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理念开始更加强调公平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广大教育工作者也慢慢认识到了提升中游、巩固上游和补齐下游之间所具有的有机联动性。小学不单单是我国系统教育中的头部环节,同时也是学制最长、学生年龄跨幅最大的一个学段,学生们非常容易在这一时期拉开差距。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从小学高年级入手,以数学作为切入科目,就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解决策略提出若干看法,希望能对诸位同仁的工作优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的理论抽象性和综合应用性都比较突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导、思维感知和数形结合能力与素养,且知识内容相对丰富,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也比较复杂、多样,整体上的确有着较高的学习难度。进入到高年级学段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出来,同时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经历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开始得到体现,个体间的差异更加巨大。由此看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保证好中等生的提高与学优生的巩固之外,还要对“学困生”的补齐工作下足功夫,通过正确的原因分析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实现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共同上升。
1.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1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所有课程的学习均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地开展,学生必须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哪一个板块出现缺失,学生在这一科目的整体成绩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很多数学方面的“学困生”在低年级阶段就没有形成比较牢固的知识基础,没有很好地理解、吃透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这就必然会让他们在进入高年级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题目时感到捉襟见肘,这样的话这些学生就会陷入“听不懂——没兴趣——更听不懂——更没兴趣”的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学困生”。
1.2关联性思维尚未成型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单向性的知识和技能教授,而高年级数学则更加注重对多单元、多模块知识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所以学生在高年级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单项基础外,更要具备关联性的思维,以此作为适应高阶数学考查的必备条件。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在处理某一部分的题目时尚能得心应手,可一旦涉及到复合型题目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无法做到知识、技能间的融会贯通,导致自己的分数始终提不上去,也面临着成为“学困生”的危险。
1.3叛逆心理的间接影响
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摸到了青春期的“门槛”,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对自我的极度推崇和对教师管理的严重抗拒,在对待学习时往往过于主观、武断、任性,习惯于由着自己的性子看待问题。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有些学生会由于数学教师管理比较严格而对教师个人抱有成见,从而在数学课上故意表现得散漫、敷衍,导致自己的成绩直线下滑。
2.补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具体策略
2.1注重分层式课堂教学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所具有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必然反应在学习成绩上。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摒弃对教学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统一性的过度追求,而应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条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格外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细致讲解和高频练习,进而帮助学生补齐基础短板,为后续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地基。
比如对于“三角形”这一部分的教学,不少“学困生”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如果在完成粗糙的串讲后就进入习题阶段,必然会造成他们知识链条的断裂。那么教师在具体讲解就要把基础部分作为重点,将知识点尽可能地拆得碎一些在讲解例题时也要把步骤分得细一点,集中为他们补习关于三角形普遍性质的知识,帮助学生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牢牢记住,并能适时地选择一些诸如自行车横梁、摄影架之类的物体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2.2突出大单元教学理念
教学既要讲求细致入微,同样也要重视大开大合,带领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运用体系。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非常偏爱于以课时为单位进行精耕细作,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固然有好处,但如果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也很容易局限住“学困生”的知识和思维视野。所以,在巩固基础教学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补差”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引入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从更高层级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挖掘技能聯系,帮助学生认清不同知识点间互相体现、彼此融合的客观关系,从而让学生逐渐学会在解题时从多个角度入手处理题干信息。
例如在讲解关于方程方面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作为教学载体,逐步为学生拆解题目中所涉及的课时知识内容,并借助符合学生生活经历的场景来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干内容,在依次完成对题干子内容的讲解后再将题目串联起来进行统讲,实现对“学困生”知识短板的逐个击破。
2.3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搞好本职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该多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学生必要的照顾和体谅,尽量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成绩不理想或进步较慢的学生,注意对学生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的维护,适时的予以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在树立学生学习数学之信心的同时很好地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比如,教师可以在下课后迟一些离开教室,主动参加到学生们的课下讨论中,互相聊一聊最近几天的活动和心情,分享一下生活中的趣事、乐事,就共同喜欢或关心的明星、热点新闻交换一下看法,同时对学生们最近所取得的进步予以充分的肯定。
结束语
任何学生都应该享有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权利和机会,真正优质的教育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补差”的工作中,帮助“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并掌握符合自己实际条件的前进方向,引导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按照科学的步骤带领“学困生”按部就班地实现成绩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以此来诠释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韩敬业.素质教育视域下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提升策略[J].中国当代教育,2016.
