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利用2005—2014年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但现阶段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我国各类金融市场、金融资源在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源;区域经济;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1-0004-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1.01
随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举措的相继实施,我国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①。过去10年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横向比较,板块间的经济增长并非完全同步。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众多,包括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经济政策等。鉴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金融发展方面,分析2005—2014年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鲜见。综观国内外,Goldsmith R .W(1969)在对35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1]。Ronald I.Mekinonon和Edward S.Shaw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所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则更为普及,通过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两人构建了“麦金农—肖模型”[2]。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发展的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信息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视野。Bernanke及Blinder(1992)提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会通过信贷来调节企业和个人需求和支出水平,进而影响总需求[3]。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Bem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8)进一步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摩擦的存在,企业外部融资升水程度和企业净值呈反比关系,企业资产负债表能够通过引起投资变化,进而影响实体经济[4]。
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引起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王广谦(1997)提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促使储蓄转化投资、促进资本和劳动资源配置最优化,而且金融业发展带来的金融业增加值增加也可以促使经济总量增加,综合金融三个方面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达到1/5[5]。周立、胡鞍钢(2002)比较了中国各地区1978—1999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它指标,指出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6]。崔建军(201
2)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原因是造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失衡最根本的原因[7]。
国内过往的研究,主要从全国或省级层面,立足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经济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从指标对象的选取看,大多研究往往仅选择存贷款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全面反映各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亦为少见,且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多未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显得并非十分严谨(事实上,以GDP平减指数为例,2005—2014年全国的累计上涨幅度达48.6%,并非一个平稳的白噪声时间序列)。在借鉴专家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注意到社会融资主要来自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金融市场,试图从各经济区域三个主要金融市场的融资情况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面地反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从时间跨度看,本文的样本选择时间为2005—2014年,距离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概念的形成刚好是一个完整的10年时间,以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来反映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四大经济区域板块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现实
(一)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情况
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且我国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经济板块,过去10年中,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资金开始更多地流向中西部地区。以下主要将四大经济区域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作简要对比: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60%左右的银行业金融资产,以及16家股份制银行的总部。2005—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银行业资产份额占比分别由61%、14%、17%和8%变为58.4%、15.3%、19.3%和7.0%。从银行业的存贷款情况看: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依次为177712.95亿元、42782.16亿元、45548.20亿元和23095.60亿元,到2014年末,四大经济区域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依次为654020.36亿元、187468.14亿元、222843.45亿元和78002.50亿元,分别增长2.7倍、3.4倍、3.8倍和2.4倍。中西部经济板块的存款增速快于其他两大板块。占比则分别由2005年末的61.5%、14.8%、15.7%和8.0%变为2015年末57.3%、16.4%、19.5%和6.8%。
从银行业贷款情况来看,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20201.17亿元、29799.58亿元、32732.30亿元和15431.50亿元,到2014年末,四个地区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470719.86亿元、128667.22亿元、170343.46亿元和59510.80亿元,分别增长了2.9倍、3.3倍、4.2倍和3.0倍,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三个地区,占比分别由2005年末的60.7%、15.0%、16.5%和7.8%变为2014年末56.8%、15.5%、20.5%和7.2%。 证券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桥梁,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企业改制运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筹资额,还是从证券公司数量看,我国东部地区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证券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样明显。2014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股)总数2613家。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717家、374家、378家、144家,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总数占比达到65.7%。从直接融资规模看,2005—2014年我国股市出现过数次较大波动,直接影响到每年股市筹资额度,加之企业上市以及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进度与该公司的经营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直接融资规模并不如银行存贷款那样对比鲜明(一些省份在某些年度甚至没有直接融资)。但总体来看,2005—2014年,东部地区的直接融资规模还是大于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见图3),直接融资由企业股票和债券融资组成)。
