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渊源、思想、文化等有助于加大我国各民族间的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广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而研究各民族的情况,从衣食住行这一生活细节中着手则会为更深入研究该民族的情况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土家文化
一、本课题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为川东南重门户。与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毗邻,县域交通发达,多条国道贯穿全县,县境内风景秀丽,民族文化独特,景色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秀山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除土家族、苗族外,还有瑶族、侗族、壮族、白族、回族、满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1.8%。全县部分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民族语言,其学校实行两种语言教学。
秀山县呈现多民族性,各民族在迁徙、交流、融合过程中所体现的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并且是在其蕴含的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的不断交流、碰撞、兼容、以至于和谐统一后而形成的伟大民族。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深度融合我国各民族文化,实现最广大的民族凝聚力,确保更加有效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从土家族入手,见微知著,不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个民族的渊源及现状,更可为广大的民族融合及各民族的统一战线提供理论及实际操作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历史沿革或因物产丰饶造就秀山土家族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为川东南重门户。与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毗邻,326国道和319国道贯穿全县。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
2、土家族的衣食住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2.1、土家族的基本情况
土家族是秀山县重要的民族组成部分,土家族人从古至今在秀山县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土家族人在县内各行各业中从事工作,勤恳的土家族人在新中国的建设及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过程中砥砺前行。
2.2、土家族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面貌及存在的问题
2.2.1、土家族的衣食住行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
2.2.2、文化生活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如湖南省龙山县、永顺县等)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文化实质就是山地农耕文化。历史上,土家人是地道的农耕民族,生活自给自足,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粟类和豆类,狩猎捕捞是他们的主要副业。同中原汉民族一样,有耻于经商心理。但是土家地区的商贸活动仍然开始较早,主要以当地的土特产品如土布、茶叶、良马等,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汉族商人都是这一地区商品贸易的主宰。
2.2.3面臨问题
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见这种那种的问题,土家族现在正面临所有少数民族都面临的问题,即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如何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民族将去向何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互相融合,加之我国明智民族政策,民族的融合史无前例的变快,民族的界限变的模糊,不再是泾渭分明,一个人或许拥有好几个民族的血统,甚至,还有外国人的基因在体内,所有的一切,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这是一个民族的进步,共同发展,还是,一个民族被同化,慢慢消亡。
2.3、土家族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路
2.3.1贸易造就融合
土家与汉区的商品贸易,较早开始于土家地区与中央王朝之间的“纳贡”与“回赐”的官方贸易。土家人把当地的土特产品如土布、茶叶、良马等献给朝廷,再从朝廷得到食盐、金银器物、货币、丝绸等。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土司的统治时期,土司衙署驻地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便成了土家地区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他交通方便的集镇也有贸易进行。
土家地区与汉区的商品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土家族人民与汉族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渐渐深入,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溶入了各民族的文化。
2.3.2、宗教民族化在就土家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经过许多困难和苦难,与外来的道家文化相结合,养成了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邓红蕾教授称作“土家文化不仅以乐观、豁达、开朗、健康为本色,而且充满了对自由、幸福、憧憬无限的情怀”。
2.3.3、融入血脉的宗教信仰
有人曾说“人需要一点信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刚刚说到道教对土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土家族不像回族那样全民信仰宗教,道教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土家人的生活,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衣食住行一样。
多神性和地域性是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这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对自然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不同地域环境的适应情况造成的。
经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外来宗教后,形成了以鄂西、湘西、川东为三大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文化。
3、民族融合必将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
从土家族的衣食住行来看,其文化形成是一种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融合,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部民族的精神果实,必将逐步实现民族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民族聚集形成的原因,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交融形成文献梳理,吸取有价值的观点,坚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二是实证研究。选取各行业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深入土家族聚集区采风传统土家族民族的生活状态,并获取土家族进行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是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民族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工具,对秀山县土家族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并探究民族融合对县域及国家发展进程的积极推动作用,为政府作出相关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选题上的创新。目前关于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研究,主要概述的是风土民情,本课题旨在研究秀山县土家族迁徙形成的原因,结合土家族的衣食住行的情况探究民族融合及对我国发展进程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多学科、综合性、多维度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地分析方法,展示土家族的民族进程。