[2]刘大志.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挽救方法[J].中小学教育,2019.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的理论抽象性和综合应用性都比较突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推导、思维感知和数形结合能力与素养,且知识内容相对丰富,知识点间的联系和作用形式也比较复杂、多样,整体上的确有着较高的学习难度。进入到高年级学段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各种先天智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出来,同时家庭教育、个人成长经历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开始得到体现,个体间的差异更加巨大。由此看来,要想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师除了保证好中等生的提高与学优生的巩固之外,还要对“学困生”的补齐工作下足功夫,通过正确的原因分析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实现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共同上升。
1.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1.1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所有课程的学习均要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地开展,学生必须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无论哪一个板块出现缺失,学生在这一科目的整体成绩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很多数学方面的“学困生”在低年级阶段就没有形成比较牢固的知识基础,没有很好地理解、吃透基本的数学概念和简单的运算方法,这就必然会让他们在进入高年级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题目时感到捉襟见肘,这样的话这些学生就会陷入“听不懂——没兴趣——更听不懂——更没兴趣”的恶性循环,最终成为“学困生”。
1.2关联性思维尚未成型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单向性的知识和技能教授,而高年级数学则更加注重对多单元、多模块知识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所以学生在高年级要想学好数学,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单项基础外,更要具备关联性的思维,以此作为适应高阶数学考查的必备条件。结合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在处理某一部分的题目时尚能得心应手,可一旦涉及到复合型题目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无法做到知识、技能间的融会贯通,导致自己的分数始终提不上去,也面临着成为“学困生”的危险。
1.3叛逆心理的间接影响
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摸到了青春期的“门槛”,很多人都表现出了对自我的极度推崇和对教师管理的严重抗拒,在对待学习时往往过于主观、武断、任性,习惯于由着自己的性子看待问题。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有些学生会由于数学教师管理比较严格而对教师个人抱有成见,从而在数学课上故意表现得散漫、敷衍,导致自己的成绩直线下滑。
2.补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具体策略
2.1注重分层式课堂教学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小学生所具有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因素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必然反应在学习成绩上。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摒弃对教学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统一性的过度追求,而应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条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案,格外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细致讲解和高频练习,进而帮助学生补齐基础短板,为后续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地基。
比如对于“三角形”这一部分的教学,不少“学困生”对于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如果在完成粗糙的串讲后就进入习题阶段,必然会造成他们知识链条的断裂。那么教师在具体讲解就要把基础部分作为重点,将知识点尽可能地拆得碎一些在讲解例题时也要把步骤分得细一点,集中为他们补习关于三角形普遍性质的知识,帮助学生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牢牢记住,并能适时地选择一些诸如自行车横梁、摄影架之类的物体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稳定性”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2.2突出大单元教学理念
教学既要讲求细致入微,同样也要重视大开大合,带领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运用体系。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师非常偏爱于以课时为单位进行精耕细作,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固然有好处,但如果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也很容易局限住“学困生”的知识和思维视野。所以,在巩固基础教学的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补差”的过程中也要适当引入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从更高层级带领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挖掘技能聯系,帮助学生认清不同知识点间互相体现、彼此融合的客观关系,从而让学生逐渐学会在解题时从多个角度入手处理题干信息。
例如在讲解关于方程方面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题作为教学载体,逐步为学生拆解题目中所涉及的课时知识内容,并借助符合学生生活经历的场景来作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题干内容,在依次完成对题干子内容的讲解后再将题目串联起来进行统讲,实现对“学困生”知识短板的逐个击破。
2.3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搞好本职的教学工作外,还应该多在日常交流中给予学生必要的照顾和体谅,尽量以温和的态度对待成绩不理想或进步较慢的学生,注意对学生人格尊严和自信心的维护,适时的予以必要的肯定和鼓励,在树立学生学习数学之信心的同时很好地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
比如,教师可以在下课后迟一些离开教室,主动参加到学生们的课下讨论中,互相聊一聊最近几天的活动和心情,分享一下生活中的趣事、乐事,就共同喜欢或关心的明星、热点新闻交换一下看法,同时对学生们最近所取得的进步予以充分的肯定。
结束语
任何学生都应该享有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权利和机会,真正优质的教育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小学数学教师要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补差”的工作中,帮助“学困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并掌握符合自己实际条件的前进方向,引导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按照科学的步骤带领“学困生”按部就班地实现成绩的提升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以此来诠释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韩敬业.素质教育视域下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提升策略[J].中国当代教育,2016.
[2]刘大志.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困生挽救方法[J].中小学教育,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