保险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保险业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保险业发展明显强于其他三个地区。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保险法人公司数分别为155家、6家、10家和7家。东部地区保险法人机构数占比接近九成。从保费收入来看,2005—2014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费收入分别增长了2.8倍、3.4倍、3.9倍和2.5倍,2014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0679.20亿元、3657.53亿元、3716.20亿元、1545.16亿元,东部地区占比高达54.6%,超过其它三大经济区域之和。与保费收入相对应,10年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险赔付支出分别增长5.3倍、6.1倍、5.8倍和4.6倍。2014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险赔付支出分别为4178.18亿元、1226.75亿元、1298.92亿元和512.35亿元,东部地区的保险赔付支出占比为51.1%。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实
作为经济总量指标,GDP能够直观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一直以来,作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起步较早的东部地区,其经济总量远大于其它三大经济区域,但随着区域经济政策效果的显现,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在经济增速上开始逐步超越东部地区。
2005—2014年,与其他三大经济区域相比,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经历了由领先到落后的过程。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GDP增速分别为13.5%、12.7%、13.2%和12.0%,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最高。之后,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超越东部地区。10年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经济平均增速分别为11.4%、12.0%、12.8%和11.9%。
经济增长速度不一致,导致各区域经济板块GDP在全国的占比在不断发生变化。2005—2014年,东部地区GDP由109924.64亿元增长到350052.49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55.6%下降到51.2%,相对应的是中部和西部GDP占比的提升,10年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由37230.30亿元和33493.31亿元增长到138671.66亿元和138073.50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由18.8%上升到20.3%,16.9%上升到20.2%,而东北地区GDP由17140.78亿元增长到57469.79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8.5%左右。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源
按照内生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体现为Y=F(X1,X2,X3…Xn),其中,Y为经济增长,X1、X2、…Xn均为金融发展指标。
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看,主要可以划分为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以股票和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因此可以构建如下模型:
Ln(GDPit/Iit)=cit+?琢Ln(LOANit/Iit)+?茁Ln(STOCKit/Iit)+
?酌(LnINSUREit/Iit)+eit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LOAN、STOCK和INSURE,分别表示银行贷款余额、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筹资规模以及保费支出,I为以2005年为基期,各地区2005—2014年的GDP平减指数累计值。为消除异方差,对各变量均做对数化处理。样本区间为2005—2014年,所有数据源均来自wind数据库,所有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二)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确保面板数据模型的有效性,对所有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观察变量的走势,不难发现,所有数据变量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时间趋势,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选用截距及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通过LLC、Breitung、IPS、ADF-Fisher、PP-Fisher五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LOAN、LNSTOCK、LNINSURE均存在单位根,但一阶差分后,P值大多小于0.05%,可以认为各变量服从一阶单整,即I(1)过程。
(三)面板数据及模型的协整检验
用Pedroni提出的检验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4个统计量通过了1%或5%的显著性检验,鉴于样本数据较小,结合KAO检验结果进行判定,KAO检验结果表明,ADF统计量P值为0。协整检验结果充分表明,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信贷资源、股票和债券市场资源、保险市场资源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面板数据模型的判定,首先要依赖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是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在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后,通过Hausman检验,得到Chi-Sq统计值为48.8513,P值为0,表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其次,在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过程中,对究竟是选择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方程,还是变截距模型则主要依赖于F检验。其前提假设为: H1∶ ?茁1=?茁2=…=?茁n
H2∶ ?琢1=?琢2=…=?琢n
?茁1=?茁2=…=?茁n
接受H2则可以认为应选择无个体影响不变系数模型,如果拒绝H2,则需进一步检验假设H1,接受H1则应选择变截距模型,反之,则应选择变系数模型。
F统计量的定义分别为:
F2=■,F1=■
其中,S1、S2、S3依次表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从估计结果看:
F2=■=204.442>F0.05(12,24)=2.51
F1=■=27.667>F0.05(9,24)=2.90
因此,应选择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四)模型估计结果及基本结论
通过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估计结果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模型的F统计值较大,且大多t统计值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拟合优度较高,模型整体解释效果较好。从模型的经济意义看,截距项反映的是各区域经济增长对平均增长的偏离值,而各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则主要反映在经济指标的系数上。模型中得到的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银行信贷资源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突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高达0.76、0.71、0.69和0.73。这也就意味着过去10年中,信贷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分别拉动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0.76、0.71、0.69和0.73个百分点。
二是中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源的使用效率仍有待提升。从银行信贷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看,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就意味着,过去10年中,中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
