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困生问题是当前教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而如何帮助学困生实现有效转化就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点。一般而言,学困生的成因多种多样,相应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就需要能对学困生学困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其进行分类,而后再结合具体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教学,促进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本文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来几点教学调整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其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高的难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顺利的实现数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出现知识漏洞。又由于数学知识所具有的连贯性,学生在出现知识漏洞之后,又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进行,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学困现象出现。而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达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能密切关注学生出现知识漏洞的具体原因,并从实际情况的分析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相应的补齐策略。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学困生的具体成因进行解析分析,探究教师教学调整对学困生转化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借鉴启发。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多种多样,但从本质上而言,诱发学生学困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无法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又可以分为多个层面。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中主要的几个原因进行阐述。
(一)学习基础的薄弱
很多学生在前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并没有打下坚实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使得其在面对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时显得手足无措,导致学困现象发生。
(二)学习节奏的不适应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相较于前一学段,其更加紧凑化,学习任务也更加沉重,这使得一些学生感觉极度不适应,其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又由于其在课下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自学,其发展就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三)学习习惯较差
部分学生并没有一个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在课前并不会进行预习,这使得其在课上难以快速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学习笔记的缺乏也使得学生不能将重点知识记录下来,在学生遗忘了一些知识之后,其知识体系自然就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而课后复习的忽视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困现象发生。
(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
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仍将理论讲授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教学的过程只是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压制作用,教学的趣味性也较差。
(五)教师的教学不能合理的分层
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高度同一化,这使得部分学习发展较差的学生无法达成其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进而学生也不能主动的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学困。
二、教师教学调整对于学生转化的促进作用分析
教师是教学的践行者,其承担的作用仍是极为关键的。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而言,其普遍存在的問题是基础较差且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这两个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调整来得到解决。相应的,教师就需要能认识到教学调整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三、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调整教学架构,凸显学科趣味性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要能对自己的教学架构进行反思,分析激趣环节的凸显方法。在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会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其过于强调知识内容的教学,这使得教学导入的激趣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故为了实现教学的优化调整,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能将教学导入环节的构建重视起来。而为了凸显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入的方法来构建教学导入,着重凸显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成学困生的转化。
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三角函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入手,设计趣味化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际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的实际价值,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使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在其中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点明三角函数在这一问题解决上所具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为了达成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就需要能再针对三角函数的具体内涵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其内涵。
(二)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理论讲授法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并不符合当前新课标提倡的升本教学。而理论讲授法的大量应用也确实与学困生的出现呈正相关。相应的,为了达成教学优化的进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能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是借助有效提问的开展实现学生有效调动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构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进行“平面向量的概念”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能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尝试着达成对学生的引导。在其中,教师要能认识到学困生的发展限制,为学生设计一些以基础为主的问题,并鼓励学困生主动进行回答。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平面向量的定义和具体构成来设计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又比如,在进行“平面向量的运算”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让学困生进行计算回答,凸显其主体性。 (三)分层开展教学,重视发展阶段性
分层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学困生有效转化的重要原则。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其自身能力发展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自身也已经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若教师不能结合其学习现状调整教学内容的话,是无法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的。相应的,为了做出改变,实现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能调整教学的形式,从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分层,为学困生提供一些短期内可以达成的目标,帮助其体会成功感。当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有所好转之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就可以再适当的进行调整,提升教学要求。
例如,在进行“复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其内容来构建分层化教学设计。考虑到学困生的发展较差,教师在设计教学要求时就可以围绕着基础知识的掌握来构建教学要求,确保其可以较为容易的达成教师的教学要求。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复数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与复数简单几何运算的掌握来设计教学要求,激励学困生进行学习。当学困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再适当拔高要求,引领其进一步学习。这样一来,通过教学的分层化,教师就可以设计更加适合学困生学习的教學设置,推动学困生进行转化。
(四)活用教学工具,提升展示直观性
