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江西的教育转型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抗战建国的双重任务,社会各个层面的调整在所难免。为适应这一战时需要,作为东南抗战后方的赣南适时发生了诸多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体现为校园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公职人员训练的强化。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教育转型 赣南
  
  赣南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中心区域,抗战时期属国民政府第四行政区,辖赣县、宁都、上犹、南康等11县。1939年南昌沦陷后,赣南成为东南抗战的大后方,担负着为第三、第七、第九战区供应战时需要的艰巨任务。抗战赋予了赣南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使其社会转型与发展有了新的定位。就教育而言,培育专业建设人才的职业教育与加强公务人员素质培育的社会教育成为赣南战时教育的转型重点。
  
  一、职业教育的普遍兴办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地处东南腹地的赣南山区更是如此,直至1908年才创办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赣县工业学堂,此后数十年间虽有零星设置,但终未成气候。[1]P818后因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双方长期混战,原有职业学校先后停办。1939年初,江西全省共有各类职业学校22所[2],而赣南没有一所。当地政府在大力发展国民基础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发展职业教育。赣南行政区在《建设新赣南第一次三年计划》中决定:“创设各种实用职业学校,分设农业,森林,园艺,简易化学,简易机械工程,印刷,纺织,制糖,造纸,土木,建筑测绘,簿记,会计及普通商业各科。”[3]1939年,省立南昌工业职业学校内迁赣县,打破了赣南无一职校的局面,随后又相继设立了省立制糖科学校和省立高级助产学校;创办了大余县立高级农业职校,后并入四区联立高级农业职校。1942年省税务局长吴仕汉在赣南创办私立东南高级商业学校[4]P92,随后私立职业教育学校迅速发展,私立大中职校、私立新中国职校、私立南华工业职校、私立章贡初级农业职业学校等先后创办。短短数年,赣南的职业教育便由一片空白发展到颇具规模,至1944年,赣南的职业教育学校已达11所,详情见表1。
  除了专业学校的普设外,业余职业学校(夜校)的兴设也是强化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由于全日制脱产培养方式不符合职业工人的实际条件,业余职业学校——“夜校”便在赣南普遍开办起来。1940年,安远县工会开办工人夜校,为工人提供职业培训机会,受到工人普遍欢迎。[5]P534南康县开设工友补学班,附在公务员培训机构“公仆学校”之下[6]P118,将公务员培训和职业工人培训结合起来。
  


   说明:班级数与学生数除赣县商会学校为1940年度的数字,大余县立商级农业职校为1942年的数字,其它各校皆为1944年度的。本表根据江西省图书馆藏《赣县商会商业学校校刊》、1945年《赣县年鉴》、1999年版《赣州市志》、1991年版《赣县志》、1990年版《大余县志》等相关资料制作。
  由于职业教育学校、业余职业学校仍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故短期技术培训班纷纷开设。1941年赣南专署开设经济干部培训班,分农林、工业、交通、卫生四科,共108人,学员均为初中毕业以上的社会青年。[7]南康县则以学校为中心,“利用暑假期间遴选学校优秀之保学教师及女接生员、举办卫生员训练班”,从1941年至1944年间,每年训练乡镇保卫生人员178人,女接生员129人,保送高级助产学校受训学员16人。[6]P98、128省立赣县民众教育馆1941年开设妇女职业班补习班,每四个月训练一期,以缝纫为主。[8]P2至1942年,赣南开展的职业补习班共有赣县工友补习班、虔南缝纫业补习班、定南商业补习班、安远商业补习班、崇义缝纫实习班等。[9]百业训练班是当时短期职业培训的另一常态模式。赣县第一期百业训练班“受训学员九十五名,计分烧饼、油条、豆浆三组,每日下午二时至三时假赣州市群乐戏院训练”。[10]随后,赣县百业训练班先后开设新闻图书技术人员训练班、乡镇卫生人员培训班、保姆培训班等,共举办23期,受训人数321人。[11]在举办的百业训练班中,规模最大、效果最显著的应该算商人讲习会,商人讲习会举办半年,赣县、南康、龙南三县就组训了商人1346人,满一年时共举办商人讲习会14期,训练商人1998名。[12]1944年专署为加强职业补习教育又进一步规定:各厂、场工人、艺徒,在50名以上者,应设民众学校一所;在一百名以上者,应增设职业实习班。[13]
  
