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乎社会个体生产生活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不仅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涉及到社会个体现实直接利益的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下,民生观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涉及面更为宽泛,理论价值更为充足。民生水平与社会和谐、人民福祉和社会稳定是社会大系统中的有机要素,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民生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民心的凝聚、民力的连接以及民意的汇集,是检验各项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当代共产党人有必要研究民生建设的时代价值,拓宽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出更多利好于人民的新思想和新论断,为民生建设提供新路径和新启示。
关键词:民生观;民生水平;就业;医疗;教育
一、新时代民生观的内涵
新时代新要求新背景下对民生观进行研究之前,必须要从民生这一基础概念说起。民生是一个富有动态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其与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同步。不同时代、不同生态视域下,民生的概念会有所不同[1]。在“四个全面”战略蓝图下,民生应不局限于社会个体的物质丰裕,而应当向其他领域延伸,应当涵射与社会个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层面。例如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等等。同时,新时代的民生应当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外延应当更为丰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代民生观主要指为改善人民生活而提供新的条件、创造新的事物以及营造新的环境的总和,是社会实践系统中的一种。
一方面,民生建设是民生观的试金石,民生观作为精神层面的内容,需要依托于民生建设这一媒介才能在社会中得以落实和体现。民生观与社会是否接轨、与人民福祉是否相关都需要通过民生建设才能看到直接效果。另一方面,民生观涵射软硬件建设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是民生建设的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其对民生建设重要性的等同的,缺少其中一个都会导致民生建设失衡,致使民生建设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轨。
总而言之,民生建设要突破最后一公里,仅仅局限依托于某一领域的发力是不行的,必须要形成多层面、多领域共同发力的体系,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民生建设缺乏任一系统要素,其不仅不能够改善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而且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新常态下,民生观主要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这一核心,站在社会全局和人民立场的角度,长远规划软硬件设施,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各个民生项目的建设,补齐项目短板,进而揭开人民生活的新篇章。
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薄弱环节
第一,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社会上仍然存在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需求与医疗卫生事业脱轨的现象。很多弱势群体受到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生病不敢进医院,导致小病拖大病。同时,弱势群体患上需要进口药物治疗的疾病时,很难走医疗保险报销途径,较高的医疗费用迫使其处于被动拖延的状态。
第二,在就业保障方面。就业难困境仍然是困扰民生建设的心病。一方面,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很难得到保障,社会转型过程中现实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叉作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中最脏、最险、最苦最累的工作大多由他们从事[2]。另一方面,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范围,教育已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社会文化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就业率却愈来愈低,这是由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第三,在教育保障方面。一方面,财政对广大山区的倾斜力度仍待提高,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大和经济发展环境欠佳,倾斜力度如果不显著的话,很难解决骨干教师流失问题,进而难以缩短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很难享受到同等教育。城市发展进程愈来愈快的同时,公共教育却没有跟上,进而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现实需求。
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突破路径
第一,充沛的资金是搞好医疗事业的基石,有必要强化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职责,确保医疗事业的公益性。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医药分家”的制度,患者在医院看病后到政府设置的公益性药店购药,该药店由政府进行专项拨款。同时,医疗保障要体现层次性,按照收入档次划分保障档次,低收入或者无收入的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由政府进行负担。另一方面,部分进口药物应纳入到医疗保险报销的范畴当中,确保病有所医,减轻患者负担,使医疗事业更加彰显公益性的色彩。
第二,就业保障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构建政府、劳动者与企业三方的合作机制,由政府牵头设置专门的就业帮扶中心[3]。该中心主要负责与企业进行沟通衔接,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信息,进而解决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窘境。同时,政府要拟定多元化、分领域的就业培训计划,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政府出资对无业者以及失业者进行培训,使劳动力素质能够与经济转型环境接轨。
第三,教育保障要與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政策要继续向底层、向农村、向弱势群体倾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应高于其他民生经费投入。一方面,推动“人才下乡,送教下乡”项目建设,鼓励优秀师资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任教,建立健全晋升通道机制、薪资发放机制和福利发放机制,防止因师资失衡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夯实农村学校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建校步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缓解城市地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读书难的压力。
四、结语
社会利益格局的动态调整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日益变迁,民生建设迎来了攻坚期和阵痛期。如何让人民区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价值感和获得感,让民心在社会中凝聚、民意在社会中汇集以及民力在社会中连接,是广大共产党员必须要思考的重大课题。一方面,我们要充当民生建设的弄潮者和排头兵,用新时代的民生观武装头脑,研究新理论,提出新论断,真正的将民生建设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和放在心上。同时,我们要创新民生建设模式,有效解决群众难题,进而让群众获得人生出彩机遇。另一方面,我们要摆正自己位置,充当勇立潮头的民生建设者,始终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牢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造福民生就是幸福自己,针对新要求采取新作为,形成新经验,最终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J].党的文献,2018(01):9.
[2]单琳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18(01):5-8.
