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家皂乡与河北省交界处一块界碑上,一面写着河北省,一面写着山西省。驻足这里,跨过河北只需一步。这一步多四毛钱,同行的几位问我此话怎讲,我说,过去单位出差,本地补助八毛钱,出省补助一块二,这一步出省了,还不多四毛钱。大家都笑了,没有住宿费交通费的票据证明不算。
那天我们就延着这条路走了一程,不是出省,而是出了县界。
作家高建英要回家乡为马家皂中学、马家皂乡政府、安家皂学校和定安营村捐书,约我们几个人同行,一来做个伴,二来捧个气场,还兼食客,不用说这是一趟轻松快乐的旅行。
我开车,还为她们拍照。早晨听高建英说不先回定安营老家,先去安家皂村为她本家哥抓阄分房。
一听安家皂我就激动,因为那里有我的童年记忆。脑垂体发育还不太成熟时的记忆总是带着太多的神秘,那里的土堡和堡门就像童话里的魔法城堡,海底城堡;公社大院的二大门仅也是一房高,可在一个孩童面前却是高耸的。还有生产大队的木大门和外边的高墙,大戏台、五龙壁、老爷庙、水圪沱和村南的学校,这些都是永恒不变的。而现实是没有几处存在的了,大多早已坍塌或拆除。
还有个好消息,高建英说,阎雪君也在,在乡里等着。这个消息同样让我激动不已,这位身为马家皂村人的老乡、中国金融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名人又是一次近距离接触的机遇,因此这趟行程,心潮激奋的除了高建英就是我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路上,车内的气氛轻松活泼,就像在上一堂作文课。老师说内容不限,题目自定。路程不长,来不及天上地下的海阔天空,因此留下一路未经整理的散文,不觉得目的地就到了。老师应该用红笔写下评语了:内容丰富,语言凝炼,然后一个“优”字,最后一个大大的“阅”字,再写上日期,2019年11月9日。
车上的气氛始终没有打断我的思绪。汽车转过弯,从沥青路上了水泥路,这是一段再熟悉不过的路程,今天突然间产生出些许陌生来。我已被折服,人的思想、情感这东西真的可以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产生出超常的灵秀,安家皂村所属的马家皂乡已在2018年2月划归天镇县了。
以前下乡路过或专程调研,就像行走在自家的田头院落,来来回回次数多了,就像主人,一切活动无拘无束。而这次,生生地有些变扭,就像走亲戚,就像走进了别人家的菜园子,显出不少生分和拘泥。
我在《安家皂记事》里说,“安家皂曾经离我很近,又曾经离我很远,现在离我很近了,或许还会远去的”。这次,终究是离我远去了,不是或许。安家皂三起三落在阳高与天镇间归来归去,或是地理位置的特殊,或是历史对她的偏爱。这次,大概不会再次划归了,安家皂已稳稳当当地镶嵌在天镇县的版图上。
我的思绪终将是低沉的,为了一种说不清的理由,一种无奈的纠结与困惑。故乡故土的情结让我陷入到一种别样的思考,别样的念想中。想起那首“篱笆墙的影子”的旧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河也还是那条河……心在吟唱,唱着唱着,唱得酸酸楚楚,满眼模糊。
1958年10月阳高天镇二县合并,设安家皂人民公社。1961年4月,阳高天镇二县又要分开,安家皂公社撤销。安家皂所属的马家皂公社划归天镇县。 1971年7月,马家皂公社再次划归阳高。到2018年2月,在阳高县版图上存在近半个世纪的马家皂乡又被划归天镇县。
1961年之前的安家皂公社时期,我父亲在公社当副主任,我们作为家属居住在安家皂。
安家皂,我的半个故乡,怎就这样的忽远忽近,让我惆怅,让我彷徨。
安家皂村到了,脚已踏上这片土地,依旧炽热。
我转不出的思绪被大家调侃的话引了出来,说到人家天镇地界了,规矩着点啊。啊!是的,规矩点。
在安家皂新村委会门前,摆了几个长条桌,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一个结实一点的纸烟箱的装票箱。
不一会阎雪君过来了,他招呼我说,先进里边办公室来,他们这事儿还早着呢。这就对了,他是该招呼我一下了,我成了他们的客人。在房间里闲聊,我借机送给阎雪君一部《阳高县志》,雪君还饶有兴趣地翻了翻,说谢谢啊。村支书巩振平,村主任睢秀兵也过来了。有些时日了,他们和这片天地一样,什么也没变,倒有点精神焕发。我们是熟人,我们还是安家皂村志照片里的合影人。但此时的他们,却是应该转过身来,笑脸相迎他们面前的客人了。
