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爱尔兰
“有的國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泰坦尼克》舞剧像一位历史老人也像一位游吟诗人,讲述了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从贝尔法斯特造船厂的诞生直到它在大西洋上沉没的悲剧。
当空灵的爱尔兰旋律在整个剧场回荡,观众瞬间回到1912年的欧洲,那一段属于默片、属于欧洲文明的繁华时代。
贝尔法斯特,因沉船而闻名的浪漫土地
“有的国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编舞Raymond Sweeney
站在位于大西洋北端的爱尔兰岛,你会发现文化的魔力是如此悠长:
穷尽万里的海洋苍穹,如一曲辽远的歌,与已居住了半辈子的原住民的安静微笑轻轻唱和。它静如处子,却也动如脱兔,你看那大河之舞的激情、U2 的歌声、咖啡与酒的醇浓酒气、叶芝的诗句韵味……
贝尔法斯特曾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城市之一,同时,又是一座产生举世闻名浪漫故事的城市,浪漫源自诺亚方舟以来最著名的一艘船——泰坦尼克号。
在贝尔法斯特的港口,有着举世闻名的造船业,当年造船工人们用了两年时间,把一堆堆钢梁和铆钉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泰坦尼克号。每天清晨会有数千名当地居民走进这座造船厂上工,铁锤敲打的叮当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与这艘巨轮一起成长的。
在当时,由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尔夫船厂制造的泰坦尼克号是全世界最大的蒸汽客轮。它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具备大量的安全特性和优秀的船员班底,号称是“永不沉没”的船,当这艘船下海时,整个爱尔兰都在欢呼,为自己创造出了蒸汽时代最好的作品而骄傲——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有如此多的爱尔兰元素:音乐、舞蹈、人物,因为这艘船诞生于爱尔兰,并载着国家梦想前进,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大西洋底的残骸。
皇家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在1912年4月10日离开英格兰进入法国,最后一批乘客的上客地点是在爱尔兰科克郡的科夫港。现在科夫镇上还保留着泰坦尼克号遇难前的原始建筑、街道、码头。
这艘船主要用于欧洲和美国的航线,当时的乘客有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有几百名爱尔兰和欧洲其他地区的移民,他们向往能去美国过上新生活。
4月15日凌晨,“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同冰山相撞后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17人葬身海底,成为人类历史上和平年代中最大规模的海难之一。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它是“决不会沉没的”,也正因此,它的沉没令无数人唏嘘震惊。
此后,媒体对遇难者的报道、人们对沉没的各种猜想、《海洋法》的相关修改、对残骸的打捞以及以此事件为题材的电影使得人们对其兴趣经久不衰。
贝尔法斯特码头的纪念品商店里,T恤上都骄傲地印着“泰坦尼克是爱尔兰制造”的字样,电影、图书、歌曲、诗歌、旅游业和收藏与泰坦尼克关联的一切都成了世界热门的生意卖点,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继“上帝”和“可口可乐”之外,世界上最为人所熟知的词语。
欧洲人民热爱这艘船的故事,因为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精华,也是欧洲文明处于世界中心的最后辉煌,一个以为自己强大到永不沉没的文明结晶,在航行四天后,在两个小时内消失殆尽。
在卡梅隆的电影里,头等舱的旅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三等舱内,一位无路可逃的母亲在海水漫入舱内前对自己的孩子读着一个happy ending的童话故事。这位母亲的原型是39岁的爱尔兰寡妇玛格丽特·赖斯,她和她的五个孩子无一生还。
在三等舱里,一共有123名渴望前往新大陆重新生活的爱尔兰乘客,只有44人生还。
“有的国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 “泰坦尼克号”编舞Raymond Sweeney这么介绍道,“大家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里杰克带着露丝在三等舱的桌上热烈起舞,但也许没看过这种舞蹈真实的震撼力。”
影片中杰克和露丝舞会上的那简短的踢踏舞简直让人的少女心炸裂。杰克的落脚有力而深情,露丝穿着性感黑丝袜跳起欢快的踢踏舞,旋转,落地,同笑容在那一刻迸发。伴随鲜明的节拍,悠扬的风笛,爱尔兰民族曲乐拨动着每个少女心弦…….这一小段踢踏舞又怎么能尽兴呢?