(作者单位:延安市科技馆)
关键词:民生观;民生水平;就业;医疗;教育
一、新时代民生观的内涵
新时代新要求新背景下对民生观进行研究之前,必须要从民生这一基础概念说起。民生是一个富有动态性和时代性的概念,其与社会的变迁、经济的进步以及时代的发展同步。不同时代、不同生态视域下,民生的概念会有所不同[1]。在“四个全面”战略蓝图下,民生应不局限于社会个体的物质丰裕,而应当向其他领域延伸,应当涵射与社会个体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层面。例如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精神文明和生态建设等等。同时,新时代的民生应当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外延应当更为丰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时代民生观主要指为改善人民生活而提供新的条件、创造新的事物以及营造新的环境的总和,是社会实践系统中的一种。
一方面,民生建设是民生观的试金石,民生观作为精神层面的内容,需要依托于民生建设这一媒介才能在社会中得以落实和体现。民生观与社会是否接轨、与人民福祉是否相关都需要通过民生建设才能看到直接效果。另一方面,民生观涵射软硬件建设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内容是民生建设的鸟之两翼和车之两轮,其对民生建设重要性的等同的,缺少其中一个都会导致民生建设失衡,致使民生建设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轨。
总而言之,民生建设要突破最后一公里,仅仅局限依托于某一领域的发力是不行的,必须要形成多层面、多领域共同发力的体系,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效。民生建设缺乏任一系统要素,其不仅不能够改善人民物质、精神生活,而且势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新常态下,民生观主要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这一核心,站在社会全局和人民立场的角度,长远规划软硬件设施,有步骤、有重点的推进各个民生项目的建设,补齐项目短板,进而揭开人民生活的新篇章。
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薄弱环节
第一,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社会上仍然存在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需求与医疗卫生事业脱轨的现象。很多弱势群体受到家庭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生病不敢进医院,导致小病拖大病。同时,弱势群体患上需要进口药物治疗的疾病时,很难走医疗保险报销途径,较高的医疗费用迫使其处于被动拖延的状态。
第二,在就业保障方面。就业难困境仍然是困扰民生建设的心病。一方面,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很难得到保障,社会转型过程中现实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叉作用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城市中最脏、最险、最苦最累的工作大多由他们从事[2]。另一方面,高校逐年扩大招生范围,教育已逐步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社会文化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就业率却愈来愈低,这是由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第三,在教育保障方面。一方面,财政对广大山区的倾斜力度仍待提高,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大和经济发展环境欠佳,倾斜力度如果不显著的话,很难解决骨干教师流失问题,进而难以缩短地域间教育水平差距。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很难享受到同等教育。城市发展进程愈来愈快的同时,公共教育却没有跟上,进而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的现实需求。
三、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突破路径
第一,充沛的资金是搞好医疗事业的基石,有必要强化政府在医疗保障中的职责,确保医疗事业的公益性。一方面,可以借鉴欧美“医药分家”的制度,患者在医院看病后到政府设置的公益性药店购药,该药店由政府进行专项拨款。同时,医疗保障要体现层次性,按照收入档次划分保障档次,低收入或者无收入的弱势群体的医疗费由政府进行负担。另一方面,部分进口药物应纳入到医疗保险报销的范畴当中,确保病有所医,减轻患者负担,使医疗事业更加彰显公益性的色彩。
第二,就业保障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构建政府、劳动者与企业三方的合作机制,由政府牵头设置专门的就业帮扶中心[3]。该中心主要负责与企业进行沟通衔接,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信息,进而解决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窘境。同时,政府要拟定多元化、分领域的就业培训计划,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由政府出资对无业者以及失业者进行培训,使劳动力素质能够与经济转型环境接轨。
第三,教育保障要與社会发展速度相匹配,政策要继续向底层、向农村、向弱势群体倾斜,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应高于其他民生经费投入。一方面,推动“人才下乡,送教下乡”项目建设,鼓励优秀师资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任教,建立健全晋升通道机制、薪资发放机制和福利发放机制,防止因师资失衡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夯实农村学校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建校步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缓解城市地区农民工子女入学难、读书难的压力。
四、结语
社会利益格局的动态调整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日益变迁,民生建设迎来了攻坚期和阵痛期。如何让人民区中拥有更多的幸福感、价值感和获得感,让民心在社会中凝聚、民意在社会中汇集以及民力在社会中连接,是广大共产党员必须要思考的重大课题。一方面,我们要充当民生建设的弄潮者和排头兵,用新时代的民生观武装头脑,研究新理论,提出新论断,真正的将民生建设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和放在心上。同时,我们要创新民生建设模式,有效解决群众难题,进而让群众获得人生出彩机遇。另一方面,我们要摆正自己位置,充当勇立潮头的民生建设者,始终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牢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造福民生就是幸福自己,针对新要求采取新作为,形成新经验,最终取得新成效。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J].党的文献,2018(01):9.
[2]单琳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18(01):5-8.
(作者单位:延安市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