教学工具是教学开展教学所使用的教学工具,对教学工具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展示,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而为了达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的教学展示,使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达成相关内容的有效理解。微课则是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其多由简短的微视频构成,而利用微课,教师就可以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让其在课下使用微课进行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达成其知识欠缺的补充。
例如,在进行“基本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困生更好的理解立体几何内容,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其中,教师可以着重展现立体图形的内部结构和其特点,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由于很多学困生在初中的平面几何学习中也存在薄弱之处,相应的,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内容设置基础补偿微课,引导学困生使用这些微课充实自己的基础。
(五)重视习惯培养,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为了实现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的困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能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学困生一般都缺乏学习的毅力,凭借其自身的自觉性难以实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密切关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要求,重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成。
(六)构建帮扶小组,展现班集体关怀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教师自身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单凭教师的努力是难以推进学困生完全转化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成立一些帮扶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一些学困生基础的补全。这样一来,同学的帮助既可以实现班集体关怀的体现,也可以在其过程中实现帮扶小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的巩固。而为了保证学生的帮扶工作可以有效推进,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能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并能洞察学困生的反馈,及时的给予帮扶小组协助。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中的学困生数量来安排学生帮扶小组。一般而言,一个学生小组所帮扶的学困生数量最好为2-3个,而学生小组的成员也可以控制在二对一的比例上。这样一来,当教师可以构建有效的帮扶小组,学困生也就能感受到班集体对其的关爱,其学习积极性也就能得到调动。
(七)开展心理辅导,激发学生学习自信
学困生往往处于困境之中,这里的困境并不单单是指学习上的困境,也是心理上的困境。很多学困生在长期的失败之中已经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其认为自己学习较差的原因是出自于自己的智力因素上,也有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已经落下了太多的课程,及时现在开始努力也已经晚了,在这些不当心态的影响下,学困生自身并没有一个实现转化的推力,单凭教师施以拉力是不够的。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发挥学生自身的推力,教师就要能想办法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学生谈心和事迹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使学生可以产生学习的自信。
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贝多芬或者海伦凯勒的事迹来激励学困生,让学生明白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并不是多么大的困难,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将其克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跟学生探讨未来理想与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未来的憧憬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起自信心。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达成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能对班级的学困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对应的帮扶转化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能考虑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从其心理入手实施相对应的帮扶,提升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新霞.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的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4(08):67-68.
[2]江式慷.高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137-138.
[3]林肇雷.论中学数学教学之重难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122.
[4]初晓文.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途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60.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
高中数学是高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其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具有较高的难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顺利的实现数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出现知识漏洞。又由于数学知识所具有的连贯性,学生在出现知识漏洞之后,又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数学学习进行,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学生学困现象出现。而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达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能密切关注学生出现知识漏洞的具体原因,并从实际情况的分析入手进行研究分析,构建相应的补齐策略。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学困生的具体成因进行解析分析,探究教师教学调整对学困生转化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有所借鉴启发。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多种多样,但从本质上而言,诱发学生学困的直接原因就是学生无法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原因又可以分为多个层面。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的研究,对其中主要的几个原因进行阐述。
(一)学习基础的薄弱
很多学生在前一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并没有打下坚实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使得其在面对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时显得手足无措,导致学困现象发生。
(二)学习节奏的不适应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相较于前一学段,其更加紧凑化,学习任务也更加沉重,这使得一些学生感觉极度不适应,其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又由于其在课下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自学,其发展就受到了极大地影响。
(三)学习习惯较差
部分学生并没有一个较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其在课前并不会进行预习,这使得其在课上难以快速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学习笔记的缺乏也使得学生不能将重点知识记录下来,在学生遗忘了一些知识之后,其知识体系自然就出现了较大的问题。而课后复习的忽视也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困现象发生。
(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
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当同样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部分教师仍将理论讲授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教学的过程只是从教师到学生的知识单向传递,这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压制作用,教学的趣味性也较差。
(五)教师的教学不能合理的分层
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其所采取的教学策略高度同一化,这使得部分学习发展较差的学生无法达成其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进而学生也不能主动的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学困。
二、教师教学调整对于学生转化的促进作用分析
教师是教学的践行者,其承担的作用仍是极为关键的。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困生而言,其普遍存在的問题是基础较差且对学习不感兴趣,而这两个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调整来得到解决。相应的,教师就需要能认识到教学调整的必要性,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三、实现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调整教学架构,凸显学科趣味性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要能对自己的教学架构进行反思,分析激趣环节的凸显方法。在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会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其过于强调知识内容的教学,这使得教学导入的激趣作用无法得到发挥。故为了实现教学的优化调整,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能将教学导入环节的构建重视起来。而为了凸显数学学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采用生活化导入的方法来构建教学导入,着重凸显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达成学困生的转化。