且不说在爱尔兰的所有乡镇和城市,一场拿得出手的踢踏舞表演都是招待客人和点燃气氛的最好方式。顶级的舞者甚至可以踢踏出凯尔特鼓特有的快速节拍,脚步快得能够舞出一团残影。在人们心中,就像瓷器、熊猫之于中国,踢踏舞已经能够代表爱尔兰这个国家。
正因为如此,《泰坦尼克》被编舞Raymond Sweeney创造为了一部不含一点杂质的,纯粹的爱尔兰踢踏舞剧,这个舞剧里有大家所熟悉的爱情主线,但爱情并不是这个舞剧的全部野心。
一部舞剧的意义:爱尔兰的历史与游吟
“《泰坦尼克》讲的就是:我们曾经制造过世界上最大的船,我们现在创造出世界上最棒的舞。”——编舞Raymond Sweeney
“如果我的祖辈能够看到这部剧,我想他会说,这是我们一代人的故事。”
《泰坦尼克》舞者、泰坦尼克制造者后代Michael Galvin回忆道,“他们当时耗费了两年去造一艘船,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的城市会跟这艘大船一样前程远大。可是随着这艘船的沉没,我们的城市也沉默了一个世纪。今天我想用一种真诚的、属于爱尔兰的方式,唤醒我的家乡。”
踢踏舞剧《泰坦尼克》另辟蹊径,它采取了黑白纪录片和踢踏舞相结合的双解读方式,用各种令人震惊的数据和细节真相,再现了1912年那艘大船上的小社会。
“泰坦尼克这艘首富、贵族、贫民、苦力齐聚的巨轮,在沉没前两个小时内展现出的人性百态让人动容,这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第一次集中公布。”
舞剧的开场,就像一部纪录片的开始,人们随着眼前的黑白拷贝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泰坦尼克号竣工和下水试航的欢乐场面。 头等舱的貴族们流光溢彩的舞会
身穿制服的海员们气宇轩昂的脚步
烧煤工们在火光下热火朝天地工作
三等舱里热情洋溢的民间狂欢
恋人心灵相通、柔情蜜意的共舞
相比电影镜头对准甲板、船舱上的各色人等,舞剧则把视角进行了更全景式的扫描,甚至把这艘巨轮的劳动者——加煤工进行了形象化的艺术塑造。手中握着煤铲,脚下是坚实的踢踏舞步,一铲煤一团熊熊的炉火,十位帅气的舞者将劳动与艺术完美结合。
爱尔兰精英舞者们用撼动心脏的脚步,跳出了一幅泰坦尼克号上的《清明上河图》,除了可以让观众屏住呼吸的几十人集体踢踏舞,舞者们还用“斗舞”的形式展现了泰坦尼克船上真实的阶级冲突,当穿着工装的烧煤工们与身穿制服的船员们正面交锋时,观众的心脏也随舞蹈的节奏而不可遏制地跳跃。
舞剧就像一位历史老人也像一位游吟诗人,冷静客观地讲述了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从贝尔法斯特造船厂的诞生直到它在大西洋上沉没的悲剧。
“我的祖国为这艘船倾尽全力,又因为这艘船伤痛了整整一个世纪,爱尔兰值得一个盛大的纪念。”《泰坦尼克》在爱尔兰巡演时首演即打破票房纪录,无数观众在现场含着泪光欢呼与鼓掌,欧洲媒体不吝惜地给出了赞美:“《泰坦尼克》讲的就是:我们曾经制造过世界上最大的船,我们现在创造出世界上最棒的舞!”
