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银幕贺岁档喧哗着大导演大制作之时,更多的新锐力量正在转战微电影,在院线这个独木桥之外寻找更大的空间。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旬,2013年网络播放平台共上映微电影9000片次,平均每天上映2部。草根、明星、名导、商家,都涌向了微电影,一个全民影像的时代正式到来。
然而相比前两年的火爆,2013年微电影的发展势头平稳了许多,但仍处于一种自发、感性和无序的状态。微电影表面风光,实际上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热热闹闹流行一阵子,然后繁花落尽、寂寞成殇?还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得以修成正果?有待时间的检验。
个性创作的载体
十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全民DV大赛,怀揣导演梦的陈正道最终放弃了平面设计专业,转战电影界。那时的陈正道迷恋岩井俊二式的电影语言,更多欣赏的是“矫情”的影片和导演。多年后,当陈正道已经成为台湾颇有名气的导演时,他突然发现,从台湾2006年到2010年独立短片创作大爆炸时期出道的同行们,撑到今天的却是凤毛麟角。“我想把这种‘小中年危机’的感受用情爱片表现出来,尤其是当年的青春年少正在成长为男人,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爱与关怀。”于是,2013年,陈正道创作了微电影《夫妻游戏》。
在陈正道研读爱情桥段的同时,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雎安奇于1999年拍摄了《北京的风很大》,名声大噪。“在有限的条件下捍卫自己的直觉”,雎安奇这样形容他的成名作。其实,这种立足现实,极具先锋、实验的风格一直是雎安奇的所好,延续至2013年颇受好评的微电影《屌丝和毛》。“当时是5月份,大学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就用几天时间写了一个屌丝面对现实和信仰的茫然无措,并由此滋生出的一部荒诞喜剧。”
微电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看来,微电影作为一个“运动”,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厅、啤酒屋等休闲场所由创作者自己放映,影片为小范围人群所欣赏。
“从影片类型上来说,微电影差不多就是电影短片,在电影学院时我们要观摩大量的电影短片,作业也几乎都是电影短片。”雎安奇表示,电影短片一直都具有先锋性的属性,因为不承载太多的电影商业属性,所以创作的尺度题材都更具广泛性和实验性。西方的很多电影大师几乎都是从电影短片的实践中获得了自己的美学探索和贯穿一生的创作追求,不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波兰斯基、贾木许。
然而,艺术的个性和自由是有前提的。对于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微电影来说,当然不例外。
比如,很多网友都很难想到,《夫妻游戏》是由国内一家知名摩托车品牌出资拍摄的。雎安奇的《屌丝和毛》其实也是一部由企业定制的微电影。
商業诉求和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成为几乎每一部稍有规模的微电影都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出资方对于创作水准要求非常高,不惜成本保质量,反倒会保护创作自由。”UMG联播传媒的总裁夏锐说,《夫妻游戏》就是个典型案例。因为客户要求故事必须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以剧本创作历经波折。“我找过一位知名编剧写大纲,并付了定金,但修改讨论多次后,故事仍然达不到要求。最后,我只能终止合作,重新选择编剧。这个过程所耗费的财力不少。”但最终交到导演陈正道手里的本子就十分过硬,客户又没有那些必须多少个镜头的死板规定,导演的创作感觉就会很好。
在雎安奇看来,现在微电影的浪潮是由纯商业在推动。传统的影视广告形式正在被颠覆,边界变得模糊,影视广告几乎都在微电影化,已经是一个潮流。“很少有客户去拍一个纯广告了,哪怕就是纯的广告他来找你时也会说我想拍个微电影,你问他要多长,他甚至说一分钟。”
“在这个意义下,电影创作的先锋性和实验价值很难存在。目前存在的多数是属于二人转和小品级别的微电影,就像是中国每年有几百个合唱团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一样,很荒唐,但有刚性的需求。”雎安奇认为。
但商业化究竟是绑架了创作,还是带来更多的创作保障,并不能轻易下定论。据报道,2011年和2012年,微电影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仅优酷一家一年内上传的微电影数量就达几十万部,其中大部分是网友自己筹资制作的草根作品,但2013年创作数量呈下降趋势。相反,由具有实力的专业公司操刀的微电影计划不断出笼,其中不乏华谊兄弟这样的大腕。
