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一堂教学课,有意识的去发掘美育的因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感的熏陶,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特点,以课本为依据,遵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51-01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加强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1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意志薄弱,精神难以长期集中,做事情一贯根据自己喜好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一方面改善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美课文的赏析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接受教育和培养,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为学生展现一些优美的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自主畅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语文科目的优美性、高雅性,继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将思维留在课文中,并在课后久久回味;再有,美育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就课文内容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春到梅花山》一课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梅花”“人流”“山峦”“小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梅花临寒迎春满山绽放,色泽不一奇异芬芳,人流涌动欣然观花的画面,对课文意境的美建立起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是在亲身游览梅花山一样,继而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从接受到思考再到联想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点不断完善,还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產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由上可知,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意识贯穿于教学中,以美好和谐的心境走进课堂,用美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以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51-01
美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是要美化人自身,即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因而,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审美教育,加强学生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是语文教学的宗旨。
1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意志薄弱,精神难以长期集中,做事情一贯根据自己喜好来完成,因此引导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教育,一方面改善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对优美课文的赏析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接受教育和培养,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通过为学生展现一些优美的课文片段,引导学生自主畅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语文科目的优美性、高雅性,继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将思维留在课文中,并在课后久久回味;再有,美育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就课文内容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比如:《春到梅花山》一课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梅花”“人流”“山峦”“小路”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梅花临寒迎春满山绽放,色泽不一奇异芬芳,人流涌动欣然观花的画面,对课文意境的美建立起一个直观的感受,让学生感觉自己仿佛是在亲身游览梅花山一样,继而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种从接受到思考再到联想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点不断完善,还能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產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荷塘月色》幽静的意境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 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美、形式美、音色美、情感美、节奏美,教师的形象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板书设计的情感美、简洁美、对称美、照应美、和谐美、流动美、主体美、布局美、整体美、整齐美、含蓄美、哲理美、奇异美、造型美、线条美、文学美、色彩美等都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和感染。 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受到思想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受到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由上可知,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3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教师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把审美意识贯穿于教学中,以美好和谐的心境走进课堂,用美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以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