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探讨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bin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与以前的思想政治相比, 它的主要特点是淡化了教材知识体系,强化了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突出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和教学模式。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主要形象转变为学习共同体的合作者、推动者和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促进者。那么,新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才能把它上好呢?
  关键词:思品;学生;兴趣
  思品课是中学生学习不感兴趣的一门,一直以来困扰着思品学科教师的教学,老师感觉有劲使不出。究其原因,传统的思品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的讲课就会变成学生“催眠曲”。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完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创造力。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如能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授课艺术,逐步培养学生对思品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进取、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勇气,始终使学生以饱满热情、最佳状态地投身于思品课的学习中,正是解决以上难题的金钥匙。因此要解决思品课目前的处境,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对思品的看法和学习态度,即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愿学”。为此,教师就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分不开的。随着初中学习科目忽然大增,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本能地拼搏一下便放弃了,如果教师们不知情地批评,他们往往因厌学而辍学。如果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能及时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给了他们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为什么要学,但不知怎么学,也会因难学而弃学。我的做法是从本学科开始,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生具体做好预习、上课和复习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提纲,通过预习、并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上课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课后结合作业进行复习和反思。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学习动机产生了,学习兴趣就有了。
  二、亲其师信其道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纽带,它是师生感情共融、思维共鸣的前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亦是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积极性的基本条件。它把双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纽带一旦断裂,教育将告失败。为此,思品课教学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而教师的情感则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与关心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积极的情感,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让学生感到,老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都无不充满着对他们诚挚的爱,令人可敬可亲。作为教师,在思品教学中若能亲而显爱、爱而取信、信而树威,就可以使学生从对老师的敬爱中激发起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靠一句美好的赞语我能幸福两个月。”莎士比亚也曾说:“称赞,即是我的薪俸”。这些大文豪的话语表明:赞扬是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自己得到社会、别人的承认。学生也不例外,总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肯定,所以课堂上我经常赞扬学生,鼓励学生,关注学生,使他们情绪饱满,奋发向上,积极性就会高涨。
  俗话说,欲当良师,先当益友。思品课教师要以平等亲切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正面教育引导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互相信赖的平等师生关系,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因此在思品教学中,教师不要讽刺挖苦学生,要热情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沟通师生感情使之达到被学生看作是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你所教的思品课就会产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才能由怕学、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三、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课程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但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学生这些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创设若干相互联系的活动模块,利用问题的新奇性,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使课堂教学始终在学生的活动中进行,满足学生想动的要求和想说的愿望,让学生体验活动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应注意问题的设计不宜过于抽象,门槛不宜过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材料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应注意生动性和趣味性。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曲高和寡,适得其反。
  四、注重联系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说教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有把空洞的道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初中生大多天性活泼,喜欢实践。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感悟,从中体会乐趣,培养情感,懂得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梅.初中思品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4期
  [2]李金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3年9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是衡量数学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内涵发  展的今天,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教学实践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据新智育理
摘 要:在高中政治深度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政治成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能够在掌握基础政治知识的前提下,更加深入了解政治,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思维。本文通过对自主学习能力的涵义、高中政治深度学习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结归纳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政治深度学习中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政治深度学习;培养  高中是人生的转折点,高考的
摘 要: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本文通过对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概念的阐述,明确指出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和方向,从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三个层面进行了信息素养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能力和
摘 要:在新课改要求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要关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受到影响。在本文中主要是从多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展开分析,抓住教学要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有效性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低,存在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得吃力,但是
摘 要:作文是中高考语文测试中的“压轴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难啃的骨头。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中学语文教研员经历,深感灵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从前人那里学习、借鉴,为灵感的获得进行必要的积累。同时,教师也要在作文训练中为学生灵感的“薄发”营造气氛,提供条件,作文题目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关键
摘 要: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究其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总是机械讲解、记忆等,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简单介绍几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兴趣  梁启超在给女儿梁思庄写信时曾提到:“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们如果对某一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会积极地
摘 要:新课改理念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作为教学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只有让小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快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大幅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力;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事物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的新问题及处理数学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