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而且还要有别出心裁的结尾。一个好的结尾对整节课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在整节课即将结束时,再掀起一个小高潮,提出一些对同学们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达到余音绕梁、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教学情境的能力。那么,如何营造余味无穷的语文课堂结尾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发散式结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先生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回忆性文章。文中回忆了一件小事,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家中做客;“我”从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中受到深深的教育。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作者却能够深入挖掘,注重细节描写,写得生动感人。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为我批改作文,批改得是那么详细、那么认真。虽然这只是叶圣陶先生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却反映出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品质。课文学习分析完毕,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周围,人们的性格特征、做事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各不相同。回忆一下,就你身边的人做的一件小事,说说反映出这个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同学们思考片刻,纷纷开始说事论人。有性格火爆,做事雷厉风行的;有性格温和,语言温柔,做事稳当妥帖的;有急人之所急,古道热肠的;有爱占小便宜,损人利己的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同学文学素养好,叙事论人,生动形象,语言幽默,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这样的引申拓展,课内课外结合,同学们学得生动活泼,受益良多。
在教《白鹅》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找出能够表现白鹅性格特点的词。结果,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了以下词语:“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我又问道:“这些词语,都表现了白鹅什么性格特点?”“高傲”、“自命不凡”……同学们不仅积极发言,而且说得都比较准确。我顺势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咱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小动物,根据你的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先来说一说。”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言。像老鼠的“猥琐”:“偷偷摸摸从洞里探出头,东张西望;一听到声响,又赶紧缩回洞里去了”。小猫的“淘气”,小狗的“调皮”,大狗的“忠于职守”,老牛的“吃苦耐劳”……同学们说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这样的语文课,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了语文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兴趣,拉近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身临其境、引人回味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尤其是内容涉及自然科学、自然景观的课文,需要语文教师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荡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观潮》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音响和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震耳欲聋的响声、汹涌澎湃的气势。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热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看完录像,我让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潮状态、气势、声响等方面的语句和段落。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刚才所看画面,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之处,玩味语言的精妙。从画面到文字,再由文字去联想画面,反复玩味,在回味中体会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课上完了,同学们还在议论、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拓展延伸式
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等各个领域。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我们在上课时注意适当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扩学生的视野,那么,就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长城》一文时,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已经知道,修筑长城用了数不尽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人的肩膀和双手。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工程巨大、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一边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一边做讲解。在我的感染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与老师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结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迷人的张家界》、《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文章,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同学们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还增强了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
四、概括总结式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教师在课的结尾要做一次简要的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增加深度,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如在教完《白鹅》、《白公鹅》两篇文章后,我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探讨,分析总结这两篇课文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明白了,不同的人写同一种事物,由于他们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五、推测假想式
有些课文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在讲读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合理想象,或去猜测推断故事的不同结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童话《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写的是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是一幅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是远远不够的。”在课文结束时,我说:“小木偶有了所有的情感后,来到外面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同学们,请展开自己的想象,续编几个不同的结尾。”
学生们开动脑筋,竟然设想出了十几个不同的小木偶后续故事。这种结尾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堂的结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永無止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尾。
一、发散式结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肖复兴先生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写的回忆性文章。文中回忆了一件小事,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家中做客;“我”从叶圣陶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中受到深深的教育。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作者却能够深入挖掘,注重细节描写,写得生动感人。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近人,为我批改作文,批改得是那么详细、那么认真。虽然这只是叶圣陶先生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却反映出叶圣陶先生高尚的品质。课文学习分析完毕,我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周围,人们的性格特征、做事风格、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各不相同。回忆一下,就你身边的人做的一件小事,说说反映出这个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格。同学们思考片刻,纷纷开始说事论人。有性格火爆,做事雷厉风行的;有性格温和,语言温柔,做事稳当妥帖的;有急人之所急,古道热肠的;有爱占小便宜,损人利己的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同学文学素养好,叙事论人,生动形象,语言幽默,引得同学们开怀大笑。这样的引申拓展,课内课外结合,同学们学得生动活泼,受益良多。
在教《白鹅》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找出能够表现白鹅性格特点的词。结果,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了以下词语:“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三板一眼”、“一丝不苟”的吃相……
我又问道:“这些词语,都表现了白鹅什么性格特点?”“高傲”、“自命不凡”……同学们不仅积极发言,而且说得都比较准确。我顺势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咱们生活中也有许多小动物,根据你的观察,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先来说一说。”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言。像老鼠的“猥琐”:“偷偷摸摸从洞里探出头,东张西望;一听到声响,又赶紧缩回洞里去了”。小猫的“淘气”,小狗的“调皮”,大狗的“忠于职守”,老牛的“吃苦耐劳”……同学们说得兴趣盎然,妙趣横生。这样的语文课,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了语文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兴趣,拉近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二、身临其境、引人回味式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尤其是内容涉及自然科学、自然景观的课文,需要语文教师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激荡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观潮》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音响和生动的画面,化静为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钱塘江大潮震耳欲聋的响声、汹涌澎湃的气势。学生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热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看完录像,我让同学们精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钱塘潮状态、气势、声响等方面的语句和段落。通过反复诵读,结合刚才所看画面,体会文字的准确传神之处,玩味语言的精妙。从画面到文字,再由文字去联想画面,反复玩味,在回味中体会语言的神奇和精妙。课上完了,同学们还在议论、回味。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拓展延伸式
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文学、历史、地理、生物、思想品德等各个领域。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果我们在上课时注意适当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扩学生的视野,那么,就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长城》一文时,学生熟读课文后,我问:“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已经知道,修筑长城用了数不尽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既没有火车、汽车,也没有起重机,就靠人的肩膀和双手。多少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工程巨大、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我一边播放有关长城的图片,一边做讲解。在我的感染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涨,与老师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在结束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迷人的张家界》、《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文章,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同学们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还增强了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感。
四、概括总结式
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教师在课的结尾要做一次简要的总结,使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总结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要变化角度,增加深度,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如在教完《白鹅》、《白公鹅》两篇文章后,我让学生通过自读,交流探讨,分析总结这两篇课文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明白了,不同的人写同一种事物,由于他们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语言风格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五、推测假想式
有些课文是言已尽而意无穷,在讲读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合理想象,或去猜测推断故事的不同结局,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童话《小木偶的故事》,课文写的是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是一幅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是远远不够的。”在课文结束时,我说:“小木偶有了所有的情感后,来到外面的世界,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同学们,请展开自己的想象,续编几个不同的结尾。”
学生们开动脑筋,竟然设想出了十几个不同的小木偶后续故事。这种结尾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堂的结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教学艺术的探索也永無止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