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历史教学的一次深刻变革。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尤其是在教与学关系中的角色能否准确定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直接影响到此次改革的成败。本研究自行编写量表对中学历史教师在教与学关系中的角色认知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寻求现行课程体系下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关系中的角色形象与新课程期望之间的差距,并从教学实践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师 教与学 角色认知
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延续了千余年,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前者正在向后者转变。
调查表明,许多教师(33.4%)不再赞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看法,开始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有60.6%的教师都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方式如今逐渐被多向交流方式所替代。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师生之间共同讨论、研究,呈现出一种网络式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结构。63.6%的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提供资料让学生思考。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54.5%的教师会边巡视边指导。更为可喜的是,有八成以上(84.9%)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极为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因为有87.9%的教师能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的反应与预定的授课计划相异或偏离了教师的思路,有54.5%的教师能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及时调整授课方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民主、平等、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相当多的问题。一是有近两成(18.2%)的教师上课仍然是“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是“纯粹”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二是有30.3%教师在课堂上不愿或不肯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权威者。三是有18.2%教师的课堂中学生过分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只有任务布置,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得无助,茫然。因而在课堂上表面气氛很热闹,但实际的讨论却偏离中心,形式与内容分离,效果甚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师在教与学上的角色转变,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进一步做到尊重、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尊重和赞赏学生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在对待教与学关系上,要进一步做到帮助、引导。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实现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产生畏惧心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要做到帮助、引导,当好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还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以课堂提问为例,课堂提问的量和质是影响教师实现角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问过多过易,虚假问题充斥课堂,教师必然成为包办者。提问过少过难,开放程度太大,又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师不能发挥好育人者应有的作用。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内设计几个能解决与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既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又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帮助,使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师 教与学 角色认知
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延续了千余年,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调查结果显示,前者正在向后者转变。
调查表明,许多教师(33.4%)不再赞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的看法,开始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有60.6%的教师都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过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方式如今逐渐被多向交流方式所替代。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师生之间共同讨论、研究,呈现出一种网络式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结构。63.6%的教师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提供资料让学生思考。当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54.5%的教师会边巡视边指导。更为可喜的是,有八成以上(84.9%)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就极为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因为有87.9%的教师能非常注意或比较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的反应与预定的授课计划相异或偏离了教师的思路,有54.5%的教师能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及时调整授课方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民主、平等、融洽,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相当多的问题。一是有近两成(18.2%)的教师上课仍然是“满堂灌”,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只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是“纯粹”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二是有30.3%教师在课堂上不愿或不肯听取学生的意见,教师仍然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权威者。三是有18.2%教师的课堂中学生过分自由,教师成了旁观者,教师对学生的自学只有任务布置,没有具体的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得无助,茫然。因而在课堂上表面气氛很热闹,但实际的讨论却偏离中心,形式与内容分离,效果甚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在实践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师在教与学上的角色转变,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进一步做到尊重、赞赏学生。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做到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尊重和赞赏学生才能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二、在对待教与学关系上,要进一步做到帮助、引导。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了自己要学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实现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产生畏惧心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要做到帮助、引导,当好教学促进者的角色,还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以课堂提问为例,课堂提问的量和质是影响教师实现角色行为的关键因素,提问过多过易,虚假问题充斥课堂,教师必然成为包办者。提问过少过难,开放程度太大,又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师不能发挥好育人者应有的作用。根据新课程要求,课堂内设计几个能解决与中心内容相关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既具有挑战性、探索性,又需要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帮助,使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