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政治课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如何开展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我们必须探讨的重要话题。当前,政治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中阶段的政治教育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政治知识及哲学思想,是对学生们一生都很受用的。因此,政治教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下面笔者就政治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政治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具有较强的时事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提高自身能力。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借助于教学媒体及工具进行教学的技能,加强计算机与网络的学习,力求做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信息和资料,为做好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2.课堂教学的问题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并能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从现象本身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教学形象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之中,才会生动。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创设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勇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激起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力求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共同完成,同时保持一定的趣味性、直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密切相联,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事例进行论证,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课堂上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把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结合实际,加强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有益于培养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运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3.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教师应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要导得巧。有些老师上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存在设计问题提问时学生无人能答这个原因。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攫住同学们的思路,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有一些教师上课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设计的问题偏深,令效果大打折扣,令课堂气氛凝滞。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办法还是有的。首先,备课时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水平,尽量设计一些与学生水平相应的问题来提问,太浅了不能引起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效果不大;太深奥学生不能回答,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的连贯顺利进行。其次,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又必须掌握的问题可以给学生铺台阶。具体做法是:先提问一些浅的问题,再提问较深的问题,一步一步朝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导下去,最后学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那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了。
2.辅助教学的材料要多、典型、鲜活。大家知道,很多政治老师教学的套路都相差不大,在课堂上能不能吸引学生,生动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举例的材料丰不丰富,鲜活、典型与否。有些教师上课时懒得找材料,讲来讲去都是课本上的几个材料,这是政治教学的大忌。除少数典型的材料需要紧紧抓住不放以外,还应到杂志、报纸、其他课外书中寻找丰富而鲜活的材料以分析说明课本上的观点。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总之,政治教学,特别是高中政治教学,由于现实状况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政治老师坚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创新,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行、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政治课程不同于其他的科目,具有较强的时事性,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提高自身能力。教师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借助于教学媒体及工具进行教学的技能,加强计算机与网络的学习,力求做到利用多媒体技术收集信息和资料,为做好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2.课堂教学的问题要与热点问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带领学生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事件,并能够运用所学政治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现象和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从现象本身抓住问题的本质,这样,我们的教学形象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传授之中,才会生动。
3.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创设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勇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激起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力求为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共同完成,同时保持一定的趣味性、直观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密切相联,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事例进行论证,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政治课教学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说教者”的形象和“灌输者”的地位,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课堂上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促进者,把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结合实际,加强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学会适时地变换练习方式,能让学生感到用这样的方式学习不累,学习不烦。当我们看到学生作业的优点时,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这样会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有益于培养学生素质,特别是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运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3.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教师应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以情启思,明理践行。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学要导得巧。有些老师上课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能存在设计问题提问时学生无人能答这个原因。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提问,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攫住同学们的思路,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有一些教师上课时往往忽视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设计的问题偏深,令效果大打折扣,令课堂气氛凝滞。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办法还是有的。首先,备课时设计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水平,尽量设计一些与学生水平相应的问题来提问,太浅了不能引起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效果不大;太深奥学生不能回答,就会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的连贯顺利进行。其次,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又必须掌握的问题可以给学生铺台阶。具体做法是:先提问一些浅的问题,再提问较深的问题,一步一步朝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导下去,最后学生就顺理成章地掌握了那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了。
2.辅助教学的材料要多、典型、鲜活。大家知道,很多政治老师教学的套路都相差不大,在课堂上能不能吸引学生,生动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举例的材料丰不丰富,鲜活、典型与否。有些教师上课时懒得找材料,讲来讲去都是课本上的几个材料,这是政治教学的大忌。除少数典型的材料需要紧紧抓住不放以外,还应到杂志、报纸、其他课外书中寻找丰富而鲜活的材料以分析说明课本上的观点。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老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总之,政治教学,特别是高中政治教学,由于现实状况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是暂时的。只要政治老师坚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创新,探索出有生命力的教学方法,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品行、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