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但如何能使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达到目的?针对此问题,文章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实践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能够使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真正达到目的。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目前高等学校针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弊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在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强调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专业课程安排上体现了多样化,如设立了专业大类课程、个性化课程、研究性课程等,力求充分体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但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定义及目标把握不是很明确,仍然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的方法,因此“研究性”教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即针对高校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定位
(一)研究性教学的定义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通过研究与剖析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是与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2]。
研究性教学通常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些主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学生独立地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研究性课程教学是通过模仿知识的创造过程,将知识学习融入研究过程之中,在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其目的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型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即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型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研究型课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也运用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首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型课程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其他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型课程学习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的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进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第一,帮助提升教学理念。第二,促进课程组教师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第四,提高了教学客观科学性,弱化了主管人为因素。第五,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有利于人才的发现[3]。
(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形式
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研讨
第一,教师导学。
所谓教师导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于研究型课程,教师首先确定课程的学习主题,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出问题的情景;然后提供学习引导资料与途径,组织讨论与开展研究;最后验证与深化结论。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首先领会学习目标与要求,确定选择的主题与研究的路径;然后查阅文献资料并形成学术观点,就形成的学术观点自由或有组织的交流讨论;最后调整或提升学术观点,形成研究性小论文等学习结果。
第三,师生合作研讨。
在师生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注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围绕一到几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注重从问题开始,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沿着学科系统,相邻问题之间形成逐级提升的解决问题的阶段性知识群,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课程系统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获取资料与研究的路径,这个过程有助于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将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进一步培养[4]。
(三)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针对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的接收;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进行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协调作用,学生主动接受、面向问题。对于研究性课程,要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设计为切入点,以课题性研究式学习途径代替单纯的知识传授,以知识的输出推动知识的自我输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以一个具体课程为例说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四、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描述将该门课程作为研究性课程进行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问题导向来设计一些研究任务,在学生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如“软件工程”课程,我们按如下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
第一,设计知识系统:按教学目标,将知识点按学科逻辑设计而成知识系统。如图1所示。
第二,划分知识群:根据知识群集的特证,划分阶段性教学目标。如对于软件工程课程,可以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来划分阶段性目标。
第三,设计问题库:根据阶段性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任务,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研究任务以系列化问题的形式出现,并涵盖课程教学目标。
第四,进行任务驱动性设计:针对每个阶段进行知识点的提示,学习路线的提示,进行情景与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软件工程”是一门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从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任务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分阶段的学习,最终系统性的掌握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原理贯穿在设计研究任务中,既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锻炼了动手能力。我们按如下方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施。
第一,理论教学:先通过理论教学介绍“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培养的目标,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
第二,进行阶段性教学:首先给出一些实际的研究任务,按照学习能力划分研究小组,将研究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研究小组,并对研究小组指明阶段性的任务、目标。然后每个研究小组根据研究任务进行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实现等),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理论知识,辅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等。最后提交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小论文、报告、源代码等)。
第四,课程学习评价:研究性课程的评价考核方法与传统课程的评价考核方法有一定的区别。通常传统“接受性”的课程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而研究性课程注重考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知识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对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我们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构成=平时表现×20%+课程论文×40%+小组活动×20%+知识测试×20%
这里的平时表现包括到课率、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及交流情况。课程论文包括阶段性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以及小论文等,在论文中必须体现规范化的分析设计原理、方法及工具的使用以及规范化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小组活动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团队合作等方面。知识测试主要考察通过完成实际的研究任务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原理方法和辅助工具使用的领会程度。
通过将“软件工程”课程作为研究性课程进行教学,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学生中发现了人才,将这样的人才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进一步培养。
五、结束语
以上是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探,通过实施研究型课程,我们发现开设研究性课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研究性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设计,不能像接受性课程那样依附于教材,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设计已经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事,而是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与单纯授课的工作量相比也有所增加,不能用单纯的课时数进行衡量。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开设研究性课程,不仅仅任课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团队也必须通力合作;同时必须得到学院乃至学校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使研究性课程的开设达到真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建强. 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Z]. http://gfb.sjtu.edu.cn/yjcg_read.jsp
[2] 谌业锋.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Z]..http://www.sdfz.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
[3] 研究性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Z].. http://wenku.baidu.com/link
[4] 钱国英. 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Z]..http://www.lsu.edu.cn/gjjl/tid18191.html