三是四大经济区域证券和债券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从四大经济区域的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弹性系数都极小,西部地区甚至为负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加之我国每年的新股发行、企业股票增发、企业发债受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以及行政审批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身相关性并不强。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从市场募集到的资金量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不充分。
四是保险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正逐步显现,但不平衡性较为明显。从回归结果看,东部、中部地区的保险赔付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和0.12,表明过去10年中,两大经济区域,保险市场赔付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相比之下,东北和西部地区保险赔付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仅为0.005和0.003,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偏弱。
四、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金融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突出,而要更好地发挥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则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升金融资源效率,并优化各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
(一)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目前银行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一支独大,银行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发挥仍不充分,因此需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多层次的资本体系建设,并着力加大保险市场的建设,提升保险业对经济的保障功能,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
(二)着力提升区域金融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级较低是信贷资金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充分发挥金融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应注重改善资金的投入方向,通过优化信贷资金投入方向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达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
(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国各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因此,在注重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需避免金融资源“马太效应”伤害区域济协调的发展,通过一些财政政策,吸引金融资源到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特约编辑:何志强)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Edward 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growth models with spatial effec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Bernanke,Blinde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90l一921.
[4]Bernanke,B.S,M.Gertler,and S.Gile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M].NBER working Paper 6455,1998.
[5]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1997:136-167.
[6]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l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2002(2):62-65.
[7]崔建军.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当地经济科学,2012(3):35-42.
关键词:金融资源;区域经济;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1-0004-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1.01
随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整套有机结合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举措的相继实施,我国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经济板块①。过去10年来,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快速发展,但横向比较,板块间的经济增长并非完全同步。形成这一事实的原因众多,包括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经济政策等。鉴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金融发展方面,分析2005—2014年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文献综述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鲜见。综观国内外,Goldsmith R .W(1969)在对35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1]。Ronald I.Mekinonon和Edward S.Shaw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所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则更为普及,通过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两人构建了“麦金农—肖模型”[2]。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发展的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金融抑制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信息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家们的研究视野。Bernanke及Blinder(1992)提到,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会通过信贷来调节企业和个人需求和支出水平,进而影响总需求[3]。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Bem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8)进一步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论,指出由于信贷市场摩擦的存在,企业外部融资升水程度和企业净值呈反比关系,企业资产负债表能够通过引起投资变化,进而影响实体经济[4]。
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引起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王广谦(1997)提出,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促使储蓄转化投资、促进资本和劳动资源配置最优化,而且金融业发展带来的金融业增加值增加也可以促使经济总量增加,综合金融三个方面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达到1/5[5]。周立、胡鞍钢(2002)比较了中国各地区1978—1999年金融资产相关比率(FIR)及其它指标,指出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6]。崔建军(201
2)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金融政策和金融体制原因是造成我国经济区域发展失衡最根本的原因[7]。