舞剧《泰坦尼克》的整个舞台是简洁与怀旧的,隔开不同篇章的是精心制作的黑白影像,就像1912年默片时代的老电影,只有朴素的画面和配图文字。
爱尔兰风笛在现场被应用到了极致,音乐家们在老电影式的黑白画面映照下,吹响和弹奏属于爱尔兰的乐器,当空灵的爱尔兰旋律在整个剧场回荡,观众瞬间回到1912年的欧洲,那一段属于默片、属于欧洲文明的繁华时代。
在热烈的舞蹈间隙,伴随音乐与影像文字也更深入地了解在爱情传说以外的、泰坦尼克号的诸多细节——
“1909年造船师哈兰德与威尔夫开始建造泰坦尼克号。建造这艘邮轮使用了15000名人工,耗时2年。
船上有249名男性劳工在泰坦尼克发动机舱工作,他们全身被煤灰覆盖,因此得名“黑伙计”。
这艘船的工程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快速计算,船预计在2小时内沉没。
许多救生艇只被填满了一半,他们被划的离船体太远,以至于其他乘客们不能够到。
预计42%的二等舱乘客幸存,仅有25%三等舱乘客幸存。”
……
这也让这一部舞剧在提供让观众为之欢呼的狂热表演之外,更富有了更多的意义——以一种更加真诚的姿态,让每一个观众都真正地了解泰坦尼克,了解它前世的旅行,了解它真正留给后世的遗产。
百年后的今天,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也早已深深地刻入了贝尔法斯特市的历史。
在当年建造泰塔尼克号的造船厂旁边,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泰坦尼克号博物馆。博物馆耗资1亿英镑,外形酷似四个船头组成的翼展。这是一个棱角分明的银色建筑物,有些人觉得它更像是一座冰山而非设计者本想表现的巨轮船头。
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在博物馆的展架上窃窃低语:“原来生命比我们还脆弱。”
百年后,你肌肤无损地躺在这里,看到什么?讲述什么?又懂得了几许?
或许,卡梅隆的那串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永远沉入了海底,但这个博物馆的建立实在是警示人类从征服自然的狂妄自负中清醒。
“有的國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泰坦尼克》舞剧像一位历史老人也像一位游吟诗人,讲述了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从贝尔法斯特造船厂的诞生直到它在大西洋上沉没的悲剧。
当空灵的爱尔兰旋律在整个剧场回荡,观众瞬间回到1912年的欧洲,那一段属于默片、属于欧洲文明的繁华时代。
贝尔法斯特,因沉船而闻名的浪漫土地
“有的国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编舞Raymond Sweeney
站在位于大西洋北端的爱尔兰岛,你会发现文化的魔力是如此悠长:
穷尽万里的海洋苍穹,如一曲辽远的歌,与已居住了半辈子的原住民的安静微笑轻轻唱和。它静如处子,却也动如脱兔,你看那大河之舞的激情、U2 的歌声、咖啡与酒的醇浓酒气、叶芝的诗句韵味……
贝尔法斯特曾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城市之一,同时,又是一座产生举世闻名浪漫故事的城市,浪漫源自诺亚方舟以来最著名的一艘船——泰坦尼克号。
在贝尔法斯特的港口,有着举世闻名的造船业,当年造船工人们用了两年时间,把一堆堆钢梁和铆钉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 泰坦尼克号。每天清晨会有数千名当地居民走进这座造船厂上工,铁锤敲打的叮当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可以说,这座城市是与这艘巨轮一起成长的。
