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新”路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ian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时代呼唤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举足轻重.长期以来,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很难调动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激情,因而物理实验创新这一课题早早被提上议程,却至今未能打破瓶颈.
  从实验本义出发,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实验定义中突出“人为”的作用,“人为”本应该因人而异.可中国教育资源整体的“僧多粥少”以及教育考核制度、实验环境等的种种限制,提供给学生的大多是既定的面面俱到的实验教材,实在难以发挥“人为”二字的真正效用.因而变成学生在“体验”实验的操作过程,充其量就是操作之后学生加深了某个原理某种现象在心中的印象.而现在的中国教育,大多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牢记这种所谓的实验,进而通过操作这些过程,认可教科书上所说的原理,从而更好地记忆,更好地运用到解题之中,达到考试的目的.这样的循环,是不是有悖于真正的“实验”呢?学生仅仅在体验操作过程,除了培养点儿动手能力、认识些物理仪器之外,怎能有积极性?怎能有创造性?
  近年来,一个物理实验“高空抛蛋”,被冠名为“不碎的鸡蛋”这一游戏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中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校园游戏赛事.参与者们用自己所能想的任何材料,用任何方式,让一枚枚鸡蛋从高空坠落,只要鸡蛋不破,就能晋级,最终赢得比赛.这个游戏赛事为什么能够让全世界的中小学生都乐此不疲?从而创造出如降落伞型、填充包装型、不倒翁型、多面体型、双气球型、螺旋桨型、滑翔机型、盐水型、吸管组型等各种各样的保护装置.这样的结果不正是物理实验所追求的创新吗?
  这个游戏赛事本是一个物理实验,理论依据来源于.(1)动量定理表达式:Ft =△p,其中△p指的是动量的变化,F指的是冲力的大小,t指的是力的作用时间.由于鸡蛋在下落的过程中,动量的变化△p一定,鸡蛋所受的力F与力的作用时间t成反比,即t越大,F就越小,作用在鸡蛋上的力就越小.这样,鸡蛋就不容易碎了.(2)由空中垂直下落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f与空气的密度ρ、物体的有效横截面积S、下落的速率v的平方成正比,阻力的大小可表示为f=CρSv2,其中C为阻力系数,一般在0.2~0.5之间,ρ=1.2kg/m3,物体下落经过一段时间将达匀速,这称为终极速率.为了检验这些原理,于是有了“高空抛蛋”这个实验.
  从“高空抛蛋”到“不碎的鸡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游戏赛事之所以吸引人,能够让参与者创造出如此丰富的保护装置,是因为:第一,“不碎的鸡蛋”比赛只有一个大前提“鸡蛋不碎”,即大大减少各种限制条件,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自由想象,自主创造的能力.第二,这个游戏赛事所需要的地点、鸡蛋等容易获得,即实验资源,实验条件充裕.第三,这个游戏以比赛形式呈现,参与度高,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引起观众兴趣.
  基于以上观察发现,初中物理实验创新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情境,变化实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来源于好奇,好奇来源于未知.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好奇,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显然,在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用各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首先,在选择实验时,在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基础上去追求神奇,出乎意料.
  例如,在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首先用电吹风对着同学的头发吹,头发随之飘起,让学生感知电吹风风力较大.然后将乒乓球放在电吹风上,让学生猜想电吹风是否能将乒乓球吹走,由于大家认识到电吹风的风力较大,所以会一致认为会吹走,这时演示发现乒乓球浮在吹风口上……这样,使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地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其次,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借鉴“不碎的鸡蛋”中的经验,采用课堂竞赛、小组比拼等各种组织形式.
  例如,在讲“重心”时,教师给出一本物理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这本物理书的重心,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有了竞赛这种激励,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小组间经过了激烈讨论,最后想到了用作图法找出物理课本的几何中心、悬挂法、支撑法、用铅垂线找重心的多种方法.显然不同的实验形式能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2.“试”着实验,常动手、多探究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各种实验是了然于心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为了再现某个原理的推理过程,或是再现某种物理现象,进行实验,应该是怎样的呢?假如没有老师,没有课本,该怎么实验?
  “预设”二字尤为关键.根据一定的物理常识,进行有依据的“实验预设”,预设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步骤,是不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达到预设效果.显然不一定.那么这不断的尝试过程,不正是实验的过程吗?没有实验,直接谈实验,是不是越级了呢?为什么现在学生难以在实验中创新,因为咱们的教学直接剥夺了学生“试验”的机会.没有试验的实验,不管是学习还是教学,都是不可能有意外的收获的.
