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设计理论依据:“沉浸式”教学
二、教学创新理念:情境还原、专题建设、翻转课堂、教学辅助
点突出课堂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委将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创新的理念、组织、实施与效果进行提问
三、课堂创新组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版本:凌继尧主编《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分析:随笔式编纂,语句生动、突出情境效果。
2)课程位置:本节课内容选自《美学》课程中第一讲《美从何处寻》的第三部分《大希庇阿斯篇》。
分析:《美从何处寻》的理论枢纽,在对“美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同时提炼“美是理式”内核,为下部分“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介绍进行一个良好的铺垫。
3)特色:“点”、“线”统一。
分析:西方美学思想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与柏拉图个人思想的有效融合。
2.学情分析
1)难度适中:导论内容。
2)识记为重:思想史认识。
3)指导现实:课程思政。
4)问题导向:西方思想情景。
3.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认识“美是难的”美学困惑。
B.掌握柏拉图“美是理式”的美学思想。
2)能力目标
A、提出问题
B、问题分析
C、理论运用
3)情感目标
A、激发兴趣
B、保持兴趣
4.重难点分析
1)重点:理式的阐述与存在层次。
处理措施:在讲授中,教师需要加大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比重,结合生动的具体事例,寓教于乐,在例子的陈述中帮助学生消化这个核心概念。
2)难点:“美是理式”的内在逻辑关系。
处理措施:及时总结课程前述内容“美是难的”原因在于本质追问以及理式存在于本质层,在学生对于上述内容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内容勾连,完成对“美是理式”的逻辑阐述。
5.思路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什么?”无法说清→“美是什么?”疑问变成困惑→柏拉图“美是难的”认识→“美是理式”的对应思索→理式的涵义阐述→理式的本质层次存在→“美是理式”的内在逻辑→“美的理式”在生活中的表现
(二)教学方法
1、内容: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
2、形式:混合式教学法,數据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前
1)美的发现 (学生为主导)
2)基础材料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美”)
2.课中
1)美的认识 (理论情境的课堂还原)
2)理论知识学习 。
3.课后
1)美的应用 (理论对现实的观照)
2)使用课中学习的“理式”理论分析课前原始资料
四、课堂创新实施
(一)情景创新
利用教学软件模拟理论产生的原生环境,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度。
(二)角色创新
1.课程讲授配合使用蓝墨云等教学软件。
2.淡化教师的单向教学角色
3.强化学生的学习中心角色
(三)视角创新
1.地方特色视角:所选事例来自学院和陕西地域。
2.可持续发展视角: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炼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进行历史的延伸。 专业理论课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五、课堂创新效果
(一)点、面结合
点:突出学生的个性。
面:兼顾课堂整体效果。
(二)理、事结合
理:“美是理式”说。
事:相关配套事例的支撑论证。
(三)史、实结合
史: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连贯性介绍。
实:紧密联系生活现实。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项目编号:XGH17265
“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中西比较视阈下的美育研究”(项目编号2017122703)
二、教学创新理念:情境还原、专题建设、翻转课堂、教学辅助
点突出课堂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委将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创新的理念、组织、实施与效果进行提问
三、课堂创新组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版本:凌继尧主编《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分析:随笔式编纂,语句生动、突出情境效果。
2)课程位置:本节课内容选自《美学》课程中第一讲《美从何处寻》的第三部分《大希庇阿斯篇》。
分析:《美从何处寻》的理论枢纽,在对“美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同时提炼“美是理式”内核,为下部分“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介绍进行一个良好的铺垫。
3)特色:“点”、“线”统一。
分析:西方美学思想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与柏拉图个人思想的有效融合。
2.学情分析
1)难度适中:导论内容。
2)识记为重:思想史认识。
3)指导现实:课程思政。
4)问题导向:西方思想情景。
3.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认识“美是难的”美学困惑。
B.掌握柏拉图“美是理式”的美学思想。
2)能力目标
A、提出问题
B、问题分析
C、理论运用
3)情感目标
A、激发兴趣
B、保持兴趣
4.重难点分析
1)重点:理式的阐述与存在层次。
处理措施:在讲授中,教师需要加大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比重,结合生动的具体事例,寓教于乐,在例子的陈述中帮助学生消化这个核心概念。
2)难点:“美是理式”的内在逻辑关系。
处理措施:及时总结课程前述内容“美是难的”原因在于本质追问以及理式存在于本质层,在学生对于上述内容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内容勾连,完成对“美是理式”的逻辑阐述。
5.思路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什么?”无法说清→“美是什么?”疑问变成困惑→柏拉图“美是难的”认识→“美是理式”的对应思索→理式的涵义阐述→理式的本质层次存在→“美是理式”的内在逻辑→“美的理式”在生活中的表现
(二)教学方法
1、内容: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
2、形式:混合式教学法,數据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前
1)美的发现 (学生为主导)
2)基础材料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美”)
2.课中
1)美的认识 (理论情境的课堂还原)
2)理论知识学习 。
3.课后
1)美的应用 (理论对现实的观照)
2)使用课中学习的“理式”理论分析课前原始资料
四、课堂创新实施
(一)情景创新
利用教学软件模拟理论产生的原生环境,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度。
(二)角色创新
1.课程讲授配合使用蓝墨云等教学软件。
2.淡化教师的单向教学角色
3.强化学生的学习中心角色
(三)视角创新
1.地方特色视角:所选事例来自学院和陕西地域。
2.可持续发展视角: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炼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进行历史的延伸。 专业理论课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五、课堂创新效果
(一)点、面结合
点:突出学生的个性。
面:兼顾课堂整体效果。
(二)理、事结合
理:“美是理式”说。
事:相关配套事例的支撑论证。
(三)史、实结合
史: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连贯性介绍。
实:紧密联系生活现实。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项目编号:XGH17265
“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中西比较视阈下的美育研究”(项目编号201712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