在当时,由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尔夫船厂制造的泰坦尼克号是全世界最大的蒸汽客轮。它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具备大量的安全特性和优秀的船员班底,号称是“永不沉没”的船,当这艘船下海时,整个爱尔兰都在欢呼,为自己创造出了蒸汽时代最好的作品而骄傲——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有如此多的爱尔兰元素:音乐、舞蹈、人物,因为这艘船诞生于爱尔兰,并载着国家梦想前进,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大西洋底的残骸。
皇家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在1912年4月10日离开英格兰进入法国,最后一批乘客的上客地点是在爱尔兰科克郡的科夫港。现在科夫镇上还保留着泰坦尼克号遇难前的原始建筑、街道、码头。
这艘船主要用于欧洲和美国的航线,当时的乘客有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也有几百名爱尔兰和欧洲其他地区的移民,他们向往能去美国过上新生活。
4月15日凌晨,“泰坦尼克”号在北大西洋同冰山相撞后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1517人葬身海底,成为人类历史上和平年代中最大规模的海难之一。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它是“决不会沉没的”,也正因此,它的沉没令无数人唏嘘震惊。
此后,媒体对遇难者的报道、人们对沉没的各种猜想、《海洋法》的相关修改、对残骸的打捞以及以此事件为题材的电影使得人们对其兴趣经久不衰。
贝尔法斯特码头的纪念品商店里,T恤上都骄傲地印着“泰坦尼克是爱尔兰制造”的字样,电影、图书、歌曲、诗歌、旅游业和收藏与泰坦尼克关联的一切都成了世界热门的生意卖点,泰坦尼克号被认为是继“上帝”和“可口可乐”之外,世界上最为人所熟知的词语。
欧洲人民热爱这艘船的故事,因为它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精华,也是欧洲文明处于世界中心的最后辉煌,一个以为自己强大到永不沉没的文明结晶,在航行四天后,在两个小时内消失殆尽。
在卡梅隆的电影里,头等舱的旅客优先登上了救生艇,三等舱内,一位无路可逃的母亲在海水漫入舱内前对自己的孩子读着一个happy ending的童话故事。这位母亲的原型是39岁的爱尔兰寡妇玛格丽特·赖斯,她和她的五个孩子无一生还。
在三等舱里,一共有123名渴望前往新大陆重新生活的爱尔兰乘客,只有44人生还。
“有的国家可能用纪念碑来纪念逝者,但我们爱尔兰更习惯用踢踏舞。” “泰坦尼克号”编舞Raymond Sweeney这么介绍道,“大家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里杰克带着露丝在三等舱的桌上热烈起舞,但也许没看过这种舞蹈真实的震撼力。”
影片中杰克和露丝舞会上的那简短的踢踏舞简直让人的少女心炸裂。杰克的落脚有力而深情,露丝穿着性感黑丝袜跳起欢快的踢踏舞,旋转,落地,同笑容在那一刻迸发。伴随鲜明的节拍,悠扬的风笛,爱尔兰民族曲乐拨动着每个少女心弦…….这一小段踢踏舞又怎么能尽兴呢?
且不说在爱尔兰的所有乡镇和城市,一场拿得出手的踢踏舞表演都是招待客人和点燃气氛的最好方式。顶级的舞者甚至可以踢踏出凯尔特鼓特有的快速节拍,脚步快得能够舞出一团残影。在人们心中,就像瓷器、熊猫之于中国,踢踏舞已经能够代表爱尔兰这个国家。
正因为如此,《泰坦尼克》被编舞Raymond Sweeney创造为了一部不含一点杂质的,纯粹的爱尔兰踢踏舞剧,这个舞剧里有大家所熟悉的爱情主线,但爱情并不是这个舞剧的全部野心。
一部舞剧的意义:爱尔兰的历史与游吟
“《泰坦尼克》讲的就是:我们曾经制造过世界上最大的船,我们现在创造出世界上最棒的舞。”——编舞Raymond Sweeney
“如果我的祖辈能够看到这部剧,我想他会说,这是我们一代人的故事。”