【关键词】研究性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培养学生的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目前高等学校针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专业人才的弊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文化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在各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强调综合素质、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专业课程安排上体现了多样化,如设立了专业大类课程、个性化课程、研究性课程等,力求充分体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但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定义及目标把握不是很明确,仍然沿用传统的“接受性”教学的方法,因此“研究性”教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本文即针对高校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二、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定位
(一)研究性教学的定义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通过研究与剖析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教学是与接受性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2]。
研究性教学通常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些主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学生独立地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研究性教学的目标
研究性课程教学是通过模仿知识的创造过程,将知识学习融入研究过程之中,在研究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新。其目的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型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即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型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研究型课程与其他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也运用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首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型课程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其他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型课程学习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的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进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可以达到如下目的:
第一,帮助提升教学理念。第二,促进课程组教师教学团队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第四,提高了教学客观科学性,弱化了主管人为因素。第五,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有利于人才的发现[3]。
(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形式
研究型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研讨
第一,教师导学。
所谓教师导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此带动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对于研究型课程,教师首先确定课程的学习主题,提出理论假设,设计出问题的情景;然后提供学习引导资料与途径,组织讨论与开展研究;最后验证与深化结论。
第二,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首先领会学习目标与要求,确定选择的主题与研究的路径;然后查阅文献资料并形成学术观点,就形成的学术观点自由或有组织的交流讨论;最后调整或提升学术观点,形成研究性小论文等学习结果。
第三,师生合作研讨。
在师生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注意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获得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围绕一到几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展开,注重从问题开始,贯穿始终,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可以沿着学科系统,相邻问题之间形成逐级提升的解决问题的阶段性知识群,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完成课程系统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获取资料与研究的路径,这个过程有助于在学生中发现人才,将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进一步培养[4]。
(三)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针对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的接收;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是进行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协调作用,学生主动接受、面向问题。对于研究性课程,要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设计为切入点,以课题性研究式学习途径代替单纯的知识传授,以知识的输出推动知识的自我输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下面以一个具体课程为例说明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四、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
本节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描述将该门课程作为研究性课程进行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问题导向来设计一些研究任务,在学生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学习环境,同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
如“软件工程”课程,我们按如下方法进行教学内容设。
第一,设计知识系统:按教学目标,将知识点按学科逻辑设计而成知识系统。如图1所示。
第二,划分知识群:根据知识群集的特证,划分阶段性教学目标。如对于软件工程课程,可以按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测试来划分阶段性目标。
第三,设计问题库:根据阶段性教学目标设计研究任务,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研究任务以系列化问题的形式出现,并涵盖课程教学目标。
第四,进行任务驱动性设计:针对每个阶段进行知识点的提示,学习路线的提示,进行情景与目标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软件工程”是一门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从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任务结合起来学习,通过分阶段的学习,最终系统性的掌握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原理方法,并将这些知识原理贯穿在设计研究任务中,既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锻炼了动手能力。我们按如下方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实施。
第一,理论教学:先通过理论教学介绍“软件工程”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培养的目标,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
第二,进行阶段性教学:首先给出一些实际的研究任务,按照学习能力划分研究小组,将研究任务分配给不同的研究小组,并对研究小组指明阶段性的任务、目标。然后每个研究小组根据研究任务进行阶段性的学习(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编码实现等),在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传授理论知识,辅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等。最后提交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小论文、报告、源代码等)。
第四,课程学习评价:研究性课程的评价考核方法与传统课程的评价考核方法有一定的区别。通常传统“接受性”的课程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程度。而研究性课程注重考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知识能力、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如对于“软件工程”这门课程,我们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考核:
成绩构成=平时表现×20%+课程论文×40%+小组活动×20%+知识测试×20%
这里的平时表现包括到课率、学习态度、回答问题及交流情况。课程论文包括阶段性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报告、概要设计报告、详细设计报告)以及小论文等,在论文中必须体现规范化的分析设计原理、方法及工具的使用以及规范化的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小组活动主要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以及交流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发言、认真思考、团队合作等方面。知识测试主要考察通过完成实际的研究任务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原理方法和辅助工具使用的领会程度。
通过将“软件工程”课程作为研究性课程进行教学,发现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大提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学生中发现了人才,将这样的人才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进行进一步培养。
五、结束语
以上是对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初探,通过实施研究型课程,我们发现开设研究性课程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好处,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研究性课程的整个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设计,不能像接受性课程那样依附于教材,这样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教学内容的设计已经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事,而是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与单纯授课的工作量相比也有所增加,不能用单纯的课时数进行衡量。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开设研究性课程,不仅仅任课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团队也必须通力合作;同时必须得到学院乃至学校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使研究性课程的开设达到真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建强. 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Z]. http://gfb.sjtu.edu.cn/yjcg_read.jsp
[2] 谌业锋.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Z]..http://www.sdfz.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
[3] 研究性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Z].. http://wenku.baidu.com/link
[4] 钱国英. 改革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Z]..http://www.lsu.edu.cn/gjjl/tid1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