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的三种困境与教学对策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教二十年,对作文教学从大学毕业时的一头雾水到现在的略知一二,实在感慨良多,总的感觉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正如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认识、了解了这个过程,也就大体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教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科学合理,学生学起来才真正轻松愉快,不断进步。拿高中记叙文写作来说,笔者的体会是它有三重境界,教师要分得清学生的水平处于哪一层境界,才可能教出成效,教出成绩,教出让人自豪的弟子。下面以高一月考记叙文《守望》为例,试论记叙文写作的几种境界与教学对策,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简单叙事,扣题不紧
  就难易程度而言,“守望”是一个不太容易写成记叙文的作文题,它既不指向一个具体的事物、事情,也不指向一个具体的情境,而是指向一种状态,且这种状态不一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而可能是持续很长的时间。正因为此,对于刚进高中的高一新生,第一次月考拿到这个题目,估计好多人一见题目就傻眼了,不知从何处下手,因此,最普遍的写法就是延续小学、初中时写作的传统写法一一简单叙事,即讲一件事,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从头写到尾,有的学生开头第一段还知道要“破题”一一把“守望”两个字放入其中,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讲一个与“守望”毫无关联的故事,有的学生到最后还知道再牵强地提一提“守望”二字,有的则完全忘记了或是无法再在结尾段体现“守望”。这样的作文写到最后,已不能用“守望”作标题,而应该是“一件……事”,这就明显偏题,最终只能得低分。如下文:
  例文1:守望
  当年少无知的我劈风斩浪,奋勇向前时,在我们身后始终存在着一个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守望者,他们沉稳地用他们深邃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前方的地平线。
  金风送爽,黄叶飘飞,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站在高中校园的大门前,我静静地目送开车渐远的父亲,用心凝望着,正如他望着我一般。
  父亲的望,坚定而充满力量,这一望,他已望了十六年岁月,他的望带给了我温暖与鼓励。
  思绪飘回初中,我永远也不会忘却那一段日子。开学第一节体育课,面对同学们打篮球飞跃的身姿,我竞有了从未有过的自卑,而这种感觉日益加深了。
  在一个周五放学时,我一个人围着篮球场走了一遍又一遍,望着其他同学矫健的身姿,稳健的步伐,伸展的双臂,我看着,几乎是望眼欲穿。在不远的树荫下,父亲静静地站着,似乎看出了什么。
  在回家的路上,父亲开车转入一个巷子的店门前停下,买了一个篮球送给我,我一时紧张却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自卑,我倔强地把球扔在一边。父亲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
  几周过去了,又是一个周末,我再次走到篮球场,却惊住了,我望见了父亲。他托着篮球,迈着不成熟的步子,弯着那充满岁月的腰骨完成了一次上篮。我望着他一次次掉了球却又一次次拾起,这打动了我。
  要知道,父亲这几年一直身体欠佳,本身不到120斤的体重如何经得起剧烈运动!我的眼眶微湿了。
  又一次掉球,球滚到我脚边,我弯腰将其捡起,勇敢地迈出步伐,父亲微笑了,他吃力地坐在一边,再一次地,望,望着我,守着我,在夕阳的余晖中,只洒下两个人的身影。
  思绪又回到眼前,我远远望去车边反光镜中映出父亲一半的面颊,自信却已略显苍老。
  我转身走进校园,坚定地。我知道,在反光镜中父亲的双眼同时也在守望着我,守望着我直到永远。
  只会简单叙事的学生往往是审题能力需加强的学生,他们不知道像“守望”这样的作文题,叙事只是手段,目的是写“守望”二字,所以简单叙事法是不适合的。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告诉他们高中记叙文写作与初中、小学记叙文写作的不同要求,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守望”这样的作文题很难用简单叙事的方法来说清楚。这样的学生还有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会用“速写”式的方法迅速记叙和描述一件事,即不能三言两语勾勒或在三行五行文字内完成一件事的叙述,达到点题目的。所以训练这类学生写作记叙文,不要急着让他们成篇写作,可以让他们先学着在一百至一百五十个字,或是在更少字数范围内写完整一件事,这项基本功练好了,加上“审题训练”,他们才可能真正进步。