国内过往的研究,主要从全国或省级层面,立足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经济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从指标对象的选取看,大多研究往往仅选择存贷款作为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全面反映各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亦为少见,且从国内的研究情况看,多未考虑价格指数的影响,显得并非十分严谨(事实上,以GDP平减指数为例,2005—2014年全国的累计上涨幅度达48.6%,并非一个平稳的白噪声时间序列)。在借鉴专家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注意到社会融资主要来自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大金融市场,试图从各经济区域三个主要金融市场的融资情况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面地反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从时间跨度看,本文的样本选择时间为2005—2014年,距离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概念的形成刚好是一个完整的10年时间,以一个完整的时间段来反映四大区域经济板块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四大经济区域板块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现实
(一)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情况
我国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且我国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经济板块,过去10年中,随着中西部经济发展加快,资金开始更多地流向中西部地区。以下主要将四大经济区域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作简要对比:
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60%左右的银行业金融资产,以及16家股份制银行的总部。2005—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银行业资产份额占比分别由61%、14%、17%和8%变为58.4%、15.3%、19.3%和7.0%。从银行业的存贷款情况看: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依次为177712.95亿元、42782.16亿元、45548.20亿元和23095.60亿元,到2014年末,四大经济区域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依次为654020.36亿元、187468.14亿元、222843.45亿元和78002.50亿元,分别增长2.7倍、3.4倍、3.8倍和2.4倍。中西部经济板块的存款增速快于其他两大板块。占比则分别由2005年末的61.5%、14.8%、15.7%和8.0%变为2015年末57.3%、16.4%、19.5%和6.8%。
从银行业贷款情况来看,2005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20201.17亿元、29799.58亿元、32732.30亿元和15431.50亿元,到2014年末,四个地区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470719.86亿元、128667.22亿元、170343.46亿元和59510.80亿元,分别增长了2.9倍、3.3倍、4.2倍和3.0倍,西部地区的贷款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三个地区,占比分别由2005年末的60.7%、15.0%、16.5%和7.8%变为2014年末56.8%、15.5%、20.5%和7.2%。 证券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桥梁,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企业改制运营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筹资额,还是从证券公司数量看,我国东部地区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证券业市场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样明显。2014年末,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B股)总数2613家。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717家、374家、378家、144家,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总数占比达到65.7%。从直接融资规模看,2005—2014年我国股市出现过数次较大波动,直接影响到每年股市筹资额度,加之企业上市以及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进度与该公司的经营情况直接相关,因此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直接融资规模并不如银行存贷款那样对比鲜明(一些省份在某些年度甚至没有直接融资)。但总体来看,2005—2014年,东部地区的直接融资规模还是大于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见图3),直接融资由企业股票和债券融资组成)。
保险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保险业发展情况看,东部地区保险业发展明显强于其他三个地区。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保险法人公司数分别为155家、6家、10家和7家。东部地区保险法人机构数占比接近九成。从保费收入来看,2005—2014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费收入分别增长了2.8倍、3.4倍、3.9倍和2.5倍,2014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0679.20亿元、3657.53亿元、3716.20亿元、1545.16亿元,东部地区占比高达54.6%,超过其它三大经济区域之和。与保费收入相对应,10年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险赔付支出分别增长5.3倍、6.1倍、5.8倍和4.6倍。2014年,四大经济区域的保险赔付支出分别为4178.18亿元、1226.75亿元、1298.92亿元和512.35亿元,东部地区的保险赔付支出占比为51.1%。
(二)区域经济发展现实
作为经济总量指标,GDP能够直观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一直以来,作为经济基础较好、发展起步较早的东部地区,其经济总量远大于其它三大经济区域,但随着区域经济政策效果的显现,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在经济增速上开始逐步超越东部地区。
2005—2014年,与其他三大经济区域相比,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经历了由领先到落后的过程。2005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GDP增速分别为13.5%、12.7%、13.2%和12.0%,东部地区经济增速最高。之后,中西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超越东部地区。10年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经济平均增速分别为11.4%、12.0%、12.8%和11.9%。
经济增长速度不一致,导致各区域经济板块GDP在全国的占比在不断发生变化。2005—2014年,东部地区GDP由109924.64亿元增长到350052.49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由55.6%下降到51.2%,相对应的是中部和西部GDP占比的提升,10年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由37230.30亿元和33493.31亿元增长到138671.66亿元和138073.50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分别由18.8%上升到20.3%,16.9%上升到20.2%,而东北地区GDP由17140.78亿元增长到57469.79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8.5%左右。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源
按照内生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体现为Y=F(X1,X2,X3…Xn),其中,Y为经济增长,X1、X2、…Xn均为金融发展指标。
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看,主要可以划分为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市场、以股票和债券为主的直接融资市场,以及保险市场。因此可以构建如下模型:
Ln(GDPit/Iit)=cit+?琢Ln(LOANit/Iit)+?茁Ln(STOCKit/Iit)+
?酌(LnINSUREit/Iit)+eit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LOAN、STOCK和INSURE,分别表示银行贷款余额、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筹资规模以及保费支出,I为以2005年为基期,各地区2005—2014年的GDP平减指数累计值。为消除异方差,对各变量均做对数化处理。样本区间为2005—2014年,所有数据源均来自wind数据库,所有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二)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
