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在语文课中可通过“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渗透生命教育,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成长欲望。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实现平等、对话、交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快乐、体验生命的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合作;生命教育
我校是一所镇属普通初中,学生就近入学,生源素质不高,优秀生不优,特长生不特。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计划、学习不专心、课前不预习、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学习兴趣才是第一推动力,个别老师为了追求分数,大搞题海战术,提早进入应试模式,每天布置了大量作业,结果导致大量孩子厌学。目前,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困绕学校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应怎样对待“学困生”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学率而存在,更应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品格,让他们感受生命快乐,体验生命成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不但让他们获取知识,更让他们全面发展,获得成功的喜悦。
生源差是我校初中教师的心病,但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面向全體,发展潜能,在语文课上推行“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模式,渗透生命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从优秀榜样身上获得前行的动力,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坚定未来的人生方向。然而很多学困生学习不好,他们往往不是智力不行,而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积极探索,按照初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师傅结对,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激发兴趣,提升能力,体验成功快乐,享受成功喜悦。
自从开展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模式以来,学生上课积极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然而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下面我以《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浅谈在语文课上如何通过“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生命教育:
一、精彩对抗 共同进步
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学困生正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为此,我们可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开展“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在竞争中进步,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第三课时上,小组间展开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为中心的对抗赛。包括: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班分成八个小组进行对抗赛,两组针对问题任意发问,对方同学回答不上的,由本组同学回答。答不上为输,答方转为问方。为此,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共同进步。
二、分层教学 发挥潜能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一定存在着上、中、下三个层次。为确保下层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防止假讨论现象产生,在参与课堂讨论时,我更要关注下层,督促他们基础知识过关。课堂上,我给下层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第二课时,一些简单题目: “手”“笔”“走”等的字词解释,“以中有足乐者”等句子的翻译,我都分层次鼓励学生回答。我将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奖励:同样一个字词的解释,如上层学生回答有1分,中层学生回答有2分,下层学生回答有3分,多鼓励中下层学生回答。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为,好胜,不服输,每个小组都想赢,为了多得分,学对中的师傅都积极去教徒弟,徒弟也非常主动去问,生生互动,效果良好。当学困生回答时,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我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我也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认为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的进化上,人有两类需要,教育就是要根据这需要来进行,使个人在适应社会环境需要的前提下,获得充分发展。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充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实行了“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发挥其潜能。上层生通过“教”提高了能力,巩固了知识,中层生和下层生在受助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享受成功喜悦,课堂因学生的讨论、发言、质疑、问难而变得更精彩。
三、有效奖惩 荣辱与共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学困生学习不好,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内在动机不足。学习动机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并形成奖惩制度。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激励每位同学都以积极的热情全心投入学习,让小组成员紧密连在一起,荣辱与共,做最好的自己。
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听课效率低的同学,由于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获得分配任务后,他们都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如课文中的字词过关、诗词背诵,平时有些同学都不是很在乎的,但自从实行了小组学习以来,组长都非常主动去督促其他同学去学习,下层的同学为了不成为小组负担也会主动去背、去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有效的奖惩,学生荣辱与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路途的曲折,我们依然坚定地走在探索生命教育的路上。“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每一个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本,致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效初显。
【关键词】学困生;合作;生命教育
我校是一所镇属普通初中,学生就近入学,生源素质不高,优秀生不优,特长生不特。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无计划、学习不专心、课前不预习、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学习兴趣才是第一推动力,个别老师为了追求分数,大搞题海战术,提早进入应试模式,每天布置了大量作业,结果导致大量孩子厌学。目前,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已成为困绕学校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那应怎样对待“学困生”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学率而存在,更应该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品格,让他们感受生命快乐,体验生命成功。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发展,不但让他们获取知识,更让他们全面发展,获得成功的喜悦。
生源差是我校初中教师的心病,但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面向全體,发展潜能,在语文课上推行“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模式,渗透生命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从优秀榜样身上获得前行的动力,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而坚定未来的人生方向。然而很多学困生学习不好,他们往往不是智力不行,而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积极探索,按照初中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模式。课堂上,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师傅结对,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激发兴趣,提升能力,体验成功快乐,享受成功喜悦。
自从开展学对 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模式以来,学生上课积极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然而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下面我以《送东阳马生序》一课,浅谈在语文课上如何通过“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开展生命教育:
一、精彩对抗 共同进步
交往需要满足论者认为,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都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影响别人的力量)等需要。学困生正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认可、接纳,也不能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以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为此,我们可通过创设良好的条件满足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有可能帮助他们取只得学业成功。开展“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在竞争中进步,共享成功的快乐。
在第三课时上,小组间展开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为中心的对抗赛。包括:1.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2.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3.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4.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5.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班分成八个小组进行对抗赛,两组针对问题任意发问,对方同学回答不上的,由本组同学回答。答不上为输,答方转为问方。为此,同学们都非常积极,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活”起来,共同进步。
二、分层教学 发挥潜能
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上一定存在着上、中、下三个层次。为确保下层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防止假讨论现象产生,在参与课堂讨论时,我更要关注下层,督促他们基础知识过关。课堂上,我给下层生更多的学习、答题、汇报、展示的机会。第二课时,一些简单题目: “手”“笔”“走”等的字词解释,“以中有足乐者”等句子的翻译,我都分层次鼓励学生回答。我将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奖励:同样一个字词的解释,如上层学生回答有1分,中层学生回答有2分,下层学生回答有3分,多鼓励中下层学生回答。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为,好胜,不服输,每个小组都想赢,为了多得分,学对中的师傅都积极去教徒弟,徒弟也非常主动去问,生生互动,效果良好。当学困生回答时,对他们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我都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即使答错了,我也肯定他们的精神,一点一点的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勇于参加到小组的学习和探讨中来。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论认为生命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的进化上,人有两类需要,教育就是要根据这需要来进行,使个人在适应社会环境需要的前提下,获得充分发展。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充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实行了“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发挥其潜能。上层生通过“教”提高了能力,巩固了知识,中层生和下层生在受助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享受成功喜悦,课堂因学生的讨论、发言、质疑、问难而变得更精彩。
三、有效奖惩 荣辱与共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学困生学习不好,很大原因在于他们内在动机不足。学习动机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并形成奖惩制度。它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这样把做得好与得到奖励联系起来,激励每位同学都以积极的热情全心投入学习,让小组成员紧密连在一起,荣辱与共,做最好的自己。
一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听课效率低的同学,由于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获得分配任务后,他们都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如课文中的字词过关、诗词背诵,平时有些同学都不是很在乎的,但自从实行了小组学习以来,组长都非常主动去督促其他同学去学习,下层的同学为了不成为小组负担也会主动去背、去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有效的奖惩,学生荣辱与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由原来的被动听讲变成了主动学习者、参与者,从而有了“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向有序的方向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路途的曲折,我们依然坚定地走在探索生命教育的路上。“学对 小组”合作学习,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每一个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的终身幸福为本,致力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学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成效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