三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预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得出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从而为增强县域及中华民族深度融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推进县域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邓辉 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宋仕平 著 民族出版社 2005年
3、《中国土家族习俗》土家族习俗编写组 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
关键词:土家文化
一、本课题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为川东南重门户。与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毗邻,县域交通发达,多条国道贯穿全县,县境内风景秀丽,民族文化独特,景色宜人,是中国著名的武陵山风景区的一部分,秀山聚居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除土家族、苗族外,还有瑶族、侗族、壮族、白族、回族、满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51.8%。全县部分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民族语言,其学校实行两种语言教学。
秀山县呈现多民族性,各民族在迁徙、交流、融合过程中所体现的也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极大包容性,并且是在其蕴含的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乃至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的不断交流、碰撞、兼容、以至于和谐统一后而形成的伟大民族。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深度融合我国各民族文化,实现最广大的民族凝聚力,确保更加有效的推进我国现阶段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从土家族入手,见微知著,不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个民族的渊源及现状,更可为广大的民族融合及各民族的统一战线提供理论及实际操作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历史沿革或因物产丰饶造就秀山土家族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脉中段,四川盆地东南缘的外侧,为川东南重门户。与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毗邻,326国道和319国道贯穿全县。秀山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正常,降水充沛,日照偏少。
2、土家族的衣食住行中蕴含的民族文化
2.1、土家族的基本情况
土家族是秀山县重要的民族组成部分,土家族人从古至今在秀山县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土家族人在县内各行各业中从事工作,勤恳的土家族人在新中国的建设及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过程中砥砺前行。
2.2、土家族的衣食住行、文化生活面貌及存在的问题
2.2.1、土家族的衣食住行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
2.2.2、文化生活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如湖南省龙山县、永顺县等)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文化实质就是山地农耕文化。历史上,土家人是地道的农耕民族,生活自给自足,经济上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粟类和豆类,狩猎捕捞是他们的主要副业。同中原汉民族一样,有耻于经商心理。但是土家地区的商贸活动仍然开始较早,主要以当地的土特产品如土布、茶叶、良马等,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汉族商人都是这一地区商品贸易的主宰。
2.2.3面臨问题
任何一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见这种那种的问题,土家族现在正面临所有少数民族都面临的问题,即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如何发扬本民族的文化,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民族将去向何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互相融合,加之我国明智民族政策,民族的融合史无前例的变快,民族的界限变的模糊,不再是泾渭分明,一个人或许拥有好几个民族的血统,甚至,还有外国人的基因在体内,所有的一切,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这是一个民族的进步,共同发展,还是,一个民族被同化,慢慢消亡。
2.3、土家族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之路
2.3.1贸易造就融合
土家与汉区的商品贸易,较早开始于土家地区与中央王朝之间的“纳贡”与“回赐”的官方贸易。土家人把当地的土特产品如土布、茶叶、良马等献给朝廷,再从朝廷得到食盐、金银器物、货币、丝绸等。起到了互通有无的作用。土司的统治时期,土司衙署驻地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便成了土家地区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之一。其他交通方便的集镇也有贸易进行。
土家地区与汉区的商品贸易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土家族人民与汉族及其周边少数民族同胞的交流渐渐深入,并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溶入了各民族的文化。
2.3.2、宗教民族化在就土家乐感文化
乐感文化是土家族人民经过许多困难和苦难,与外来的道家文化相结合,养成了一种乐观的精神状态。邓红蕾教授称作“土家文化不仅以乐观、豁达、开朗、健康为本色,而且充满了对自由、幸福、憧憬无限的情怀”。
2.3.3、融入血脉的宗教信仰
有人曾说“人需要一点信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不一定是宗教信仰。刚刚说到道教对土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但土家族不像回族那样全民信仰宗教,道教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土家人的生活,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衣食住行一样。
多神性和地域性是土家族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这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对自然认知能力的提高,对不同地域环境的适应情况造成的。
经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外来宗教后,形成了以鄂西、湘西、川东为三大地域特色的宗教信仰文化。
3、民族融合必将促进我国各项事业发展
从土家族的衣食住行来看,其文化形成是一种融合,这种融合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融合,既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传统,又吸收了外部民族的精神果实,必将逐步实现民族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民族聚集形成的原因,土家族的风土人情及文化交融形成文献梳理,吸取有价值的观点,坚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二是实证研究。选取各行业土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深入土家族聚集区采风传统土家族民族的生活状态,并获取土家族进行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是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社会学、民族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工具,对秀山县土家族的情况进行深入探究,并探究民族融合对县域及国家发展进程的积极推动作用,为政府作出相关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创新之处:
一是研究选题上的创新。目前关于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研究,主要概述的是风土民情,本课题旨在研究秀山县土家族迁徙形成的原因,结合土家族的衣食住行的情况探究民族融合及对我国发展进程的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通过多学科、综合性、多维度研究,采取定性与定量地分析方法,展示土家族的民族进程。
三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预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得出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从而为增强县域及中华民族深度融合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推进县域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土家族区域经济发展史》邓辉 著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土家族传统制度与文化研究》 宋仕平 著 民族出版社 2005年
3、《中国土家族习俗》土家族习俗编写组 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