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03-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我们试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从课堂到课外,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这也许就是一个教育行者的愿景。
一、社会责任感培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让我们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成才,先成人”,这充分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体现不仅仅是品德的高尚,作为中学生,更应该有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培养什么人,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从广义上讲是指个人或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的责任。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社会有所奉献的意识。
当代青少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代新生力量,他们能否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成为我们所期盼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诸多因素致使他们怕吃苦,意志薄弱,怯于竞争,依赖性强,尤其是缺乏责任心,社会意识薄弱。比这些更可怕的是未成年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从2008年到2010年,14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81.6%,出现了“危险的14岁”问题,这些孩子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逐步确立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好学上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同时分辨是非的能力弱,自制力差,既可以接受好的思想,也容易被不好的思想所污染。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针对现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结合我们历史学科的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能够对当代中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这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于历史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1.课堂教学中目标引领。立足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以社会责任感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精研考纲,必须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教材相应考点,深入挖掘该节课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知识点,在讲解知识点时用专业性的术语引导学生以社会责任感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立德树人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素材太多,从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悠久文明到近代爱國的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所付出的艰辛历程,到新中国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等等,中外历史上下五千年,作为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适时、恰当的加以运用渗透,这是教育的好素材,是培育的好时机,这是中学各学科中唯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所在。
2.实践养成的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式的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在实践中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社会实践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行转化势在必行。作为历史老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为他们今后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情感基础。
(1)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我骄傲我是淮安人”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更好挖掘利用淮安本土资源,我们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点,先后编撰了两本以淮安历史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淮安古城,源远流长,从韩信到枚皋,从吴承恩到周恩来,从梁红玉到关天培,从文人到志士,这一代代为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使我们对淮安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资源。
(2)学习践行恩来精神。以创建周恩来班为契机,在学习恩来精神,践行恩来嘱托的活动中,先后举行三次学习恩来精神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们瞻仰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幼时读书处,通过对伟人周恩来一生的了解,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学习伟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伟人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学习伟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学习伟人团结同志,广交朋友的精神,学习伟人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的精神,学习伟人甘当公仆,勇于创新的精神。
(3)尊老爱幼从我做起。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淮安市老年养护中心参加义务劳动,到老年餐厅打扫卫生,和孤寡老人、五保户交流结对,让学生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接触,增强孩子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还积极联系淮阴师范学院后勤部门,给孩子提供勤工俭学、体验生活的机会,班级同学曾多次到淮师餐厅和后勤服务,这种实践活动,能让孩子们走出书本,真正的体验生活,能将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于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责任观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感悟
1.成就学生发展教师。通过连续三年的跟踪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跟之前学生相比,我们发现学生有了更明显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并自觉地督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立人先立己,为人师表,品尚行范,作为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教学的认真负责是一种责任,同时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爱国、奉献、工作等众多方面都必须是学生的楷模。
2.立德树人永不停息。如何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日常教学中一以贯之这样一个理念,从而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这应该成为历史教育者的永恒追求。我们的历史课教学必须思考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这个课魂要贯穿始终。育人新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同时把学生评价方面做好做足,那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会更加的有感染力,从而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S].北京:2017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我们试图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独特的育人功能,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进行实践研究,从课堂到课外,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这也许就是一个教育行者的愿景。
一、社会责任感培育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让我们的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成才,先成人”,这充分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体现不仅仅是品德的高尚,作为中学生,更应该有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培养什么人,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应该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从广义上讲是指个人或组织对自己、他人、家庭及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从狭义上说,是指个人或组织对社会的责任。责任感也称责任心,是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义务的一种复杂情感的体验。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社会有所奉献的意识。
当代青少年是新世纪的第一代新生力量,他们能否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成为我们所期盼的角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诸多因素致使他们怕吃苦,意志薄弱,怯于竞争,依赖性强,尤其是缺乏责任心,社会意识薄弱。比这些更可怕的是未成年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从2008年到2010年,14至16岁初次实施犯罪行为的占81.6%,出现了“危险的14岁”问题,这些孩子正处于长身体、求知识,逐步确立世界观的关键阶段,他们思想活跃,好学上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同时分辨是非的能力弱,自制力差,既可以接受好的思想,也容易被不好的思想所污染。所以在中学阶段进行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针对现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结合我们历史学科的优势,我们希望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教学,能够对当代中学生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这是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于历史学科教学之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路径选择
1.课堂教学中目标引领。立足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以社会责任感为课堂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精研考纲,必须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感”的具体内涵,同时结合教材相应考点,深入挖掘该节课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知识点,在讲解知识点时用专业性的术语引导学生以社会责任感的眼光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立德树人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素材太多,从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悠久文明到近代爱國的仁人志士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所付出的艰辛历程,到新中国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等等,中外历史上下五千年,作为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适时、恰当的加以运用渗透,这是教育的好素材,是培育的好时机,这是中学各学科中唯有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育人功能所在。
2.实践养成的学习体验。研究性学习式的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既能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又能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愿意在实践中为社会、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社会实践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实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知行转化势在必行。作为历史老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学生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深化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为他们今后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情感基础。
(1)乡土资源的挖掘利用。积极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我骄傲我是淮安人”系列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更好挖掘利用淮安本土资源,我们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切入点,先后编撰了两本以淮安历史名人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淮安古城,源远流长,从韩信到枚皋,从吴承恩到周恩来,从梁红玉到关天培,从文人到志士,这一代代为人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精神,使我们对淮安中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资源。
(2)学习践行恩来精神。以创建周恩来班为契机,在学习恩来精神,践行恩来嘱托的活动中,先后举行三次学习恩来精神的主题活动,带领学生们瞻仰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和周恩来幼时读书处,通过对伟人周恩来一生的了解,对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学习伟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学习伟人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无私无我的奉献精神,学习伟人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精神,学习伟人团结同志,广交朋友的精神,学习伟人积极进取,刻苦好学的精神,学习伟人甘当公仆,勇于创新的精神。
(3)尊老爱幼从我做起。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淮安市老年养护中心参加义务劳动,到老年餐厅打扫卫生,和孤寡老人、五保户交流结对,让学生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接触,增强孩子们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还积极联系淮阴师范学院后勤部门,给孩子提供勤工俭学、体验生活的机会,班级同学曾多次到淮师餐厅和后勤服务,这种实践活动,能让孩子们走出书本,真正的体验生活,能将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于孩子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责任观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实践感悟
1.成就学生发展教师。通过连续三年的跟踪学习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跟之前学生相比,我们发现学生有了更明显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并自觉地督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立人先立己,为人师表,品尚行范,作为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教学的认真负责是一种责任,同时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爱国、奉献、工作等众多方面都必须是学生的楷模。
2.立德树人永不停息。如何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日常教学中一以贯之这样一个理念,从而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这应该成为历史教育者的永恒追求。我们的历史课教学必须思考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这个课魂要贯穿始终。育人新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教学理念,同时把学生评价方面做好做足,那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呈现会更加的有感染力,从而实现我们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S].北京:2017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