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也逐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化学实验教学课堂效率进行提高。但是当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这个需求,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逐渐应用微课已经成为趋势。本文先就为什么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分析,再简要说明如何科学地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科学应用
在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高中学习中,化学实验课堂的高效开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不仅来源于实验器材的配备水平,同时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所以为了创造更加高效的化学实验课堂,必须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微课的使用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口。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和灵活应用的特点为化学实验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
一、为什么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化学实验知识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面对的大多是有关于实验知识要点或者是实验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文字内容。而这些分点分条的知识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记忆背诵,内容是非常多的。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生来说会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一个化学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与思维能力都不相同。但是在课堂上老师为了照顾到所有的同学就不会偏重某一个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有针对性地了解不懂的知识点。微课通过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简短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生动地讲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来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复习,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应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通常是依靠老师的实验操作来进行,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气氛可能会变得非常僵硬,学生也无法切实地学到该有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化学实验所需的化学材料、器具以及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等放入其中,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视频处理的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出自己不懂的方面,在上课时仔细观看老师的操作或者与老师进行探讨,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样探讨的氛围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使整体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
(一)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合理制作或者引用微课
微课主要是利用简短精悍的视频内容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过程与理解化学实验知识,但是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微课里应该有哪些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例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所需要的是微课是能够帮助他梳理实验过程与基础化学知识的,让他能够跟得上老师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但是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所需要的微课就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了,他所需要的是在基础知识之上更深层次的拔高知识。所以要想更科学地应用微课,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将微课科学地应用于课前导入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在教师进行化学实验之前,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化学实验之前,可以利用微课作为实验导入。将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材料、操作流程以及重点注意事项放入微课中,并且可以通过与该实验相关的一些有趣生活现象等来作为导入,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例如生活中烧不着的纸就可以作为一个导入放在微课中,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再介绍该实验所需的如蒸发皿、玻棒、镊子、纸、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实验材料,最后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这个现象是真的有理可依的。化學实验中的很多现象发生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或者说可能因为实验条件而不太明显,对于在操作台底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观察不到正确的化学现象。所以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后复习的资料,不仅可以捕捉到一些细小的实验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自己课上没有及时听懂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学习。同时,微课的灵活性也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碎片时间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学习,将自己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效率。
三、结束语
微课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化学实验这种受到限制比较大的课程来说,微课更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重视微课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微课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接受程度来合理调整微课内容,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让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展现出更大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树华.浅谈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62.
[2]王中慧.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才智,2019(14):158.
[3]腾明慧.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139.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科学应用
在学习压力日益增大的高中学习中,化学实验课堂的高效开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不仅来源于实验器材的配备水平,同时也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所以为了创造更加高效的化学实验课堂,必须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微课的使用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口。微课以其短小精悍和灵活应用的特点为化学实验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
一、为什么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
(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化学实验知识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面对的大多是有关于实验知识要点或者是实验时应该要注意的事项等这些文字内容。而这些分点分条的知识点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记忆背诵,内容是非常多的。对于学习压力比较大的高中生来说会给他们增加更大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他们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一个化学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很多,每个人的理解方式与思维能力都不相同。但是在课堂上老师为了照顾到所有的同学就不会偏重某一个知识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有针对性地了解不懂的知识点。微课通过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的简短视频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生动地讲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来进行学习,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微课来进行复习,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应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通常是依靠老师的实验操作来进行,而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气氛可能会变得非常僵硬,学生也无法切实地学到该有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化学实验所需的化学材料、器具以及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等等放入其中,并且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视频处理的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进行课前预习,对实验过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找出自己不懂的方面,在上课时仔细观看老师的操作或者与老师进行探讨,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这样探讨的氛围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使整体课堂氛围变得活跃,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微课
(一)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来合理制作或者引用微课
微课主要是利用简短精悍的视频内容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过程与理解化学实验知识,但是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微课里应该有哪些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微课。例如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所需要的是微课是能够帮助他梳理实验过程与基础化学知识的,让他能够跟得上老师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但是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所需要的微课就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了,他所需要的是在基础知识之上更深层次的拔高知识。所以要想更科学地应用微课,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将微课科学地应用于课前导入与课后复习相结合
在教师进行化学实验之前,尤其是比较复杂的化学实验之前,可以利用微课作为实验导入。将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材料、操作流程以及重点注意事项放入微课中,并且可以通过与该实验相关的一些有趣生活现象等来作为导入,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例如生活中烧不着的纸就可以作为一个导入放在微课中,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再介绍该实验所需的如蒸发皿、玻棒、镊子、纸、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实验材料,最后进行实验操作来验证这个现象是真的有理可依的。化學实验中的很多现象发生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或者说可能因为实验条件而不太明显,对于在操作台底下的学生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观察不到正确的化学现象。所以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后复习的资料,不仅可以捕捉到一些细小的实验现象,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理解自己课上没有及时听懂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学习。同时,微课的灵活性也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碎片时间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学习,将自己的空闲时间利用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效率。
三、结束语
微课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化学实验这种受到限制比较大的课程来说,微课更是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重视微课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微课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接受程度来合理调整微课内容,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掌握,让微课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展现出更大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树华.浅谈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62.
[2]王中慧.微课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才智,2019(14):158.
[3]腾明慧.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