  二、公职人员社会教育的强化
  
  正如赣南专员蒋经国所说:“抗战建国……绝不是旧日因循敷衍的官僚机构所能胜任”,[14]“一切计划能否实现,决定在干部”。[15]P75在此情况下,公职人员素质尤其是各级行政干部素质的优劣事关重要。而赣南旧时官衙的公务人员大多是“日高三丈不起床,一日只当半日算”,因循萎靡的官僚作风非常严重。强化公职人员素质作风的教育培训在战时赣南十分普遍。
  举办教育培训,充实研政技能。1943年5月兴办“公仆学校”,凡专署及各附属机关职员均可报名参加培训。各级职员积极响应,首期学员就达到190余人,按学员学历水平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班,利用每天下班后或上班前的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学习期限定为半年。期满后进行相关考试,成绩优良的给予升级任用,不及格者则予以惩处,“此种措施在全国尚属创举”。[16]行政人员培训班则更是随处可见,“新赣南建设积极发展,需要干部特多,故每月必有124处训练班开学,现赣州城内办训练班之处所,已感到很难找”。[17]四区各县也单独举办了多期干部人员讲习会,轮训乡镇保甲干部及中小学教学人员。四区专署先后开办干部人员讲习会总计21期,分别训练行政人员、军事干部、教育干部共3712人。[18]除临时性的讲习会,蒋经国还依托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培训大量干部。1939年5月,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迁入赣县梅林,第二年正式更名为“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以下简称政干团)。至1941年迁出为止,政干团为四区共轮训干部861人。[19]四区各县亦均办有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负责调训乡镇干部、保甲长、保经济干事、保民政干事和保学校长等。此种短期训练实行“三化”要求:进行生活训练务使生活军事化,开展信仰训练务使思想主义化,进行知能训练务使业务科学化。[20]
  强化日常管理,培育优良作风。工作作风方面,规定各机关设置考勤签到簿和签退簿,公务员须按时上下班,并要求公务员快速及时地处理公文。生活作风方面,专员公署为锻炼干部体魄,改变散漫作风,推行所谓“生活管理”。要求公务员每日早晨听军号起床做早操,之后沿大街跑步,边跑边喊口号,谓之“晨呼”。八点上班前举行升旗仪式,有特殊情况不能赶到升旗的,应先托人向班长请假,无故缺席者,一次警告,二次记过,三次记大过。[21]P175-176各县乡镇机关亦依次推行“生活管理”,“先由县府示范,全体职员,集中食宿,有眷属者,每周夜假三日,晨兴点名,升旗,上操。早、午、晚三餐,兴僚属共之,糙米蔬菜以为常”。[22]此外,对廉洁自律也有相关规定,“公务员任何人不得接受年节礼物,亦禁止互相赠送”,“凡公署县府以及附属机关工作人员,非经本人或原机关主管人许可,一律禁止参加社会应酬”。各级工作人员到下级机关检查工作时,“在督导地点所用之任何费用,皆须督导人员自行付给,绝对禁止接受任何招待”。[23]
  