  二、图解题目,画面拼凑
  懂得图解作文题的学生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在审题上比只会简单叙事的学生强,他们知道叙事是为表达“守望”这个主题服务的,如果只是流水账式地叙述一件事很难达到这个目的。但如何达到,由于以前缺少训练,他们不太懂得怎么下手,所以月考时不少人采取的办法就是“故事拼凑法”或者叫“画面组接法”,即不管几个故事或几个画面之间有无内在联系,生拼硬凑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每一段都是用“守望是……”或者“小时候……”、“上学后……”、“长大后……”类似的句子来开头,图解作文题。如下文:
  例文2: 守望
  随着老爸的脚那么一踩,汽车载着我再次飞驰而去。回首望去,那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成为一个点消失在公路的尽头,但我仍看见了您——在守望。
  小时候,守望的距离那么短,仅是一伸手就能触到的地方。
  我在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嘴里含着手指咿咿呀呀地叫着,您就在我身后一臂的地方,我从不怕摔倒,您不会让我受伤的。
  我也在平畴之上跑着,奔向我心中的天使——卖小糖人的阿姨那里,您就在我身后一臂的地方,做好了随时伸手的准备。
  我还在坚硬的水泥板上跳着,但当我失去平衡快倒下时,您的手没扶向我的咯吱窝,却咯咯地笑。我重重摔下时,看见您在我身后一臂的地方叹息着:“不摔一下怎能学会走路。”在我嚎啕大哭的时候,您看见了我的成长了吧。
  上学后,守望的路上有点拥挤。当动听的旋律响起,我随着放学的“大流”涌出了狭小的校门。校门外的大人们满是期待的目光,我穿梭在人流中寻找守望的您。您总是不站在同一位置,所以我们常常错过,有时甚至校门外寥无几人,我们才得以“相认”。但多数时候,都是我找到了您。那时,您总是守望着很远很远的地方却没发现我就在您的脚下。我轻轻哈一口气再揉揉你的腰,然后自己哈哈地肆意大笑,您才会后知后觉发现我,皱纹把您的双眼挤成缝,您咧开嘴笑了。   长大后,守望的你换了守望的地方。无须每天护送我上学放学的您又回乡村去仰望天空,过着挥蒲扇的生活了。如今爸妈带着我回去看您也渐渐变成了只是放下给您买的食品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不知何时消弭于喧闹的空气之中了,但您似乎依然如故。每当我们即将离去,您总迈着蹒跚的步伐,默默走在后头,在我们绝尘而去的刹那,您原来不停摩擦着围裙的手伸出半空,挥一挥手,您在守望。
  车已开出很远,但您的面容仿佛再次清晰起来。和多数老人一样,您一生都在守望儿女子孙能健康成长,却忘记了自己。
  奶奶,我看见了,您在守望。
  教师如果看到这一类作文,首先要充分肯定这些学生思维的大方向是对的,这是摆脱简单叙事、摆脱幼稚记叙法的第一步,这样的作文没有明显逻辑错误或语病的话,一般可拿到50分左右(以70分为满分)。但同时要给学生指出,他们的写作忽视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满足于此,一般不可能得高分,甚至有被故意判低的危险。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深入分析作文题的内涵,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用适当的叙事来诠释这些内涵,那么所述的这些事之间就是有机联系的。以“守望”为例,这个题目既包括了“守”,又包括了“望”,“守”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一种状态的叙述,“望”实对将来的一种状态的叙述,无论是“守”还是“望”,核心是另一个字“爱”,如果教师能把作文题目给学生解析到这个程度,绝大多数学生是知道如何去分段叙事的,知道如何去选择事例。
  三、暗线行文,功力欠佳
  高中生记叙文写作的第三个境界是知道写作时明线是在叙事,暗线是表达主题,懂得这一点的学生知道有选择地叙事,有选择地写景,有选择地抒情,即作文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了表达主题,不能旁枝逸出。如“守望”这个作文题,明里是要写与“守望”这两个字相关的事(不时地“点题”),暗里则要表现“守望”体现出的厚重的爱(表现“题中之义”)。所以写几件事也好,写一件也行(更难),重要的是如何把主题表达出来。此次月考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是通过叙述一件事来完成写作的,不过他们没有简单叙事,而是明暗交替,穿插行文,缺点是由于尚欠火候,叙事、写景、抒情有“点题”稍慢、铺陈略多的毛病,这其实是功力不够的表现。如下文:
  例文3:守望