雎安奇说,其实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是非常喜欢另类风格的,专门找有独特感觉的导演。一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曾找雎安奇拍片时,剧本上甚至会注明哪些东西要参考他本人的风格。“先不论创作和广告搅和在一起的问题,我反倒是感觉现在缺了些有风格的新导演和风格鲜明的新制作机构。”
然而相比前两年的火爆,2013年微电影的发展势头平稳了许多,但仍处于一种自发、感性和无序的状态。微电影表面风光,实际上已走到了十字路口:是热热闹闹流行一阵子,然后繁花落尽、寂寞成殇?还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得以修成正果?有待时间的检验。
个性创作的载体
十年前,因为一次偶然的全民DV大赛,怀揣导演梦的陈正道最终放弃了平面设计专业,转战电影界。那时的陈正道迷恋岩井俊二式的电影语言,更多欣赏的是“矫情”的影片和导演。多年后,当陈正道已经成为台湾颇有名气的导演时,他突然发现,从台湾2006年到2010年独立短片创作大爆炸时期出道的同行们,撑到今天的却是凤毛麟角。“我想把这种‘小中年危机’的感受用情爱片表现出来,尤其是当年的青春年少正在成长为男人,需要背负更多的责任、爱与关怀。”于是,2013年,陈正道创作了微电影《夫妻游戏》。
在陈正道研读爱情桥段的同时,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雎安奇于1999年拍摄了《北京的风很大》,名声大噪。“在有限的条件下捍卫自己的直觉”,雎安奇这样形容他的成名作。其实,这种立足现实,极具先锋、实验的风格一直是雎安奇的所好,延续至2013年颇受好评的微电影《屌丝和毛》。“当时是5月份,大学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季,我就用几天时间写了一个屌丝面对现实和信仰的茫然无措,并由此滋生出的一部荒诞喜剧。”
微电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电影教育信息情报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看来,微电影作为一个“运动”,最早诞生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是在地下室、咖啡厅、啤酒屋等休闲场所由创作者自己放映,影片为小范围人群所欣赏。
“从影片类型上来说,微电影差不多就是电影短片,在电影学院时我们要观摩大量的电影短片,作业也几乎都是电影短片。”雎安奇表示,电影短片一直都具有先锋性的属性,因为不承载太多的电影商业属性,所以创作的尺度题材都更具广泛性和实验性。西方的很多电影大师几乎都是从电影短片的实践中获得了自己的美学探索和贯穿一生的创作追求,不论是斯皮尔伯格还是波兰斯基、贾木许。
然而,艺术的个性和自由是有前提的。对于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微电影来说,当然不例外。
比如,很多网友都很难想到,《夫妻游戏》是由国内一家知名摩托车品牌出资拍摄的。雎安奇的《屌丝和毛》其实也是一部由企业定制的微电影。
商業诉求和艺术创作的独立性,成为几乎每一部稍有规模的微电影都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出资方对于创作水准要求非常高,不惜成本保质量,反倒会保护创作自由。”UMG联播传媒的总裁夏锐说,《夫妻游戏》就是个典型案例。因为客户要求故事必须是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所以剧本创作历经波折。“我找过一位知名编剧写大纲,并付了定金,但修改讨论多次后,故事仍然达不到要求。最后,我只能终止合作,重新选择编剧。这个过程所耗费的财力不少。”但最终交到导演陈正道手里的本子就十分过硬,客户又没有那些必须多少个镜头的死板规定,导演的创作感觉就会很好。
在雎安奇看来,现在微电影的浪潮是由纯商业在推动。传统的影视广告形式正在被颠覆,边界变得模糊,影视广告几乎都在微电影化,已经是一个潮流。“很少有客户去拍一个纯广告了,哪怕就是纯的广告他来找你时也会说我想拍个微电影,你问他要多长,他甚至说一分钟。”
“在这个意义下,电影创作的先锋性和实验价值很难存在。目前存在的多数是属于二人转和小品级别的微电影,就像是中国每年有几百个合唱团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一样,很荒唐,但有刚性的需求。”雎安奇认为。
但商业化究竟是绑架了创作,还是带来更多的创作保障,并不能轻易下定论。据报道,2011年和2012年,微电影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仅优酷一家一年内上传的微电影数量就达几十万部,其中大部分是网友自己筹资制作的草根作品,但2013年创作数量呈下降趋势。相反,由具有实力的专业公司操刀的微电影计划不断出笼,其中不乏华谊兄弟这样的大腕。
雎安奇说,其实很多国际知名品牌是非常喜欢另类风格的,专门找有独特感觉的导演。一个国际知名体育品牌曾找雎安奇拍片时,剧本上甚至会注明哪些东西要参考他本人的风格。“先不论创作和广告搅和在一起的问题,我反倒是感觉现在缺了些有风格的新导演和风格鲜明的新制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