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说创作的核心在于“写什么”,也在于“怎么写”。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却是关于小小说创作的本质叩问。
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选什么材。课本里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换为“叶氏语录”:艺术来源于苦难,高于苦难。
这个论断很有诗意。
论断的前半句很多大家已经论述过了,从尼采到周国平,无一不在强调生活的苦难性,无一不在强调苦难之于艺術的重要意义。后半句似乎少有人提,即便提起,也就三言两语,如水过鸭背。
高于苦难,这要求一个作家有出入生活的能力。融入生活中,仔细咀嚼个中滋味,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对于生活细部的质地叩击有音,自“初极狭”至“豁然开朗”,需要走出生活,俯视生活中的苦难,冥想生活的真谛,然后将一束光照进生活,艺术诞生了。
不好意思,这里仅仅诞生了一个艺术的立意,好比徒步荒凉的戈壁滩,你独自品味其中的孤寂、荒僻,进而丈量这种孤寂的深度;走出戈壁滩后,回味那些风餐露宿的昼夜、虎啸猿啼的惊悸时刻,你觉得生活赋予你的每一秒都如此深刻、如此有意义。创作出来,这就是高于苦难的作品。
好多作家似乎忘记了由入到出的过程。他们急于给作品戴上“意义”的帽子,于是进行倒推演绎,从“意义”倒推失真的生活,像加作料一样添加“苦难”,这严重低估了读者的智商,从而失去了敬畏之心。
他们在“怎么写”上下足了功夫。疲惫软弱的文字,花里胡哨的技巧——我从不反对技巧,相反,我希望技巧服从高于苦难的那束光。
那束光是鲜活饱满的文字。
“叶sir语文创意写作坊”有个规定,写出相同的句子归入“烂梗句式”范畴,惩罚是:将每个“烂梗句”换十种不同的说法。写小小说尤其要注意,很多经典文本在提供写作思路的同时,也提供了“烂梗句式”。怎么让文字鲜活、饱满甚至锐利起来,避开“烂梗句式”,恐怕是写作者的第一要务。
那束光是接地气的格调。
格调不仅仅是主题那么简单。这涉及一个小小说作家的修为。痞子写的小说,格调不会很高,再高也是装出来的;心胸狭隘的人写的作品,传递的也只能是狭隘,作品里的宽容一定是装出来的;浅薄的人写的作品,偶遇深刻,驾驭起来无疑四面楚歌;没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品,看见的是黑暗的天日沉沦的世界,难以卒读……情怀足够大,方能为其“小”。小小说纳大天地,不在技巧,而在接地气的、走心的格调上。
怀敬畏之心,践行此,何愁写不出佳作?
[责任编辑 徐小红]
这个命题并不新鲜,但却是关于小小说创作的本质叩问。
写什么?换句话说就是选什么材。课本里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断,换为“叶氏语录”:艺术来源于苦难,高于苦难。
这个论断很有诗意。
论断的前半句很多大家已经论述过了,从尼采到周国平,无一不在强调生活的苦难性,无一不在强调苦难之于艺術的重要意义。后半句似乎少有人提,即便提起,也就三言两语,如水过鸭背。
高于苦难,这要求一个作家有出入生活的能力。融入生活中,仔细咀嚼个中滋味,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对于生活细部的质地叩击有音,自“初极狭”至“豁然开朗”,需要走出生活,俯视生活中的苦难,冥想生活的真谛,然后将一束光照进生活,艺术诞生了。
不好意思,这里仅仅诞生了一个艺术的立意,好比徒步荒凉的戈壁滩,你独自品味其中的孤寂、荒僻,进而丈量这种孤寂的深度;走出戈壁滩后,回味那些风餐露宿的昼夜、虎啸猿啼的惊悸时刻,你觉得生活赋予你的每一秒都如此深刻、如此有意义。创作出来,这就是高于苦难的作品。
好多作家似乎忘记了由入到出的过程。他们急于给作品戴上“意义”的帽子,于是进行倒推演绎,从“意义”倒推失真的生活,像加作料一样添加“苦难”,这严重低估了读者的智商,从而失去了敬畏之心。
他们在“怎么写”上下足了功夫。疲惫软弱的文字,花里胡哨的技巧——我从不反对技巧,相反,我希望技巧服从高于苦难的那束光。
那束光是鲜活饱满的文字。
“叶sir语文创意写作坊”有个规定,写出相同的句子归入“烂梗句式”范畴,惩罚是:将每个“烂梗句”换十种不同的说法。写小小说尤其要注意,很多经典文本在提供写作思路的同时,也提供了“烂梗句式”。怎么让文字鲜活、饱满甚至锐利起来,避开“烂梗句式”,恐怕是写作者的第一要务。
那束光是接地气的格调。
格调不仅仅是主题那么简单。这涉及一个小小说作家的修为。痞子写的小说,格调不会很高,再高也是装出来的;心胸狭隘的人写的作品,传递的也只能是狭隘,作品里的宽容一定是装出来的;浅薄的人写的作品,偶遇深刻,驾驭起来无疑四面楚歌;没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品,看见的是黑暗的天日沉沦的世界,难以卒读……情怀足够大,方能为其“小”。小小说纳大天地,不在技巧,而在接地气的、走心的格调上。
怀敬畏之心,践行此,何愁写不出佳作?
[责任编辑 徐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