  每年春节去乡下外婆家过年,我总能看见她,每家每户都忙着备年货时,只有她搬把小竹凳坐在门口,不时地望望对面的拱桥,似是期待着什么。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了外公这奶奶在做什么。外公拉着我的手退到一旁,轻声在我耳边说:“不要去跟她搭话,她有神经病。”我听闻后望向她,她依旧在望着桥头,神色焦急。外公又说,她在盼她的儿子,二十几年前她与儿子大吵了一架,儿子离家出走,再没回来。她总觉得儿子会回来,便每年过年都望着桥头,守着老屋不肯搬家,生怕儿子回来找不到家。
  那年大年三十,按照习俗大人们都去祭神了,我独自行走在乡间小道上,百无聊赖。忽然我又瞧见她搬了把竹凳焦急地望向桥头。我抬脚信步向她走去,尽管心里仍有些顾虑。我轻声问候了句“奶奶过年好”,她却将手指放在嘴唇上示意我别出声,她又转身进屋搬了把扶手椅出来,让我坐。她自己又开始了观望。
  过了许久,她张口问我叫什么名字,是哪家的孩子,我一一告诉了她。她轻轻叹了口气,感叹道:“孩子在身边真好。”我联想到她的故事,心中油然而升一阵凉意。
  我对她说外面冷,咱们进屋吧。她朝我摆摆手,眼睛仍然盯着桥头。她缓缓地说道:“儿子要回来了,我得接他。我对他说过要留这房子给他娶媳妇的,他也说过要在家里结婚生娃的,他说要给我抱好多好多孙子。所以啊,我每天打扫这房子,守着这房子,可是他怎么就还不回来呢。”说完又起身朝桥头望了望。
  我在想象,想象她二十年如一日地坐在门口焦急等待的情景。她一直守望着,她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她相信儿子会回来。我多想劝她放弃这想法重新好好生活,可我开不了口。一张嘴,却反是一句让我自己惊讶的话:“他会回来的。”她听后一阵惊诧,眼眶里噙满了泪水,说了声谢谢。
  有时,我觉得她没疯,她只是比常人更执著。她始终守望着儿子并几十年如一日。在一般人看来,一件许久完成不了的事情若仍旧坚持着叫神经。但她至少敢于守住自己的一方土地继续向桥头望,尽管希望渺茫。较那些轻易放弃目标的人而言,她才是强者。守望是一种品格,坚持守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守住自己所拥有的,并望向更远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守望守望,守住并望向前方。正如周国平所言:“生命需要守望者……尽管他们的身影总是寂寥的。”
  这一类学生是有着较强的文题把握与文字表达能力的,他们缺乏的只是经验和相关训练,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训练让他们知道与表现主题无关的事情决不去叙述,不能啰啰嗦嗦,与表现主题无关的景物不去多写,哪怕景物再美、描述的水平再高也不行。抒情、议论时同样如此。
  高中记叙文很多时候可以叫做记叙性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的“神”即作文题中所隐含的主题,无论处于哪个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都得让他们知道这一点,在这个大前提下思考记叙文写作如何进步,如何从一个境界提升到另一个境界,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00)
其他文献
新课改试卷增加了选做题,这不论在体裁方面,还是赋分比重上都加大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比重。而选考题中小说阅读的景物描写,自高考试题考查小说以来,就备受命题者的青睐,然而这也是学生阅读解答的难点。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这就是所说的“一景三考”。“三考”中景物描写技巧同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技巧一样,但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特点
期刊
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人生的思考、心灵的诉说、情感的流淌、思想的坦陈。当前写作教学中最普遍的两种情形是:教师觉得无力真正介入学生的写作,听之任之;教师仅限于写作技巧的程式化指导,而忽略了情感思想的引领。在笔者看来,写作教学主要不在于空洞的说教,而在于找到合适的载体唤醒学生内在的写作意识,即激发学生用笔表达的热情,让写作成为一种感情的寄托,成为一种日常生活的需要。  然而,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环境中,学生被
期刊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体验特定时代背景下封建礼教对人民的荼毒,单纯依靠教师的讲授是无济于事的。笔者认真研读了李镇西老师讲授《祝福》的课堂实录,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远远大过教师的分析和所谓的旁征博引。毕竟,学生的感悟都是自己得到的,而教师的讲授无论有多么博大精深,也都似乎是行为艺术,因此,与其教师自己在那里独舞,不如让学生进行自主研讨,寻找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
