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作业,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知识框架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它避免了表层学习容易遗忘的现象,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很容易在相关框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物学概念是建构良好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因此,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能熟练应用十分重要。
那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呢?我觉得从生物学事实着手是一个好的途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观察测量就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可从生物学事实引入,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某类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和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不同,这时教师可告诉他们“青蛙的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学生在这些生物学事实的支撑下,自己就会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变态发育”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再加以补充并总结:“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这样的发育叫变态发育。”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事实知之甚少,这样教师就要在课堂中通过某些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根据具体情况,展现生物学事实有多种方式。(1)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生物学事实展示出来。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视频,使一些生物学事实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影片“动物的伪装”。影片将森林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各种小动物,如叶尾壁虎、刚果地衣螳螂、尺蠖、舟蛾、蜥蜴等直观呈现出来。通过观看影片,学生犹如置身于森林之中,感受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概念。(2)
利用实验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实验,学生就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3)
利用图片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图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来。
当然,展示生物学事实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实物模型、野外调查、做游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方式。
建立生物学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及时借助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多种联系把这些内容连接成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引导他们概括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如以下一个概念图:
它能把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联系起来,促使教师更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生物学概念和各种生物学事实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遇到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时,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搜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后,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自发调整思路。在认识和学习新内容时,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习的概念进行有条理、综合性的思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扩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既善于发散思维,又能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会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这样就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了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责任编辑 杜华)
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作业,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一个好的知识框架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它避免了表层学习容易遗忘的现象,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会很容易在相关框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物学概念是建构良好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因此,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并能熟练应用十分重要。
那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生物学概念呢?我觉得从生物学事实着手是一个好的途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通过观察测量就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可从生物学事实引入,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帮助学生找出某类生物学事实的总体特征和规律,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如学习“变态发育”这一概念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蝌蚪找妈妈》引入,让学生思考讨论:“小蝌蚪为什么找不到妈妈?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上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容易比较出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不同,这时教师可告诉他们“青蛙的这种发育属于变态发育”。学生在这些生物学事实的支撑下,自己就会直观而形象地感知“变态发育”的定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时,教师再加以补充并总结:“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所出现的一系列显著变化——幼体与成体差别很大,这样的发育叫变态发育。”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概念。
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一些生物学事实知之甚少,这样教师就要在课堂中通过某些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根据具体情况,展现生物学事实有多种方式。(1)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一些生物学事实展示出来。通过声音、图画、色彩、形状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制作图文并茂、声像兼备的教学视频,使一些生物学事实具体化和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表达工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影片“动物的伪装”。影片将森林中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各种小动物,如叶尾壁虎、刚果地衣螳螂、尺蠖、舟蛾、蜥蜴等直观呈现出来。通过观看影片,学生犹如置身于森林之中,感受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叹为观止,兴趣大增。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探究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的概念。(2)
利用实验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时,通过“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等实验,学生就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3)
利用图片展示生物学事实。如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图片,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来。
当然,展示生物学事实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实物模型、野外调查、做游戏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方式。
建立生物学概念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及时借助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多种联系把这些内容连接成网,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学知识引导他们概括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运用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知识框架。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教会了学生怎样学习,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如以下一个概念图:
它能把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联系起来,促使教师更系统地把握教学内容,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生物学概念和各种生物学事实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遇到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时,就会自觉地从脑海中搜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了系统的知识框架后,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自发调整思路。在认识和学习新内容时,学生会灵活运用所学习的概念进行有条理、综合性的思考,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和扩展,获取新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遇到难题时,能多角度思考,既善于发散思维,又能集中思维,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会立即调整思维角度,以期加快思维过程。这样就不是把视线只盯住一点、一线、一面上,而是扩展了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整体性。
(责任编辑 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