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中国的复兴事业是整个民族的事业,中国的硬实力已在全球瞩目,而后续事业的继续,还有赖于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支撑。要实现这一目标,核心是要在当下社会中践行文化自信,但伴随着全球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这一伟大工程也遭遇了严重的挑战,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从“(1)加强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2)坚持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3)加强优秀文化通识教育;(4)正确處理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矛盾关系”四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当代中国 文化自信 培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055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1]。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中国曾是世界文化中心,但也在近代遭受了列强侵略,而中共最终在中国特色会主义思维文化的指导下取得了最终胜利;在对新中国的建设中,继续贯彻这一文化精髓,取得了非凡成绩;步入新时代,继胡锦涛提出“三大自信”后,习近平在2014年初又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两年后,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又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又四次提到了“文化自信”,可见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重视。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其表现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3],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民族、家庭、组织蕴含文化内核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其文化前途的执著信念[4]。因此,文化观念将直接决定当事人的言行举止,文化变化会直接影响当事群体的演变方向,而中华文化价值斐然,根基牢固。故而文化自信于中国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从内心认同了身处环境的文化,才会对其倍感自信;真正了解了文化自信表现,才知道如何践行这种自信。就国家层面而言,文化自信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自我文化的认知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坚守、继承并发展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其他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吸收。
二、实现文化自信的挑战
虽然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有了较好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基础,但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纷繁复杂的形式,中华文化也势必受到其影响并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不乏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这为保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纯正性和实现新时代环境下的文化自信提出了巨大挑战。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猛烈冲击;第二,新媒体飞速传递的繁杂信息冲击。
三、加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鉴于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和其面临的严峻考验,特别是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步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已迫在眉睫,由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加强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一种文化,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发展,一定是离不开其根基,要增强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对自己的文化知根知底,掌握其本质与精髓,才能从心底去认同和践行。但优秀文化也是绝对动态的,不发展、不创新就难以传承和进步,我们要在掌握文化根基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挖掘并提炼精华、结合实际,身体力行。
第二,坚持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奋斗进程无不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其在实际生活中,仍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及政党不断进取和奋斗,取得辉煌成果。因此,必须保证其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毫不怀疑地坚持下去,在此前提之下,营造百花争鸣的文化世界,在其中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加强优秀文化通识教育,培育文化自信。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国家教育战略更直接关乎国家前进方向。在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功利性的教育迟迟未能根除,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实施效果不佳,滋生了不少与我国文化精髓内核相悖的现象,在今后需要加强优秀文化通识教育及传承,将文化教育根植内心,迸发出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最终将这样的影响传递到子孙后代,营造强烈的文化凝聚力。
第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矛盾关系。要保持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使它与时俱进,就涉及到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以及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够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而应批判地继承,科学、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抓住其本质,将优秀的、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文化进行吸纳,实现对原有文化中的不足进行校正与更新,从而把握整体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其良性发展,以实际成果证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江淮论坛,2006, 216(2):190-192.
[2]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l,2016-08-05.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4]许筱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教育评论,2017(9):104-108.
【关键词】当代中国 文化自信 培育 挑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055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提出文化起源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思想[1]。可以说: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中国曾是世界文化中心,但也在近代遭受了列强侵略,而中共最终在中国特色会主义思维文化的指导下取得了最终胜利;在对新中国的建设中,继续贯彻这一文化精髓,取得了非凡成绩;步入新时代,继胡锦涛提出“三大自信”后,习近平在2014年初又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和价值观的自信。两年后,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又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又四次提到了“文化自信”,可见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重视。
一、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其表现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3],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国、民族、家庭、组织蕴含文化内核的高度认同,以及对其文化前途的执著信念[4]。因此,文化观念将直接决定当事人的言行举止,文化变化会直接影响当事群体的演变方向,而中华文化价值斐然,根基牢固。故而文化自信于中国而言,是极为重要的。
从内心认同了身处环境的文化,才会对其倍感自信;真正了解了文化自信表现,才知道如何践行这种自信。就国家层面而言,文化自信应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自我文化的认知表现出高度的自觉;坚守、继承并发展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其他优秀文化的学习与吸收。
二、实现文化自信的挑战
虽然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有了较好的文化积淀与发展基础,但面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纷繁复杂的形式,中华文化也势必受到其影响并悄然发生着变化,其中不乏产生一些消极因素,这为保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纯正性和实现新时代环境下的文化自信提出了巨大挑战。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猛烈冲击;第二,新媒体飞速传递的繁杂信息冲击。
三、加强文化自信的途径
鉴于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和其面临的严峻考验,特别是中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步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加强文化自信的培育已迫在眉睫,由此,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加强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创新。一种文化,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发展,一定是离不开其根基,要增强现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就需要对自己的文化知根知底,掌握其本质与精髓,才能从心底去认同和践行。但优秀文化也是绝对动态的,不发展、不创新就难以传承和进步,我们要在掌握文化根基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挖掘并提炼精华、结合实际,身体力行。
第二,坚持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领导。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奋斗进程无不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其在实际生活中,仍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及政党不断进取和奋斗,取得辉煌成果。因此,必须保证其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并毫不怀疑地坚持下去,在此前提之下,营造百花争鸣的文化世界,在其中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加强优秀文化通识教育,培育文化自信。教育对于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国家教育战略更直接关乎国家前进方向。在社会发展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功利性的教育迟迟未能根除,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实施效果不佳,滋生了不少与我国文化精髓内核相悖的现象,在今后需要加强优秀文化通识教育及传承,将文化教育根植内心,迸发出对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最终将这样的影响传递到子孙后代,营造强烈的文化凝聚力。
第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的矛盾关系。要保持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使它与时俱进,就涉及到文化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以及对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够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而应批判地继承,科学、辩证地看待各种文化,抓住其本质,将优秀的、适宜于自身发展的文化进行吸纳,实现对原有文化中的不足进行校正与更新,从而把握整体文化的前进方向,保证其良性发展,以实际成果证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江淮论坛,2006, 216(2):190-192.
[2]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D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l,2016-08-05.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4]许筱靖.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机理及涵育路径[J].教育评论,2017(9):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