期刊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人教版)虽几经编删,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总是赫然其列。历来为人称道的或许是清幽静谧的荷塘,或许是超然尘外的月色,或许是那一抹至今挥之不去的荷香。有人津津乐道于它的“圆”型结构,有人赞叹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有人沉醉于一场精神的洗礼。但在笔者看来,流畅自如的记叙描写之中,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掩映之下,文章波澜横生,跌宕有致,这得益于作者匠心独运、苦心经营的两处“忽然”。
期刊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此模式以“活动单”为学生的学习载体,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的学习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课堂反馈与评价”为保障,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会与会学、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理念。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陈情表》为例,探讨这种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
期刊
不管是平时教学中批阅学生作文还是参加高考作文的阅卷工作,总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学生积累的素材太少了,思维太僵滞了,说理文的论据几乎千篇一律。苏轼、李白、杜甫、庄子、霍金、史铁生、居里夫人,鲜有与众不同的;偶然有篇叙事文,情节也幼稚老套,像2004年“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的高考作文,写父亲或母亲出车祸或病故的竟不在少数。  造成这种局面,固然与学生封闭的学习环境有关,也与高考指挥棒的导向有关,更与
期刊
那天早晨,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面对那一双双充满稚气与求知的眼睛,生怕出一丁点的错误,所以每节课都准备得相当“充分”,每节课都成了展现自我的舞台。然而,时隔不久,似乎有些不对,课堂成了我一个人的舞台,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甚至昏昏欲睡,我的“独角戏”从此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观众了,先前那自以为是建立起来的自信与执着不幸全被这冰冷的课堂气氛击得粉碎。  学习可以提高素
期刊
在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题对师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基本阅读水平不高,审不准题,打不中靶;二是对相当一部分阅读水平尚可的学生而言,容易产生“多元解读”与“唯一答案”之间的矛盾。给两个关键词加上引号,原因在于高考试卷上的多元解读确有多元,但也多不到哪里去,而唯一答案其实也不是真的唯一。但事实上的确存在类似的这种矛盾关系,因此姑且借这两个词描述之。当学生坐在考场面对试卷时,唯一
期刊
新课程改革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纷纷倡导和实践“将课堂还给学生”,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导,学生讲”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备课前下足了功夫,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做法值得肯定,但不得不正视的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回答缺乏应对技巧,出现点评不到位甚至错误点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期待开放、有序,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如何才能把阅读教学在开放、有序中讲活,既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给予学生丰硕的收获,需要语文教师从阅读教学的原点出发,激活学生的生命体验,让学生真正产生共鸣,从而汲取情趣与理趣。  长久以来,阅读教学流于阅读的技术层面,给学生灌输一些概念、术语、策略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