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三角函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入手,设计趣味化的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际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三角函数的实际价值,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使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在其中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点明三角函数在这一问题解决上所具有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为了达成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就需要能再针对三角函数的具体内涵进行解释,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其内涵。
(二)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性
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相关研究已经证明,理论讲授法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弊端,并不符合当前新课标提倡的升本教学。而理论讲授法的大量应用也确实与学困生的出现呈正相关。相应的,为了达成教学优化的进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就需要能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问题导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是借助有效提问的开展实现学生有效调动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有效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构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进行“平面向量的概念”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需要能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尝试着达成对学生的引导。在其中,教师要能认识到学困生的发展限制,为学生设计一些以基础为主的问题,并鼓励学困生主动进行回答。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平面向量的定义和具体构成来设计问题,让学困生回答。又比如,在进行“平面向量的运算”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让学困生进行计算回答,凸显其主体性。 (三)分层开展教学,重视发展阶段性
分层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学困生有效转化的重要原则。对于数学学困生而言,其自身能力发展存在较大的问题,学生自身也已经无法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学习。若教师不能结合其学习现状调整教学内容的话,是无法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的。相应的,为了做出改变,实现学困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能调整教学的形式,从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进行合理的分层,为学困生提供一些短期内可以达成的目标,帮助其体会成功感。当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有所好转之后,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就可以再适当的进行调整,提升教学要求。
例如,在进行“复数”相关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其内容来构建分层化教学设计。考虑到学困生的发展较差,教师在设计教学要求时就可以围绕着基础知识的掌握来构建教学要求,确保其可以较为容易的达成教师的教学要求。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复数基本概念和公式的掌握与复数简单几何运算的掌握来设计教学要求,激励学困生进行学习。当学困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再适当拔高要求,引领其进一步学习。这样一来,通过教学的分层化,教师就可以设计更加适合学困生学习的教學设置,推动学困生进行转化。
(四)活用教学工具,提升展示直观性
教学工具是教学开展教学所使用的教学工具,对教学工具的有效应用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展示,这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而为了达成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有效的教学展示,使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达成相关内容的有效理解。微课则是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其多由简短的微视频构成,而利用微课,教师就可以对学困生进行帮扶,让其在课下使用微课进行一些数学知识的学习,达成其知识欠缺的补充。
例如,在进行“基本立体图形”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困生更好的理解立体几何内容,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在其中,教师可以着重展现立体图形的内部结构和其特点,帮助学生加以理解。由于很多学困生在初中的平面几何学习中也存在薄弱之处,相应的,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内容设置基础补偿微课,引导学困生使用这些微课充实自己的基础。
(五)重视习惯培养,形成良好学习习惯
能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故为了实现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帮助学困生摆脱学习的困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能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起来。但需要注意的是,学困生一般都缺乏学习的毅力,凭借其自身的自觉性难以实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密切关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要求,重点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成。
(六)构建帮扶小组,展现班集体关怀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教师自身的教学时间和精力有限,单凭教师的努力是难以推进学困生完全转化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作用,成立一些帮扶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负责一些学困生基础的补全。这样一来,同学的帮助既可以实现班集体关怀的体现,也可以在其过程中实现帮扶小组学生自身基础知识的巩固。而为了保证学生的帮扶工作可以有效推进,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能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并能洞察学困生的反馈,及时的给予帮扶小组协助。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班级中的学困生数量来安排学生帮扶小组。一般而言,一个学生小组所帮扶的学困生数量最好为2-3个,而学生小组的成员也可以控制在二对一的比例上。这样一来,当教师可以构建有效的帮扶小组,学困生也就能感受到班集体对其的关爱,其学习积极性也就能得到调动。
(七)开展心理辅导,激发学生学习自信
学困生往往处于困境之中,这里的困境并不单单是指学习上的困境,也是心理上的困境。很多学困生在长期的失败之中已经逐渐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其认为自己学习较差的原因是出自于自己的智力因素上,也有的学困生认为自己已经落下了太多的课程,及时现在开始努力也已经晚了,在这些不当心态的影响下,学困生自身并没有一个实现转化的推力,单凭教师施以拉力是不够的。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发挥学生自身的推力,教师就要能想办法开展心理辅导,通过学生谈心和事迹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使学生可以产生学习的自信。
例如,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贝多芬或者海伦凯勒的事迹来激励学困生,让学生明白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并不是多么大的困难,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将其克服。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跟学生探讨未来理想与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对未来的憧憬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起自信心。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达成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能对班级的学困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对应的帮扶转化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能考虑到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从其心理入手实施相对应的帮扶,提升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梁新霞.高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的调查研究[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5,4(08):67-68.
[2]江式慷.高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1):137-138.
[3]林肇雷.论中学数学教学之重难点——学困生的转化问题[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122.
[4]初晓文.高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途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