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调查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等人主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对本溪市区375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与评定,并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成因,提出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分析
许多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初中生作为中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某些方面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冲动、自责和紧张不安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溪市三所初中,每所学校各年级抽取1个班,再进行分层抽样(单双号),男女学生数量大致相等,抽取初一至初三的397名学生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397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达94.4%。
二、研究方法
测试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测验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方法:以学校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和家庭亲子关系测评,并对主试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对部分被试(问题严重)进行个别访谈。
统计方法:本次调查结果按要求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
1.本溪市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表2结果表明,本溪市普通初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正常者居大多数,占总体的80.26%;心理健康有问题和问题较严重者共占总体的19.74%。从各年级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看,初三年级学生心理状况最好(但问题较严重者比例相对较高),其次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最差。
2.本溪市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总体状况。
表3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在各因子中,正常者人数在55.20%-89.87%,都在半数以上,有问题者占总数的6.93%-36.53%;问题严重者占总数的2.4%-12.8%,其中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中有问题和问题严重的比率最大,均达到43.73%以上;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过敏倾向方面次之,但有问题和问题严重的比率也都达到33.07%以上。可见,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能只看总体水平,而应从不同方面去分析,各个方面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
3.男女初中生问题较严重者人数分布比较。
表4结果表明,男女初中生问题较严重者在各内容量表上人数分布是有差异的:除孤独倾向和总分量表外,女生在其它各内容量表问题较严重者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尤其是在恐怖倾向上,女生比男生高7. 31%。
4.男女初中生在总分量表及各内容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表5结果表明,男女生除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存在差异,其中在恐怖倾向上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 01);男女生在其它各内容量表和总分量表上的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和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家庭气氛乃至经济地位等,都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对子女报有过高期望,但在教育上缺乏耐心和方法,或溺爱或简单粗暴,使孩子希望独立和被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之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另外,父母离异、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困难等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自责、焦虑等倾向。
2.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滞后。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因受升学压力影响,智育受到高度重视,德育常被忽视,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甚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部分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竞争激烈,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极易出现心理偏差。有些学生进入中学后,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又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解决困难的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一定学习焦虑。还有些学生在不良校风和班风的影响下,产生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等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撞击,竞争意识的增强等种种变化和冲击,使初中生的心灵出现明显而强烈的波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初中生的视听,使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差的初中生误入岐途,对他们健康心理形成和健全人格塑造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初中生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极强两极性,意志发展还不完善,缺乏自制力,易受情境影响,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冲动性,因而易产生较多心理问题。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和成人感增强促使他们渴望独立,但却常面临着学业失败、人际交往不顺利等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心理闭锁性以及思维方法开始转向以内部归因为主,加剧了他们的自责倾向。同时,男女初中生生理发育存在一定差异,面对自身生理的急剧变化,女孩更容易感到困惑不安,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女生性格相对于男生来说,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心理素质也相对较差,更容易产生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学校教育,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1.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加大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也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教育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优化个性品质,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心理训练、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性教育,当他们在遇到各种困惑时,还可以通过专职心理教师指导,使他们学会排除自身发展中的烦恼和忧虑,学会解决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各种实际问题,达到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3.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有关知识。配备专门的家长学校教师、客座专家教授,家长学校定期开课,宣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初中阶段,家长会更多关注和交流学习信息,只在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引起重视。因此,学校应当把心理辅导延伸到家庭中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并给以正确指导,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通过创设良好人文环境,使学生心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是指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富有同情心,会使学生形成自信、乐于与人交往等良好心理品质,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会在老师的感染下得到消融与缓解。同时,良好班风、和谐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都会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给学生成长提供优越的精神土壤,抑制学生消极心理、偏差行为和不良习惯的滋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形成良好心理状态和与人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改善家庭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优化,形成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赞扬中学会自赏;在公平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自信;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寻找关爱,使其心理发展受到积极影响。
2.提高家长素质,改变家长教育方式。家长应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也影响家长自身的教养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心里具有闭锁性,家长要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在与他们沟通时学会关注和倾听,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采取“参谋”式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三)优化社会环境,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以长远眼光来看待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等传媒手段向家长宣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教知识,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有关单位共同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组织名人家教知识讲座、评选和谐家庭和开展亲子夏令营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也会极大地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把握大众宣传媒体的导向。社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净化各种社会环境,消除种种不健康和丑陋现象等负面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干扰,为初中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社会文化气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致的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使初中生心理健康成教育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工作,使他们能顺利安全地渡过人生的“危机期”、“转折期”,获得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项宏伟艰巨的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积极配合,多种渠道综合施教,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
[3]张伟伟.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04).