这是一处马家皂乡易地搬迁安家皂安置点,在安家皂村西南方。新盖的瓦房院有三间的,有两间的,传统的椽檩结构,青砖红瓦,大玻璃窗,可出入大马车的红大门。路面全是整齐的沥青路,边缘也都砌着彩砖,分开好几路。分房抓阄的人们来的很多,围在村委会门前,吵吵嚷嚷。有乡干部和村干部在维护着秩序和指导着人们。抓到号的登记,登记过的领钥匙看房。
人群中一个熟悉的身影,肩挎长带挎包,一会用手机拍照,一会又用笔记着。此刻,我仿佛看见长篇小说《今年村里唱大戏》《天是爹来地是娘》的初始影子。
安家皂离马家皂乡十多里路,这里也是阎雪君采访采写、组字组稿辛勤耕耘的一片土地。这里都是真正的老家,每当他回来,冬天的豆腐坊,夏天的菜园子,春耕秋收的田野里,都会有他的影子。他把根扎进泥土,把文字洒在家乡的土地上,用家乡的泥土浸润。因此,阎雪君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文字都棱棱角角地沾满了乡土泥巴,满溢着乡村杨柳树的、蒲公英的、和米米蒿的芳香。
午饭后回到乡里,看来主席是不准备午休了,我们当然更没了睡意。
一个名作家,中国金融界的文学领军人物,健谈自不必说,他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谈起。我听过阎雪君的讲座,知道他讲座从来都不备稿子,哪怕是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上讲座,亦是如此。在家乡的土地上,接地气的话当然是主题,谈工作,谈生活,谈社会实践,谈人生信条,谈文学创作,还有闯荡社会的经验。他总会谈起上小学差点毕业不了的话题,初中三年、他却念了六年,高中三年、他又念了六年,偏科偏到连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一狠心,放下了理数课,最后连本带利一大注全部押在了文学上。我说的连本带利,那时的阎雪君哪里还有什么利哩,就是本也不足。就这样,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有紧紧抓住文学,砥砺奋进。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终于,文学成了他走向辉煌的天梯。
从县到市,从市到省,再到北京,成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主席。在国家级、省部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60多万字。长篇小说6部,中、短篇小说50多篇,金融调查研究、新闻报道等200多万字。主编《中国金融文学》杂志,《中国金融作家作品选》等。
一中午的海阔天空,往事如云。
阎雪君此时的身份,可以说是个乡下的农民,也可以说和我们一样什么也不是的普通人。这是职业的习惯,常常在最底层体验生活时让他放低身段,躬身腑首,脚踩牛屎泥巴,融入生活现场。这大概就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的风采风度。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他有值得骄傲的理由,同时他还有谦逊的胸襟胸怀。
阳高、天镇,农村、城市,马家皂、北京,那些往事,那些人,那些岁月里大大小小的故事,充满艰辛,也充满豪迈。
一个行走在全国各地山山水水间的文化名人,阎雪君储备了极为广阔的人脉关系。他需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层级,大大小小的人和事,国家级的,省、市、县的,还有乡村农民,进哪家就要说哪家话,他的人生阅历可谓精彩。我说,主席这儿除了书、奖状、证书之外,应该还有一长串的面具。
下午稍迟时到了高建英的老家定安营村,捐了书,然后到她堂哥高菊文家,家长里短了一通,要回去了,还是给每人塞了一包豆腐干。熟悉的味道,清香诱人。这是家乡的味道,这是异乡的味道,这应该还是原来故乡的味道。
当我们返回时,界里界外的界限已经不重要了,界限,其实原本就不明显,一边是天镇县马家皂乡安家皂村,一边是阳高县古城镇的古城村,两村之间,可能就是一条小水沟,也可能是一堵墙,还可能是一颗树各占一半。界里,界外,我已无法鉴别。其实,只要乡情在,只要真爱在,就没界限。
大爱无疆,真情无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