为确保面板数据模型的有效性,对所有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观察变量的走势,不难发现,所有数据变量均存在较为明显的时间趋势,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选用截距及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通过LLC、Breitung、IPS、ADF-Fisher、PP-Fisher五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LNGDP、LnLOAN、LNSTOCK、LNINSURE均存在单位根,但一阶差分后,P值大多小于0.05%,可以认为各变量服从一阶单整,即I(1)过程。
(三)面板数据及模型的协整检验
用Pedroni提出的检验方法,对所有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4个统计量通过了1%或5%的显著性检验,鉴于样本数据较小,结合KAO检验结果进行判定,KAO检验结果表明,ADF统计量P值为0。协整检验结果充分表明,在四大区域经济板块中,信贷资源、股票和债券市场资源、保险市场资源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面板数据模型的判定,首先要依赖用Hausman检验来确定是固定效应模型及随机效应模型。在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后,通过Hausman检验,得到Chi-Sq统计值为48.8513,P值为0,表明拒绝随机效应模型。其次,在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过程中,对究竟是选择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含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方程,还是变截距模型则主要依赖于F检验。其前提假设为: H1∶ ?茁1=?茁2=…=?茁n
H2∶ ?琢1=?琢2=…=?琢n
?茁1=?茁2=…=?茁n
接受H2则可以认为应选择无个体影响不变系数模型,如果拒绝H2,则需进一步检验假设H1,接受H1则应选择变截距模型,反之,则应选择变系数模型。
F统计量的定义分别为:
F2=■,F1=■
其中,S1、S2、S3依次表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
从估计结果看:
F2=■=204.442>F0.05(12,24)=2.51
F1=■=27.667>F0.05(9,24)=2.90
因此,应选择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
(四)模型估计结果及基本结论
通过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估计结果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模型的F统计值较大,且大多t统计值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拟合优度较高,模型整体解释效果较好。从模型的经济意义看,截距项反映的是各区域经济增长对平均增长的偏离值,而各金融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则主要反映在经济指标的系数上。模型中得到的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银行信贷资源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突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高达0.76、0.71、0.69和0.73。这也就意味着过去10年中,信贷投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分别拉动四大经济区域经济增长0.76、0.71、0.69和0.73个百分点。
二是中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源的使用效率仍有待提升。从银行信贷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看,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弹性系数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就意味着,过去10年中,中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偏低。
三是四大经济区域证券和债券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从四大经济区域的资本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来看,弹性系数都极小,西部地区甚至为负数。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股票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加之我国每年的新股发行、企业股票增发、企业发债受企业自身经营状况以及行政审批等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本身相关性并不强。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无论是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从市场募集到的资金量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不充分。
四是保险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正逐步显现,但不平衡性较为明显。从回归结果看,东部、中部地区的保险赔付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和0.12,表明过去10年中,两大经济区域,保险市场赔付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相比之下,东北和西部地区保险赔付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仅为0.005和0.003,保险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偏弱。
四、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实证结果,金融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突出,而要更好地发挥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则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升金融资源效率,并优化各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
(一)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
目前银行业在我国金融市场中一支独大,银行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发挥仍不充分,因此需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多层次的资本体系建设,并着力加大保险市场的建设,提升保险业对经济的保障功能,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经济。
(二)着力提升区域金融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级较低是信贷资金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充分发挥金融对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的同时,应注重改善资金的投入方向,通过优化信贷资金投入方向引导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达到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效果。
(三)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国各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因此,在注重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需避免金融资源“马太效应”伤害区域济协调的发展,通过一些财政政策,吸引金融资源到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特约编辑:何志强)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Edward 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growth models with spatial effec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Bernanke,Blinde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90l一921.
[4]Bernanke,B.S,M.Gertler,and S.Gile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M].NBER working Paper 6455,1998.
[5]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1997:136-167.
[6]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l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2002(2):62-65.
[7]崔建军.中国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析[J]当地经济科学,2012(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