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高考制度改革,“3+X”方案的实施,对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既给我们生物教师带来了机遇,顺应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潮流,也带来了挑战。如果我们的教学能跟新的高考要求相适应,我们就能抓住机遇,稳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下面就适应“3+X”高考生物复习谈谈我们的实践与认识,跟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深钻教学大纲,领会《考试说明》精髓
“3+X”的高考命题,依然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涵义是:反对对大纲知识的死记硬背,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它意味着试题要适当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以及创设一些新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三省试卷中由学生设计血液凝固实验步骤。鉴于此,我们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首先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元知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其次,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优化课堂结构。第三,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第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及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重视“双基”复习,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理科综合考试是以理解、掌握运用中学有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为考查重点,即使跨学科综合题也是在一定情境中以学科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能力是学科能力的升华。因此,复习必须回到课本,让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将学科知识点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而网络中的知识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组建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知识,并有助于我们形成单科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复习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安排相应的训练和测试,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高考的命题立意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今后试题必然更加灵活,提问的角度更为新颖,死记硬背陈旧不堪的知识,必然被淘汰。这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有针对性地精心选编习题提供给学生训练,从而达到复习的有效性。
同时在选编习题时要有时效性,最能反映与高考相近信息题,要充分吸收各地最新信息,又要做到不盲目崇外,坚持自己集中命题,每一题要有启发性、典型性,是学生易错的,涉及自然科学最新成就、成果的。突出分析说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及题境。
四、发挥集体协作精神,集中备课,集中阅卷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集体备课,采众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以达到本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集中阅卷并抽样分析试卷便于比较各教师所教学生情况,经过针对性分析教师即时采取措施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出学生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在复习时有较大的提高。
五、加强学科联系,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3+X综合”考试模式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跨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复习时,首先要重视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只有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归纳出相关知识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交叉和综合。其次是在对相关学科知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立足本学科,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析,精心选编一些综合性强的习题让学生训练,使学科之间的知识整体化。由于综合考试中的综合题是以学科内知识的有机揉和为主,学科间知识的有机揉合为辅。
六、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
综合题大多以生产、生活、环保、能源、科技、社会等现实问题立意命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到社会中去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因此,平时的教学我们必须注意运用科学的视角,审视自然现象与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理、化、生,广泛应用有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联的最新科学进展和科技成果。教师应在课堂中增强理、化、生综合学科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去分析一些实际问题。生物复习的课堂教学应有开放性,教师可将最新科技知识,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之中,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杂交、组织培养人类干细胞利用,人类基因组技术计划,环境污染及环保生物多样性等。
总之,高三生物复习应紧紧围绕“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开展复习训练。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立足本学科,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关注时事、关注社会人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科技发展,科学地精选精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时效性,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从容地应对“3+X综合”考试制度。
一、深钻教学大纲,领会《考试说明》精髓
“3+X”的高考命题,依然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系列问题的能力;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以及初步的创造能力。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涵义是:反对对大纲知识的死记硬背,提倡对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它意味着试题要适当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以及创设一些新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来解决问题。例如2000年江苏、浙江、吉林三省试卷中由学生设计血液凝固实验步骤。鉴于此,我们应确立以下指导思想:首先处理好高中生物教材,揭示单元知识、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扩展3个层次知识的内涵及内在逻辑联系,形成立体知识结构,其次,把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融为一体,即把导、学、讲、练融为一体,优化课堂结构。第三,把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初步创造能力融为一体。第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评析生活现象、环境状况及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二、重视“双基”复习,构建学科知识网络
理科综合考试是以理解、掌握运用中学有关学科知识的能力为考查重点,即使跨学科综合题也是在一定情境中以学科问题的形式出现的,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能力是学科能力的升华。因此,复习必须回到课本,让学生切实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将学科知识点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而网络中的知识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组建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知识,并有助于我们形成单科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复习效果
在复习过程中穿插安排相应的训练和测试,能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达到巩固的目的,同时高考的命题立意以“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为主。今后试题必然更加灵活,提问的角度更为新颖,死记硬背陈旧不堪的知识,必然被淘汰。这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有针对性地精心选编习题提供给学生训练,从而达到复习的有效性。
同时在选编习题时要有时效性,最能反映与高考相近信息题,要充分吸收各地最新信息,又要做到不盲目崇外,坚持自己集中命题,每一题要有启发性、典型性,是学生易错的,涉及自然科学最新成就、成果的。突出分析说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及题境。
四、发挥集体协作精神,集中备课,集中阅卷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集体备课,采众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以达到本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集中阅卷并抽样分析试卷便于比较各教师所教学生情况,经过针对性分析教师即时采取措施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出学生问题及时解决,使学生在复习时有较大的提高。
五、加强学科联系,培养跨学科综合能力
“3+X综合”考试模式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跨学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复习时,首先要重视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只有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归纳出相关知识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渗透、交叉和综合。其次是在对相关学科知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立足本学科,列举典型例题进行分析,精心选编一些综合性强的习题让学生训练,使学科之间的知识整体化。由于综合考试中的综合题是以学科内知识的有机揉和为主,学科间知识的有机揉合为辅。
六、拓展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质
综合题大多以生产、生活、环保、能源、科技、社会等现实问题立意命题,以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关心国家、社会和全人类的发展,到社会中去学习,增强面向社会的能力。因此,平时的教学我们必须注意运用科学的视角,审视自然现象与实际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理、化、生,广泛应用有社会价值的知识,介绍与课本知识有关联的最新科学进展和科技成果。教师应在课堂中增强理、化、生综合学科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把学得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去分析一些实际问题。生物复习的课堂教学应有开放性,教师可将最新科技知识,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之中,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细胞融合、杂交、组织培养人类干细胞利用,人类基因组技术计划,环境污染及环保生物多样性等。
总之,高三生物复习应紧紧围绕“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开展复习训练。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立足本学科,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关注时事、关注社会人生、关注生存环境、关注科技发展,科学地精选精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时效性,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从容地应对“3+X综合”考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