[4]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 调查 分析
许多调查报告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较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初中生作为中小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受到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某些方面的不良影响,使他们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冲动、自责和紧张不安等心理问题。因此,我们更应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本溪市三所初中,每所学校各年级抽取1个班,再进行分层抽样(单双号),男女学生数量大致相等,抽取初一至初三的397名学生进行测试。共发放问卷397份,回收问卷389份,有效问卷375份,有效率达94.4%。
二、研究方法
测试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该测验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方法:以学校班级为单位,以团体测验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和家庭亲子关系测评,并对主试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对部分被试(问题严重)进行个别访谈。
统计方法:本次调查结果按要求用SPSS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结果。
1.本溪市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
表2结果表明,本溪市普通初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正常者居大多数,占总体的80.26%;心理健康有问题和问题较严重者共占总体的19.74%。从各年级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看,初三年级学生心理状况最好(但问题较严重者比例相对较高),其次为初一年级,初二年级最差。
2.本溪市区初中生心理健康各分量表总体状况。
表3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水平在各因子中,正常者人数在55.20%-89.87%,都在半数以上,有问题者占总数的6.93%-36.53%;问题严重者占总数的2.4%-12.8%,其中冲动倾向和自责倾向中有问题和问题严重的比率最大,均达到43.73%以上;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过敏倾向方面次之,但有问题和问题严重的比率也都达到33.07%以上。可见,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能只看总体水平,而应从不同方面去分析,各个方面反映出的程度是有差异的。
3.男女初中生问题较严重者人数分布比较。
表4结果表明,男女初中生问题较严重者在各内容量表上人数分布是有差异的:除孤独倾向和总分量表外,女生在其它各内容量表问题较严重者所占比例均不同程度地高于男生,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尤其是在恐怖倾向上,女生比男生高7. 31%。
4.男女初中生在总分量表及各内容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比较。
表5结果表明,男女生除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存在差异,其中在恐怖倾向上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 01);男女生在其它各内容量表和总分量表上的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
(二)原因分析。
1.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和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家庭气氛乃至经济地位等,都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对子女报有过高期望,但在教育上缺乏耐心和方法,或溺爱或简单粗暴,使孩子希望独立和被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使之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另外,父母离异、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困难等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自责、焦虑等倾向。
2.学校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滞后。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因受升学压力影响,智育受到高度重视,德育常被忽视,关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甚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部分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教学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竞争激烈,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极易出现心理偏差。有些学生进入中学后,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又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解决困难的能力,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产生一定学习焦虑。还有些学生在不良校风和班风的影响下,产生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等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旧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更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撞击,竞争意识的增强等种种变化和冲击,使初中生的心灵出现明显而强烈的波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外来文化等,严重污染了初中生的视听,使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差的初中生误入岐途,对他们健康心理形成和健全人格塑造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4.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初中生情绪不稳定,表现出极强两极性,意志发展还不完善,缺乏自制力,易受情境影响,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盲目性和冲动性,因而易产生较多心理问题。他们自我意识发展和成人感增强促使他们渴望独立,但却常面临着学业失败、人际交往不顺利等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心理闭锁性以及思维方法开始转向以内部归因为主,加剧了他们的自责倾向。同时,男女初中生生理发育存在一定差异,面对自身生理的急剧变化,女孩更容易感到困惑不安,产生强烈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女生性格相对于男生来说,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心理素质也相对较差,更容易产生恐怖倾向和身体症状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学校教育,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
1.通过转变教育思想,加大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也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教育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优化个性品质,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初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参与心理训练、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防性教育,当他们在遇到各种困惑时,还可以通过专职心理教师指导,使他们学会排除自身发展中的烦恼和忧虑,学会解决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各种实际问题,达到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
3.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有关知识。配备专门的家长学校教师、客座专家教授,家长学校定期开课,宣传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在初中阶段,家长会更多关注和交流学习信息,只在孩子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才引起重视。因此,学校应当把心理辅导延伸到家庭中去,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让他们了解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并给以正确指导,从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通过创设良好人文环境,使学生心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是指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和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性格开朗、为人随和、富有同情心,会使学生形成自信、乐于与人交往等良好心理品质,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会在老师的感染下得到消融与缓解。同时,良好班风、和谐人际关系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都会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给学生成长提供优越的精神土壤,抑制学生消极心理、偏差行为和不良习惯的滋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中形成良好心理状态和与人交往能力,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改善家庭教育,创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1.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优化,形成和谐、融洽、民主的家庭气氛,让孩子在宽容中学会忍让;在鼓励中学会自信;在赞扬中学会自赏;在公平中学会正直;在支持中学会自信;在赞同中学会自爱;在友爱中学会寻找关爱,使其心理发展受到积极影响。
2.提高家长素质,改变家长教育方式。家长应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家长自身文化素质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也影响家长自身的教养方式。初中生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心里具有闭锁性,家长要了解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在与他们沟通时学会关注和倾听,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利用教育心理学知识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采取“参谋”式方法,让他们感受到关心、理解、尊重、体贴和安慰。
(三)优化社会环境,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1.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以长远眼光来看待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等传媒手段向家长宣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教知识,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有关单位共同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组织名人家教知识讲座、评选和谐家庭和开展亲子夏令营等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也会极大地改变父母的教育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把握大众宣传媒体的导向。社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净化各种社会环境,消除种种不健康和丑陋现象等负面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干扰,为初中生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社会文化气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致的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使初中生心理健康成教育为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工作,使他们能顺利安全地渡过人生的“危机期”、“转折期”,获得身心各方面全面发展。
总之,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项宏伟艰巨的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积极配合,多种渠道综合施教,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7).
[3]张伟伟.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04).
[4]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