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是要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全面提升,因此,本文笔者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完善备课;激活思维;巩固知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造成教学产生低效甚至无效等情况,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全面掌握学情、巧设课堂问题、设计生活作业”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展开分析与研究。
一、全面掌握学情,完善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掌握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教师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只是以研究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内容,这样常常产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不到有机统一的状况,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转变教育理念,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有效的保障。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备课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基于学生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具有一定的了解,以复习导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建立新旧知识的衔接,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然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体会运用绝对值比较负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并利用数轴展示有理数,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总结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法则,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巧设课堂问题,激活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依据,目前教师在提问环节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问题的设计过于复杂或者简单,导致问题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巧妙的设计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的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有理数加减法法则,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视频:“一只乌龟从原点向前爬行了3米,一分钟后,乌龟又向前爬行了2米,距离原点几米?”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5米”,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进行作答吗?”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思考并提出:“可以向前爬,也可以向后爬,如果向后爬1米,即变为4米”,在学生充分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因此,课堂问题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进行独立思考,还能够帮助他们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设计生活作业,巩固知识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只是以书面化的形式将其布置,导致学生很难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面的文字上,而不能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理性上升到实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学后,为了使学生体会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并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于是设计生活化作业,提出作业要求:“以全校学生的睡眠情况为主题,在这一具体情境中设计调查的方案并展开调查活动,”这一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加强了对抽样调查这一数学方法的深刻性,此外,这一作业形式不仅能够打破单一的作业方式,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能够使学生从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素质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得以灵活的掌握,还能够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以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而有效教学的展开受到各个环节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全面掌握学生的学習情况,以完善备课,然后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巧设课堂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设计作业时,也应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使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并对知识的理解不再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上,以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穆金勇.生长点·渗透点·探究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几个关键点的把握[J].数学教学通讯,2017(26).
[2]吴禄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7(4).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完善备课;激活思维;巩固知识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造成教学产生低效甚至无效等情况,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笔者以初中数学为切入点,从“全面掌握学情、巧设课堂问题、设计生活作业”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展开分析与研究。
一、全面掌握学情,完善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掌握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教师往往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只是以研究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内容,这样常常产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不到有机统一的状况,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转变教育理念,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前提下,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的顺利展开提供有效的保障。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备课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基于学生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具有一定的了解,以复习导入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建立新旧知识的衔接,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然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绝对值的概念,体会运用绝对值比较负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并利用数轴展示有理数,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总结出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法则,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巧设课堂问题,激活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依据,目前教师在提问环节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问题的设计过于复杂或者简单,导致问题失去了提问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巧妙的设计课堂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的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能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笔者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有理数加减法法则,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多媒体展示动画视频:“一只乌龟从原点向前爬行了3米,一分钟后,乌龟又向前爬行了2米,距离原点几米?”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5米”,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并进行作答吗?”学生们进行合作探究,思考并提出:“可以向前爬,也可以向后爬,如果向后爬1米,即变为4米”,在学生充分思考并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因此,课堂问题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进行独立思考,还能够帮助他们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设计生活作业,巩固知识
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只是以书面化的形式将其布置,导致学生很难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造成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书面的文字上,而不能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以生活化的形式进行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理性上升到实践,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学后,为了使学生体会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并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于是设计生活化作业,提出作业要求:“以全校学生的睡眠情况为主题,在这一具体情境中设计调查的方案并展开调查活动,”这一生活化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加强了对抽样调查这一数学方法的深刻性,此外,这一作业形式不仅能够打破单一的作业方式,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能够使学生从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素质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得以灵活的掌握,还能够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以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而有效教学的展开受到各个环节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首先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全面掌握学生的学習情况,以完善备课,然后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巧设课堂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以达到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设计作业时,也应结合实际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使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并对知识的理解不再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上,以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穆金勇.生长点·渗透点·探究点——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中几个关键点的把握[J].数学教学通讯,2017(26).
[2]吴禄祥.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