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思,才有所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反思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一、在比较中反思,优化策略
  
  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往往只满足于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这是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在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劣,体验最佳方法的优势。
  如在教学“十几减九”的过程中,出示例题“15-9”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有的学生说:“从15往前倒着数,15、14、13、12、11、10、9、8、7,所以结果应该是6。”有的学生摆了15个圆片,拿走9个,剩下6个;有的学生把15分成10和5,10-9=1,1 5=6;还有的学生想加法:9 (6)=15,15-9=6……面对学生众多的解决方法,教师要把优化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接受的、喜欢的算法。
  
  二、在联想中反思,发现联系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相似?”学生想到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值相当于除法的商。除法里除数和被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所得的商不变。而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理清了分数与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关于除法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网络,使原本零散的知识变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
  
  三、在操作后反思,总结方法
  
  如一位教师让学生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增加以下环节:
  师:下面请大家回顾一下刚才的活动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们组在活动时,安排1、2、3号同学操作,4号同学记录,我们觉得这样做速度快、效果好。
  生2:我们组在探完前先安排分工,这样比较节约时间。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较好。
  生3:我们小组首先测量了三角形的所有边,计算时才发现有些测量的数据根本用不到。我认为。在操作前要认真思考好方案,再进行操作,避免浪费时间。
  师:对呀,在活动前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方案,合理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对知识本身反思,还要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反思,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了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有效探究的方法。
  
  四、在回顾中反思,提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仅仅停留在对某一具体问题解决的层面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
  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和操作,每个学生参与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究过程。随后让学生回顾怎样进行计算的,学生知道把两个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这时,教师追问:“怎么会想到通分呢?”学生想到同分母分数加法已经学过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不能直接解决时。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熟悉的问题再来解决。”教师继续追问:“想一想,我们什么时候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想到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计算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先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这样,学生在回顾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超出了这节数学课本身的意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构建反思课堂,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让每一位学生在反思中把分散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在反思中形成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他文献
我眼中的高效语文课堂洋溢着去伪存真、删繁求简的质朴美,并能与学生的生命感受时时联系,能将学生真正引入作品精妙的精神世界。下面以《姥姥的剪纸》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所追求的教学“真”境界。  一、科学取舍,突出重点  我是这样设计《姥姥的剪纸》一课的词语教学的:  出示:密云多雨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  师: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很传神?  生1
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背诵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他们会很自然地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为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激发阅读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关键,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  1.借用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人人都爱听故事,被渲染
一、故事教学法的定义    故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故事来完成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师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故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的优势    1、驱除畏惧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求学习“单词”和简单的“句型”,可步入中高年级后,学生从“微型语篇”向“短小语篇”转型,遇到的
[设计理念]  小学研究性作文是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校教育总目标,结合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的作文新概念。在完成研究性作文的过程中,小学生自主选题、探究、合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凸显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放飞心灵、自由表达,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王国”的“自由天使”。  [导写过程]  (一)激趣明意,选定题目  作文题目的选定,是完成研究性作文的基础。一个好的题目是刺激
听音作文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作文训练方法。它通过声音激发学生兴趣,运用声音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那么,如何在听音作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有如下方法:    一、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联想,编织生活图景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见过、经历过很多事,听到一个声音,很容易让他们想起相关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播放咳嗽声、茶杯摔碎声,声音非常清晰、逼真,教师运用提问
《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认识。水的浮力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但能感知到的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探究其内在规律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内充分感知,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积极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充分感知,建立概念    建立“水的浮力”概念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哲人之害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博夫的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工作、生活、社会、世界。    情境1:    淘气贪玩的成阳又没有完成作业,看着他着急地翻找本子的情境,我既生气又觉得好笑。这个小伎俩他
一、如蜂采蜜,每天多一点收获    教师的成长如同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蜜一样辛勤劳作,酿造甜美的教学“蜂蜜”,才能创造出幸福快乐的教学生活。正所谓从教不息,学习不止。  1.勤于读书,善于思考。  刚刚踏上讲台的教师,由于理论功底浅,教学水平有限,必须善于读书思考,汲取各种营养。读书,不仅要认认真真反复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在掌握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最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
近来,学生出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各类媒体:有因评不上班干部后,成绩一落千丈并拒绝上学的陕西宝鸡的女中学生;有洪泽县东二街居民孙学峰家的小龙,因打游戏被爸爸训斥了几句,结果小龙趁父母不在家时上吊自杀,结束了年仅12岁的生命;有因考试作弊被老师批评几句就跳楼自杀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生究竟怎么了?导致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原因论述    1.错误的家教方式与不当的学校教育  溺爱娇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