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求知探索,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政治课不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还是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
1 让课堂多一点笑声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无味的、空洞的,没有趣味。毫无生气的课让学生情绪的低落,毫无兴趣,昏昏欲睡,那是因为课堂没有笑声。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知识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共鸣。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会受到学生欢迎,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美感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感的自然流露,教师人格的示范。一个幽默绝妙的语言,一个幽默夸张的动作,一个幽默丰富的表情,会对你的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适当介入幽默的成分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和增强学习政治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幽默能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形成幽默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可以鼓舞学生勇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表情、动作,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宽度,以自身的“范例”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政治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的陋习,充分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蔼、微笑、幽默的教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精神获得自由,在高峰体验中绽放绚丽的智慧花朵,教学变得轻松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生活味”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输抽象的理论,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之则会味同嚼蜡、昏昏欲睡,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化抽象的理论为朴素的生活知识,才能使他们喜闻乐见。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与感受,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生活味”,还要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事的课堂,必然导致缺乏生气。中学生尽管对枯燥的政治理论不太感兴趣,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情有独钟,我们要将这些重大事件与政治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3 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徘排”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实践证明,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在思想政治课“沃土”中生长出来的诸多疑点,又具有丰实的“营养成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4 让学生有“事情”做
在旧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数的政治老师很少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大多数也是注重双基训练,所设计的往往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与个性的张扬。目前高中政治的作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一刀切”的作业多,自主选择的作业少。二是部分学生存在厌倦心理。三是教师对作业只做简单的对错批改,有的甚至只布置不批改,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必须进行作业改革与创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改革要呈现“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的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究与学习实践中培养兴趣,发展自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政治教师只要肯下苦功,启迪真理的钥匙就一定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思想政治课 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求知探索,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理想。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学习政治课不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当然有很多,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其教材内容还是较抽象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让学生及时体验到学习后的用处,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教学效果低下的现象,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这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必须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改革。
1 让课堂多一点笑声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无味的、空洞的,没有趣味。毫无生气的课让学生情绪的低落,毫无兴趣,昏昏欲睡,那是因为课堂没有笑声。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知识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教师要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而产生共鸣。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会受到学生欢迎,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是美感的外在表现,也是道德感的自然流露,教师人格的示范。一个幽默绝妙的语言,一个幽默夸张的动作,一个幽默丰富的表情,会对你的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适当介入幽默的成分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协调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提高记忆力和增强学习政治兴趣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幽默能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与感染,使学生形成幽默品质,养成乐观豁达的气度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可以鼓舞学生勇气,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幽默的语言、表情、动作,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宽度,以自身的“范例”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政治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的陋习,充分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蔼、微笑、幽默的教师能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的精神获得自由,在高峰体验中绽放绚丽的智慧花朵,教学变得轻松有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让学生感受到一点“生活味”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较抽象,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认识事物比较感性。因此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动力”。如果我们只是用单纯的专业知识去灌输抽象的理论,上课照本宣科,学生听之则会味同嚼蜡、昏昏欲睡,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化抽象的理论为朴素的生活知识,才能使他们喜闻乐见。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面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生活,围绕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在课程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实施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与感受,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政治,用思想政治的有关内容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有“生活味”,还要联系时事热点进行教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事的课堂,必然导致缺乏生气。中学生尽管对枯燥的政治理论不太感兴趣,但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情有独钟,我们要将这些重大事件与政治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3 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兴趣
“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徘排”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及时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实践证明,疑点、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而在思想政治课“沃土”中生长出来的诸多疑点,又具有丰实的“营养成分”,是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4 让学生有“事情”做
在旧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多数的政治老师很少布置作业,布置作业大多数也是注重双基训练,所设计的往往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与个性的张扬。目前高中政治的作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一刀切”的作业多,自主选择的作业少。二是部分学生存在厌倦心理。三是教师对作业只做简单的对错批改,有的甚至只布置不批改,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必须进行作业改革与创新,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改革要呈现“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的特征。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点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究与学习实践中培养兴趣,发展自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各科都要注意的问题,对思想政治课来讲更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就一定能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政治教师只要肯下苦功,启迪真理的钥匙就一定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就一定会感动学生,受到学生由衷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