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欢愉带给每一个学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一种体验的。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在有限的条件内,资源共享,在研究的各个领域内团结合作实现互补。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组织技术,更是一种精神和能力。它代表着最先进的教学理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的情感、意志、个性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将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大动力。
合作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学习。它是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主动和自觉。合作学习注重以学习者自身的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学习者个性发展为本,开发个性独特的内在潜能,包括知识、方法、能力、个性品质。只有自身的发展,才能促成合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否则,合作学习完全依赖他人帮助学习,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还是被动的,不仅效率不大,而且还会导致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该保证每个学习者自己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表现等活动,通过合作协作完成预期的目标。合作的形式是建立在合作组织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形式是平等、民主、自愿的,没有隶属关系,只有伙伴的合作,另一种是建立在合作组织外部的个体或者是群体的合作,比如老师的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加入由主讲、主角,转变成一个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者、配角,是每个小组中的编外成员,他的职责是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做好小组的内部运行。
一、分工明确各自承担角色
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分组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潜质,实现优势互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进行角色的分工,每个小组中有一个“领导者”来组织小组的学习,不能让一个成员承担一个小组的责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让学生互相依赖,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在音乐表现这样的环节中,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根据各自的特长选择突出自我的表现方式:有演唱的、舞蹈的、打节奏的、乐器展示的。总之,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相同的。
二、通过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不是把学生分成组了,学生就会合作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让他们越来越喜欢合作学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要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意识。当别的小组展示的时候,学生要不取笑、不讥讽,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一旦小组之间的竞争落后出现互相埋怨,推卸责任时,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提建议,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尊重别人的意见、观念,可以进行争论,但必须尊重同伴的人格,善于吸收同伴观点中的优点及时修正完善自己。
三、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交流的教学气氛。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合作性学习方式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音乐教师要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音乐的课堂上准许学生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合作,自己首先必须学会合作,亲自体验合作的快乐和互惠,在与同学和同事的合作中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
四、注重在评价中促合作、促发展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不一次就结束的,如何使合作学习持续、有效并最终形成一种持久性的学习方法,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评价的目标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小组。把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其次,评价过程中除了关注小组的效果以外,还要注重关注个体在小组中的表现,随着学生成长的过程对音乐鉴赏的领悟进程,每个人的表现也会有所进步,那么评价的目的要不断的提升不能被单一的“定格”。再次,评价的内容多元,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程度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不要一味的说“你们真棒”、“你们表演的太好了”评价的语言要以鼓励为主,但要针对某个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
合作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学习。它是通过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习者对学习的热情、主动和自觉。合作学习注重以学习者自身的发展为前提,以突出学习者个性发展为本,开发个性独特的内在潜能,包括知识、方法、能力、个性品质。只有自身的发展,才能促成合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否则,合作学习完全依赖他人帮助学习,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还是被动的,不仅效率不大,而且还会导致流于形式。合作学习应该保证每个学习者自己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表现等活动,通过合作协作完成预期的目标。合作的形式是建立在合作组织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形式是平等、民主、自愿的,没有隶属关系,只有伙伴的合作,另一种是建立在合作组织外部的个体或者是群体的合作,比如老师的参与合作,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加入由主讲、主角,转变成一个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者、配角,是每个小组中的编外成员,他的职责是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助做好小组的内部运行。
一、分工明确各自承担角色
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在分组时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潜质,实现优势互补,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根据不同的活动目标,进行角色的分工,每个小组中有一个“领导者”来组织小组的学习,不能让一个成员承担一个小组的责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让学生互相依赖,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在音乐表现这样的环节中,小组成员要明确分工,根据各自的特长选择突出自我的表现方式:有演唱的、舞蹈的、打节奏的、乐器展示的。总之,虽然分工不同,但是目的是一致的、相同的。
二、通过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不是把学生分成组了,学生就会合作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让他们越来越喜欢合作学习,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要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尊重别人,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意识。当别的小组展示的时候,学生要不取笑、不讥讽,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一旦小组之间的竞争落后出现互相埋怨,推卸责任时,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机会,帮助学生提建议,表达自己看法的同时尊重别人的意见、观念,可以进行争论,但必须尊重同伴的人格,善于吸收同伴观点中的优点及时修正完善自己。
三、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
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建立这种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感情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交流的教学气氛。那种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师徒式教学方式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合作性学习方式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音乐教师要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在音乐的课堂上准许学生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合作,自己首先必须学会合作,亲自体验合作的快乐和互惠,在与同学和同事的合作中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
四、注重在评价中促合作、促发展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学生的合作学习也不一次就结束的,如何使合作学习持续、有效并最终形成一种持久性的学习方法,需要对合作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价。首先,评价的目标不是个人,而是整个小组。把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其次,评价过程中除了关注小组的效果以外,还要注重关注个体在小组中的表现,随着学生成长的过程对音乐鉴赏的领悟进程,每个人的表现也会有所进步,那么评价的目的要不断的提升不能被单一的“定格”。再次,评价的内容多元,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程度以及团队的合作精神。不要一味的说“你们真棒”、“你们表演的太好了”评价的语言要以鼓励为主,但要针对某个方面作出合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