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稳步有序地铺开。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正从“传统”逐步走向“现代”。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螺旋式地前进,“站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在实施新课标的实践中,许多教师还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左右为难,还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结”等着我们去解。因此,我就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及在各位同行的讨论之后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
1 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缺乏实验经费与课程资源,是目前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学校。学区管理人员、校长、教师普遍感到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器材、材料、挂图设备,学生学具缺乏。总体来说课程资源学是比较落后的。
1.2 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任务,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评价方法。而现行的评价制度和办法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落实程度。目前学校的校长、教师、最担心的是上级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老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就教师本身而言,有时上课都不知怎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正确的评价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不够,对学生的理解不够。使用新教材,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但是,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以往的大纲注重知识目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肯定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态度观念目标和能力目标,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但是,有的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掌握基础知识层面上,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知识,能够应付考试就行。至于情感态度观念和能力培养,那是可有可无的事。对学生的理解不够。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有的教师还是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没有将其看成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多种需求的生命群体,仍然使用一个标准来培养和评价学生。即使认识上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知道怎么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4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转变。新课程标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教学改革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复制”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要构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网络,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比较、体验、归纳、总结,让学生会学习。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依然存在,农村小学尤其明显。
1.5 部分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习任务,远远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2 解决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加强校本教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听课中了解,教师认为,对自己最有收获的培训方式是“有指导性的讨论、研讨,观摩”等。因此,要加强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的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要组织,管理本校教研工作,以学校为研究的主要阵地,使教师研究的潜在优势得到发挥,研究的时空与教学的时空相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相统一,充分挖掘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校本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问题——反思——设计——实践。
2.2 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学校对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应逐年征订一些有关新课程使用的挂图、投影片等,并且能够保障提供。这是改革初期重要的保障,也是改革得以推行的物质基础。
2.3 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验。各学区在实验过程中,要邀请各级学科组进行学科指导。同时,要发挥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坚持社区、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多方位参与,共同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种新局面,促进整个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
2.4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比较,课程专家们一致认为,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要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2.5 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工作。新课程改革从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各学区的初期实施情况来看,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县学科领导小组对各学区开设的实验课程定期进行指导、评估,召开实验教师的经验交流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做出安排,以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新课程的实验在我县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课程的实验让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冲击,从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然而,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农村数学课程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只能直面问题,端正思想,探索经验;优化教学模式和内容,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狠抓常规课堂的教学;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争取早日完成农村数学课程的改革。
1 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资源严重缺乏。缺乏实验经费与课程资源,是目前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障碍。特别是农村学校。学区管理人员、校长、教师普遍感到突出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器材、材料、挂图设备,学生学具缺乏。总体来说课程资源学是比较落后的。
1.2 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要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任务,就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合的评价制度与评价方法。而现行的评价制度和办法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改革的落实程度。目前学校的校长、教师、最担心的是上级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老师。教师如何评价学生等问题。就教师本身而言,有时上课都不知怎么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能正确的评价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不够,对学生的理解不够。使用新教材,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但是,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够。以往的大纲注重知识目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肯定知识目标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态度观念目标和能力目标,真正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但是,有的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掌握基础知识层面上,认为学生只要学好知识,能够应付考试就行。至于情感态度观念和能力培养,那是可有可无的事。对学生的理解不够。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有的教师还是认为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没有将其看成是一个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多种需求的生命群体,仍然使用一个标准来培养和评价学生。即使认识上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不知道怎么让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1.4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转变。新课程标准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教学改革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进行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复制”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说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要构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网络,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比较、体验、归纳、总结,让学生会学习。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依然存在,农村小学尤其明显。
1.5 部分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习任务,远远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2 解决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加强校本教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在听课中了解,教师认为,对自己最有收获的培训方式是“有指导性的讨论、研讨,观摩”等。因此,要加强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的部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要组织,管理本校教研工作,以学校为研究的主要阵地,使教师研究的潜在优势得到发挥,研究的时空与教学的时空相统一,教师的教与学相统一,充分挖掘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校本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问题——反思——设计——实践。
2.2 开发与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的初期,学校对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设施、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应该加以规划,学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应逐年征订一些有关新课程使用的挂图、投影片等,并且能够保障提供。这是改革初期重要的保障,也是改革得以推行的物质基础。
2.3 调动多方力量参与课程实验。各学区在实验过程中,要邀请各级学科组进行学科指导。同时,要发挥教研员、校长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头作用,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坚持社区、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多方位参与,共同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形成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种新局面,促进整个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
2.4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比较,课程专家们一致认为,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要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2.5 加强指导,及时评估,稳步推进实验工作。新课程改革从基本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管理、教学与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从各学区的初期实施情况来看,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就要求县学科领导小组对各学区开设的实验课程定期进行指导、评估,召开实验教师的经验交流会议,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后面的教学工作做出安排,以保证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总之,新课程的实验在我县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新课程的实验让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冲击,从而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了反思。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然而,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发展。农村数学课程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我们只能直面问题,端正思想,探索经验;优化教学模式和内容,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狠抓常规课堂的教学;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争取早日完成农村数学课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