  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试验的机会和试验的勇气.
  首先是要开放实验基地,并提供良好的实验硬件,为学生实验提供场地.鼓励学生把实验室搬出课堂,带实验回家.
  其次,教师可以将书本或生活中的一些实验提前布置,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设计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去实验基地动手实验,分析观察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合作,从而建立良好的科学探究软环境.有了这样一个好的环境后,学生才有经常动手实验的机会,在实验中才会有充分的自主权.
  第三,鼓励教师打破教材中的实验框架,在一些容易操作的实验中,尽可能地简化繁杂的实验限制,有了教师的示范在前,学生才敢不受教材的束缚,大胆地尝试、探究、创新.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时,实验要求第一次测量时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然后将灯泡两端电压调制略高于和略低于额定电压,分别计算出电功率大小,并比较灯泡的发光情况.很多教师为了便于更好的处理实验数据,甚至都明确给出了具体的电压值让学生进行实验,这种框架式实验教学,有些学生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任意修改实验数据,为实验而实验,走走过场,缺少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在实验时除第一次灯泡两端电压相同外,后几次实验完全由学生自由完成,这样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不同,改变了实验数据一样的弊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交流、分析的价值,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大胆改造教科书,将实验单独列出
  中国式的初中物理实验不过是把既定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走个过场,它最大弊端在于限制太多,教科书上对于实验往往叙述得非常详细,整个操作步骤了无新意.在这样的教材之下,学生操作实验缚手缚脚,“带着镣铐”,不敢犯错,怎能创新?课本中有已知的实验结论了,还要学生创什么新?新发明从来都不是从课本上看到的.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不妨大胆设想,改造教科书——把实验单独列出,以活页形式,分为:实验课题限制、实验预设方案、实验过程报告、实验结果探究等几部分,根据实验教学安排的需要,按时按需发放,或许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物理教师应在物理实验这个重要的场所多思考,多改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造就国家未来“创造性”、“实用型”人才作出实质性基础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守恒关系在自然学科中有着多种形式,而中学化学面,主要包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等三大守恒体系.搞清它们的守恒关系及应用范围和方法,对于系统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解答化学习题都有一定的帮助.活用守恒关系,在化学解题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质量守恒关系  在解题时衍生为质量守恒;同一元素的微粒数守恒,称原子或离子守恒.  1.质量守恒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
一、理解教材,设计过程力求创新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出现在学习了“构成物质的微粒”之后、“化学方程式”之前,它是化学世界中独特的化学语言表达方式的开始,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认识和使用化学方程式作了铺垫.本节课内容是化学味很浓但也很抽象的概念性的教学课,很难在思路和方法上有所创新,下面用我参加市级评优课一等奖的教学案例来具体阐述.  二、回眸教学片段,品析精彩瞬间  片段1:引入课题——探究
题目:已知正比例函数y=ax与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有一个交点A(1,2).  (1)分别写出这两个函数的解析.  (2)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还有几个不同于点A的交点?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一、题目分析  1.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与数学思想  本题涉及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待定系数法、交点的意义、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知识点等.涉及的数学思想有方程与函数的关系、转化思想(函数图象的交点转化
如果有人问我理想课堂是怎样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理想课堂是师生真诚对话、真心交流、真情互动的地方,是涌动生命热潮、散发生命气息、演绎生命精彩的地方;理想课堂是新课程改革所致力追求的完美境界,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最终归宿.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以课改为契机,努力追求理想中的高中物理课堂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关注生命”,以生命化教育的基本理念来引领我们的物理课堂,以学生的“学”来指导教师的“教”,即
如果要对魅力课堂中教师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美国教育学家吉诺特的一段话应该是很贴切的:“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学生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创造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生气,也能使他们开心;我能伤人,也能救人。”原来,教师的认
摘要:新课程改革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本”, 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特别是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按照新物理教学课标的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精神,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 授人以鱼”,更要“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为今后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科学知识和今后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叶圣陶指出,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学是教的依据,是教的目的.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学
江苏赣榆县海头第一初级中学张夫涛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摆在  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  活动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因此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对于落实新课改精神,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一、教学
当前中学生挑食、偏食、厌食现象严重,中学生营养不良和肥胖率双重高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营养知识的匮乏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也为学生的身体健康留下了隐患.高中生物新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每个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合理渗透营养教育,丰富学生的营养学知识,培养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高效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好的状态.学生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数学和谐课堂具有愉悦性、心理和谐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全面性等特点.那么,如何给学生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使其情感因素得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