米、100平方米和88平方米。 调查发现,家庭住房负担与生活满意度存在非线性关系。11.32%的受访者认为住房是家庭支出压力最大的一项,在所有选项中选择频率位居第四位。受访者家庭住房支出占比的均值为7.6%,其中,城市购置商品房家庭住房支出占比为10.73%,无自有住房家庭的住房支出占比为18.92%,流动人口的住房支出占比为17.06%。
随着住房支出占比增加,生活满意度先上升而后下降。对目前生活很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受访者,家庭住房支出占比依次为7.87%、8.18%、8.63%、8.33%和8.00%。这可能是因为随着住房支出的增加,住房条件的改善会提高生活满意度评价,但当住房支出压力超过一定比例,过大的住房负担又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而且随着住房基本条件的达到,可能其他因素对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会更大。
生态环境和
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居住地空气质量、生活用水质量、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和绿化环境“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重分别为60.75%、59.16%、53.11%、49.11%和62.59%。生活环境主观评价得分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也越高,两者正相关。
在认为空气质量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67.13,比认为空气质量非常差的受访者高7.42分;在认为生活用水质量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68.80,比认为生活用水质量非常差的受访者高9.6分;在认为生活垃圾处理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72.42,比认为生活垃圾处理非常差的受访者高14.17分;认为生活污水处理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71.05,比认为生活污水处理非常差的受访者高11.33分;在认为绿化环境非常好的受访者中,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得分为67.60,比认为绿化环境非常差的受访者高11.01分。可以看出,空气质量和生活用水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小,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问题以及绿化环境对生活满意的影响较大。
调查中,城乡居民对居住地生态环境改善总体持正面评价,58.5%的受访者认为近3年来居住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或有些改善,比上年的调查高27个百分点;认为有些恶化或明显恶化的比例只有10.6%,比上年的调查低4个百分点。认为生态环境改善程度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越高。
调查发现,食品安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很大。46.01%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或有所改善,较上年调查提高了4个百分点;16.58%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有所恶化或严重恶化,比上年调查降低了5个百分点。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的比例为44.34%,比总体低2个百分点。农村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的改善情况最为乐观,认为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和有所改善的比例为49.18%,分别比城镇和城乡结合部受访者高6个和13个百分点。
对食品安全改善评价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也就越高。认为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受访者生活满意度评价平均为81分,比认为食品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受访者高出14%。
调查发现,生活方便程度也影响生活满意度。受访者认为周边道路修缮状况、公共交通通达情况、日常生活配套服務、文化娱乐活动、社会治安状况“非常好”或“比较好”的比重分别为61.16%、63.20%、55.71%、45.93%和65.37%。生活方便程度主观评价得分越高,对生活满意度评价也越高。可以看出,周边道路修缮状况、公共交通通达情况、日常生活配套服务、文化娱乐活动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较大,而受访者总体评价较好的社会治安状况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较小。
(作者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