  三、结语
  中国向来注重教育,但传统教育“学而优则仕”的理念与“四书五经”的教授内容使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过于单一。抗战时赣南职业教育的兴办与公务人员的教化培训显示出当地教育功能多样化的趋向,是江西教育近代转型的良好示范,而二者的出现皆直接源于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时“抗战救国”的双重使命,体现了战争环境对教育转型的有力推动。○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赣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市志[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2]国粹.江西之职业教育[J].江西省统计处.江西统计,1940,6-1.
  [3]建设新赣南第一次三年计划[J].新赣南旬刊,1941,4-9.
  [4]张恺.赣县新志稿[Z].赣州:1946.
  [5]江西省安远县志编纂委员会.安远县志[Z].1993.
  [6]南康县政府.南康县完成地方自治总报告[Z].1944.
  [7]漆膏如.半年来的建设成绩[J].新赣南月刊(1941),3-148.
  [8]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社会教育概况[Z].1942.
  [9]周峻.五年来之江西百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上海:上海中国职业教育社,196-25.
  [10]区政集锦[J].新赣南旬刊,1942,2-49.
  [11]叶纲.“赣南新政”时期教育述评[D].未刊硕士论文,21.
  [12]新赣南三十年度建设成绩[J].新赣南旬刊,1942,1-89.
  [13]各公私营工厂应设民众学校[J].正气日报,1944-04,05,(3).
  [14]徐季元.建设新赣南的基本任务[J].新赣南月刊,1940,2-52.
  [15]蒋经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A].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丛编(第一集).
  [16]创设公仆学校[N].正气日报,1943-05-29,(3).
  [17]点·线·面[N].正气日报,1941-10-12,(3).
  [18]政绩交待比较表.江西省崇义县档案馆藏。
  [19]江西省地方政治干部讲习院.政治前线,1941,10-3.
  [20]正气月刊[J],1942,3-133.
  [21]彭精选:整肃机关和整顿市容[A].蒋经国在赣南[Z].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35辑)[M].南昌:政协江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175-176.
  [22]何扬烈:做县长的生活[J],新赣南月刊,1941,6-300.
  [23]新赣南日报,1943年5月15日.
  责任编辑 张荣辉
其他文献
张闻天,1900年8月生,上海浦东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红色教授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33年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1934年参加长征。  在长征中,张闻天坚决支持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遵义会议上,他根据会前与毛泽东、王稼祥共同商量的意见,作了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
期刊
“三年游击战,赣闽山水间。”  红军长征后,南方各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金(溪)资(溪)光(泽)贵(溪)交界地区,地处武夷山脉腹地,山高林密,交通阻塞,人烟稀少,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统治的薄弱地区。先后在此建立的中共资(溪)光(泽)贵(溪)中心区委、县委和中共金(溪)资(溪)贵(溪)中心县委,在以黄道为首的中共闽北分区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高山深壑、丛密森林为屏障,领导着赣东、闽北一带并辐射影响
期刊
[摘要]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既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也是促进我军全面建设的时代要求。新世纪新阶段,践行好这一历史方位,要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努力做好四项工作。  [关键词]民族精神 倡导者 实践者 革命军人 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
期刊
2010年6月26日至27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多伦多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在二十国集团成员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基础不牢固、进程不平衡,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十分突出。为推动世界经济尽早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他提
期刊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之事会慢慢淡忘,甚至成过眼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有些事也会让你刻骨铭心。比如,我担任安源纪念馆副馆长、馆长20多年工作中,曾多次接待与访问老一辈革命家孔原,留下了不能忘怀的深刻印象。  孔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萍乡地区民众运动骨干及湘鄂赣工农运动、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故工作环境异常恶劣与危险。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35年夏,孔原
期刊
编者按:本文作者刘华苏,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原政委,少将军衔,系老一辈革命家刘毓标将军之子。刘毓标(1908-1997),江西横峰县人。1927年4月参加革命,1928年入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皖浙赣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团政委、旅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军政委、华东军区装甲兵政委,江苏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省长级待遇)。19
期刊
[摘 要] 很多西方学者都以负面的眼光来评价卢梭的政治思想,如人民主权思想、公意思想,认为其思想为日后的血腥革命、恐怖政策和极权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铺垫,从而带来了人类历史上血腥的一幕幕。但是通过从平等与公意、政治与道德、人民主权等方面对卢梭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带来人民主权被僭越的不是卢梭的思想而是某些卢梭思想的所谓“朋友”和“敌人”。  [关键词]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政治思想研究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1日下午就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第21次集体学习。国防大学吴杰明教授、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高永中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他们的意见和建
期刊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每当读起这段铿锵作响、掷地有声的文字,便引起我们对方志敏烈士的无限缅怀和思念。作为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奋战直至壮烈殉国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名言和事迹感召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1980年,第一部表现和歌颂方志敏烈士的彩色故事片《血沃中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
期刊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西方逐渐流行。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和飞速发展,这种理论愈加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新课改全面推开的形势下,探索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历史课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