《泰坦尼克》舞者、泰坦尼克制造者后代Michael Galvin回忆道,“他们当时耗费了两年去造一艘船,所有人都觉得我们的城市会跟这艘大船一样前程远大。可是随着这艘船的沉没,我们的城市也沉默了一个世纪。今天我想用一种真诚的、属于爱尔兰的方式,唤醒我的家乡。”
踢踏舞剧《泰坦尼克》另辟蹊径,它采取了黑白纪录片和踢踏舞相结合的双解读方式,用各种令人震惊的数据和细节真相,再现了1912年那艘大船上的小社会。
“泰坦尼克这艘首富、贵族、贫民、苦力齐聚的巨轮,在沉没前两个小时内展现出的人性百态让人动容,这是很多不为人知的真相第一次集中公布。”
舞剧的开场,就像一部纪录片的开始,人们随着眼前的黑白拷贝穿越时空,回到百年前,泰坦尼克号竣工和下水试航的欢乐场面。 头等舱的貴族们流光溢彩的舞会
身穿制服的海员们气宇轩昂的脚步
烧煤工们在火光下热火朝天地工作
三等舱里热情洋溢的民间狂欢
恋人心灵相通、柔情蜜意的共舞
相比电影镜头对准甲板、船舱上的各色人等,舞剧则把视角进行了更全景式的扫描,甚至把这艘巨轮的劳动者——加煤工进行了形象化的艺术塑造。手中握着煤铲,脚下是坚实的踢踏舞步,一铲煤一团熊熊的炉火,十位帅气的舞者将劳动与艺术完美结合。
爱尔兰精英舞者们用撼动心脏的脚步,跳出了一幅泰坦尼克号上的《清明上河图》,除了可以让观众屏住呼吸的几十人集体踢踏舞,舞者们还用“斗舞”的形式展现了泰坦尼克船上真实的阶级冲突,当穿着工装的烧煤工们与身穿制服的船员们正面交锋时,观众的心脏也随舞蹈的节奏而不可遏制地跳跃。
舞剧就像一位历史老人也像一位游吟诗人,冷静客观地讲述了这艘世界上最著名的船只从贝尔法斯特造船厂的诞生直到它在大西洋上沉没的悲剧。
“我的祖国为这艘船倾尽全力,又因为这艘船伤痛了整整一个世纪,爱尔兰值得一个盛大的纪念。”《泰坦尼克》在爱尔兰巡演时首演即打破票房纪录,无数观众在现场含着泪光欢呼与鼓掌,欧洲媒体不吝惜地给出了赞美:“《泰坦尼克》讲的就是:我们曾经制造过世界上最大的船,我们现在创造出世界上最棒的舞!”
舞剧《泰坦尼克》的整个舞台是简洁与怀旧的,隔开不同篇章的是精心制作的黑白影像,就像1912年默片时代的老电影,只有朴素的画面和配图文字。
爱尔兰风笛在现场被应用到了极致,音乐家们在老电影式的黑白画面映照下,吹响和弹奏属于爱尔兰的乐器,当空灵的爱尔兰旋律在整个剧场回荡,观众瞬间回到1912年的欧洲,那一段属于默片、属于欧洲文明的繁华时代。
在热烈的舞蹈间隙,伴随音乐与影像文字也更深入地了解在爱情传说以外的、泰坦尼克号的诸多细节——
“1909年造船师哈兰德与威尔夫开始建造泰坦尼克号。建造这艘邮轮使用了15000名人工,耗时2年。
船上有249名男性劳工在泰坦尼克发动机舱工作,他们全身被煤灰覆盖,因此得名“黑伙计”。
这艘船的工程设计师,托马斯·安德鲁快速计算,船预计在2小时内沉没。
许多救生艇只被填满了一半,他们被划的离船体太远,以至于其他乘客们不能够到。
预计42%的二等舱乘客幸存,仅有25%三等舱乘客幸存。”
……
这也让这一部舞剧在提供让观众为之欢呼的狂热表演之外,更富有了更多的意义——以一种更加真诚的姿态,让每一个观众都真正地了解泰坦尼克,了解它前世的旅行,了解它真正留给后世的遗产。
百年后的今天,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也早已深深地刻入了贝尔法斯特市的历史。
在当年建造泰塔尼克号的造船厂旁边,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泰坦尼克号博物馆。博物馆耗资1亿英镑,外形酷似四个船头组成的翼展。这是一个棱角分明的银色建筑物,有些人觉得它更像是一座冰山而非设计者本想表现的巨轮船头。
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在博物馆的展架上窃窃低语:“原来生命比我们还脆弱。”
百年后,你肌肤无损地躺在这里,看到什么?讲述什么?又懂得了几许?
或许,卡梅隆的那串价值连城的“海洋之心”永远沉入了海底,但这个博物馆的建立实在是警示人类从征服自然的狂妄自负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