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虽然课时量安排较少,但是其重要性却是不可忽视的。思想品德课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的专门课程,对学生成长道路的引导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7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从大方面讲,可以使学生把握国家政治的大方向,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以加入少年共青团为荣。从小方面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良好传统,能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是非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小学生。
我国实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法,相对应我国的教育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下一代的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除了要有智力上的优越性之外,道德上的底线更是应该坚守,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不能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
然而思想品德课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容易将该课程讲成政治及生活大道理的枯燥理论课,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课堂效率不高。在我看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教师讲再多的知识,学生不感兴趣,那么教师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徒劳的,只有学生对该门课程真正感兴趣,愿意了解学习,在兴趣的推动力下,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不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索然无味的课本。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精心设置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导入是课堂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导入引起了学习的欲望,那么这堂课的课堂效率也就有了保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爱好,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情景设置式导入
根据即将讲授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判别行为的对误。文明礼貌的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方面,例如在讲授助人为乐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需要帮助的情景,不同同学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让学生来判别哪种行为正确,我们要积极倡导,哪种行为错误,我们要竭力抵制。根据情景设置,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问题回顾式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复习式回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刚上课时就能积极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就会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积极参与该堂课的课堂互动。
二、改变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因为小学生们贪玩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注意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利用多媒体设备、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提高小学生课堂授课效率有极大的帮助,
(一)多媒体设备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方面,小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能力远远高于对文字说明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某一问题时,不妨将课本的文字知识转为动画或图画,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能保证课堂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品德课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及社会常识的教育,课堂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的尴尬状态,课堂氛围沉闷。然而利用多媒体有声有画的功能,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情景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社会常识。
(二)改变课堂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方法
授课对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小学生的课堂上,若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那么其他同学也会在这部分学生的带动下认真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授课,改变课堂的传统授课形式,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采用小组讨论方法,让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整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生活化教学,加强课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对学生进行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的教育,教给学生基本的民主法制观念及社会公德,其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能够以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身份适应社会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及政治理想。
这种教学目标需要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避免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行动不相符的现象。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对课本理论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借社会事例对课本知识进一步阐释,力求学生对知识有深一步理解,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观念,并在日常行为上有所体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关情境时能够正确抉择才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
四、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除了是知识的导师,引领学生在知识世界遨游;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导师,教育学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做一名合格的与人为善的“人”。简单而言,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是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因为小学生年纪还小,其身心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强,而学生的模仿性非常强,且教师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长的,加之家长强调“要听教师的话”,这很容易使教师成为小学生的模仿对象。
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不仅要知识渊博,成为学生的知识导师,更要品德过人,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要在课程的专业知识上及时更新,也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力求知识渊博,使学生产生崇拜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另一方面,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德服人,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因对教师的崇拜喜欢,转而喜欢该门课程,并能以教师的行为为榜样,多多模仿教师的良好品行,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需要尽心设置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多采用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也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课本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知识导师与精神导师,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教学方法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77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对小学生实施德育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途径,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从大方面讲,可以使学生把握国家政治的大方向,树立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以加入少年共青团为荣。从小方面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让学生了解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良好传统,能做一个善良的人、懂得是非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健康的小学生。
我国实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法,相对应我国的教育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国家下一代的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除了要有智力上的优越性之外,道德上的底线更是应该坚守,因此对学校教育而言,不能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忽视。
然而思想品德课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容易将该课程讲成政治及生活大道理的枯燥理论课,降低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课堂效率不高。在我看来,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第一导师。教师讲再多的知识,学生不感兴趣,那么教师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徒劳的,只有学生对该门课程真正感兴趣,愿意了解学习,在兴趣的推动力下,学生才能真正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不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索然无味的课本。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精心设置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为导入是课堂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导入引起了学习的欲望,那么这堂课的课堂效率也就有了保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爱好,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方式:
(一)情景设置式导入
根据即将讲授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判别行为的对误。文明礼貌的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方面,例如在讲授助人为乐一节时,可以设置一个需要帮助的情景,不同同学作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让学生来判别哪种行为正确,我们要积极倡导,哪种行为错误,我们要竭力抵制。根据情景设置,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了基本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问题回顾式导入
这种导入方式主要是复习式回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当学生在刚上课时就能积极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就会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积极参与该堂课的课堂互动。
二、改变授课方式,活跃课堂氛围
因为小学生们贪玩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要注意随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利用多媒体设备、采用小组讨论方法对提高小学生课堂授课效率有极大的帮助,
(一)多媒体设备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方面,小学生对图画的理解能力远远高于对文字说明的理解,教师在讲解某一问题时,不妨将课本的文字知识转为动画或图画,配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更能保证课堂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思想品德课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及社会常识的教育,课堂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的尴尬状态,课堂氛围沉闷。然而利用多媒体有声有画的功能,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适合自己学习的情景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习社会常识。
(二)改变课堂授课形式,采用小组讨论方法
授课对象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在小学生的课堂上,若是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互动,那么其他同学也会在这部分学生的带动下认真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授课,改变课堂的传统授课形式,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提高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另一方面,采用小组讨论方法,让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带动整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生活化教学,加强课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小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对学生进行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的教育,教给学生基本的民主法制观念及社会公德,其最终目标是使小学生能够以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身份适应社会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及政治理想。
这种教学目标需要将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避免出现所学理论与实际行动不相符的现象。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对课本理论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将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借社会事例对课本知识进一步阐释,力求学生对知识有深一步理解,从而在思想上树立正确观念,并在日常行为上有所体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关情境时能够正确抉择才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任务。
四、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除了是知识的导师,引领学生在知识世界遨游;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导师,教育学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做一名合格的与人为善的“人”。简单而言,教导学生“如何做人”是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因为小学生年纪还小,其身心发展的可塑性非常强,而学生的模仿性非常强,且教师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长的,加之家长强调“要听教师的话”,这很容易使教师成为小学生的模仿对象。
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师表”,不仅要知识渊博,成为学生的知识导师,更要品德过人,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自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仅要在课程的专业知识上及时更新,也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力求知识渊博,使学生产生崇拜感,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另一方面,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德服人,多关心学生、鼓励学生,使学生因对教师的崇拜喜欢,转而喜欢该门课程,并能以教师的行为为榜样,多多模仿教师的良好品行,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上好小学思想品德课,不仅需要尽心设置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多采用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也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课本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知识导师与精神导师,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