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关键词]被动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接收学习;探究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的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能力,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 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闪电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自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遣。
2 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相互接触、共同学习的机会,学生以单独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会合作,偶尔合作也只是“好帮差”,是一种带有“扶贫”性质的合作。这种合作组织很容易使差生越来越失去信心和积极性。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现代学习不仅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而且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寻找答案和得出结论的,并对学生的个体创新行为和个体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给予肯定和强化。另外,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合作情况的反馈后,可以调整问题和任务,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加紧密地合作。学生的合作体验可以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主动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等现代社会所需的素质。同时,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丰富了学生的经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得到别人的承认,使每个学生感到自己需要与人的合作,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在别人帮助下发展,这才是当今社会最有效最进步的学习方式。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完成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 由接收学习到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它相对应的是“接收学习”,和接收学习相比,探索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钥匙。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它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改革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来促进这种改革。新课程指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教师只在这个中介里充当好促进者的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人的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被动学习;自主学习;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接收学习;探究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的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能力,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 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闪电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自的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遣。
2 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
传统教学中,学生很少有相互接触、共同学习的机会,学生以单独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不会合作,偶尔合作也只是“好帮差”,是一种带有“扶贫”性质的合作。这种合作组织很容易使差生越来越失去信心和积极性。现代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经验的共享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现代学习不仅让学生把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而且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寻找答案和得出结论的,并对学生的个体创新行为和个体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给予肯定和强化。另外,教师获得了学生的合作情况的反馈后,可以调整问题和任务,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加紧密地合作。学生的合作体验可以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主动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和合作交往能力等现代社会所需的素质。同时,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丰富了学生的经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得到别人的承认,使每个学生感到自己需要与人的合作,自己需要学习,更需要向别人学习和在别人帮助下发展,这才是当今社会最有效最进步的学习方式。
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持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完成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 由接收学习到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它相对应的是“接收学习”,和接收学习相比,探索学习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钥匙。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问题意识是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它必然会带来生活方式的变革。新课程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改革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来促进这种改革。新课程指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教师只在这个中介里充当好促进者的作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人的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