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农村小学的布局调整,许多边远的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一乡一校”的寄宿制办学模式日趋成为农村小学办学的主流模式。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智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同时,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重点探究了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
尽管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能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健全,过早地离开家人融进集体生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小学寄宿生存在的厌学、孤僻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普遍的心理问题特点以及产生原因
(一)特立独行,任性妄为
主要表现在扰乱课堂秩序,肆意顶撞教师,喜欢和教师对着干。比如,教师每次告诉学生不能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些学生带头反抗教师[1]。有一些学生,在班里总爱做一些出风头的事情吸引大家的注意。一般情况下,寄宿生长时间住在学校,很少与家人接触,无法受到除教师以外的家人的管教。对于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不能好好地完成,甚至与教师相抵触,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缺乏作为小学生应有的乖巧与听话。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表现在作业敷衍了事,缺乏好的学习态度。看书只是走马观花,不求了解其中的意思;做作业不是照着答案抄,就是胡乱写一通。这是因为在寄宿制学校,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寄宿生过多,教师疏于管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做作业当成应付差事,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在生活上不懂得严谨认真,久而久之产生一种随大流、得过且过的心理。
(三)性格自卑,孤僻怪异
主要表现在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要求团队合作或者小组合作时从来不主动参与,不愿与身边的学生交谈。当有学生主动和自己说话时,不予理睬,默默走开。这种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敢过多与身边的人接触,时间一长就会被疏远冷落,最后形成一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碍于面子与自尊,具有极强的自我防护感,遇到委屈或者困难不找人倾诉与寻求帮助,一味地逃避,从而逐渐地与身边的环境脱节。
(四)与家长之间产生隔阂
主要表现在与家长交流起来生疏,没有共同话题,对与家长见面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反感与家长说话。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住宿的时间过久,而和家长接触的时间非常短。而且很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心和陪伴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不如教师与孩子的关系亲密。这种聚少离多的现状,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生疏感。父母与孩子交流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同话题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也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如何提高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促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和接触
在农村这种特殊环境下,虽然寄宿制学校里家长来看寄宿生的机会并不多,与他们接触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学校还是要落实家长与学生紧密联系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与家长协调好时间,通过定期组织视频沟通和家长会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教师也可以单独与家长举行一些谈话会、谈心会,共同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丰富各项课外活动,调动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长时间无法接触到校外环境,以至于与外面的世界脱节,眼界过于狭窄。学校可以以课外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意识。活动的展开形式要与时俱进,寓教于乐,开拓创新。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穿插一定的知识,既让学生不会觉得寄宿生活烦闷无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工作
作为学校,不应当仅仅看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也应当时刻关心每个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对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与鼓励。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交流月,以心理健康流动角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掌握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需要有专門负责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主力。
(四)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住宿生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2]。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舒适、无压力的教学环境,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那么自然能够促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都感到很愉悦。
总而言之,教育本来就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陪伴寄宿生时间最长的教师,更应该担负起关怀呵护他们的责任。教师不应该只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在此时形成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首要的一个任务,所以,家长、学校以及社会要时刻重视农村小学寄宿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英霞,王小东.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J].教育,2014(18):30
[2]智银利.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3(2):83.
(作者单位:横县镇龙乡中心学校)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生;心理健康
尽管有研究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能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但是小学生年龄小、身心发展不健全,过早地离开家人融进集体生活,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小学寄宿生存在的厌学、孤僻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关注。
一、农村小学寄宿生普遍的心理问题特点以及产生原因
(一)特立独行,任性妄为
主要表现在扰乱课堂秩序,肆意顶撞教师,喜欢和教师对着干。比如,教师每次告诉学生不能做的事情,总会有一些学生带头反抗教师[1]。有一些学生,在班里总爱做一些出风头的事情吸引大家的注意。一般情况下,寄宿生长时间住在学校,很少与家人接触,无法受到除教师以外的家人的管教。对于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不能好好地完成,甚至与教师相抵触,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缺乏作为小学生应有的乖巧与听话。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主要表现在作业敷衍了事,缺乏好的学习态度。看书只是走马观花,不求了解其中的意思;做作业不是照着答案抄,就是胡乱写一通。这是因为在寄宿制学校,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但是由于农村小学寄宿生过多,教师疏于管理,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把做作业当成应付差事,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在生活上不懂得严谨认真,久而久之产生一种随大流、得过且过的心理。
(三)性格自卑,孤僻怪异
主要表现在上课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教师要求团队合作或者小组合作时从来不主动参与,不愿与身边的学生交谈。当有学生主动和自己说话时,不予理睬,默默走开。这种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敢过多与身边的人接触,时间一长就会被疏远冷落,最后形成一种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碍于面子与自尊,具有极强的自我防护感,遇到委屈或者困难不找人倾诉与寻求帮助,一味地逃避,从而逐渐地与身边的环境脱节。
(四)与家长之间产生隔阂
主要表现在与家长交流起来生疏,没有共同话题,对与家长见面存在抵触心理,有的学生甚至会反感与家长说话。这是因为学生在学校住宿的时间过久,而和家长接触的时间非常短。而且很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很少有时间关心和陪伴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还不如教师与孩子的关系亲密。这种聚少离多的现状,造成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了生疏感。父母与孩子交流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同话题少,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也就无法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如何提高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促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和接触
在农村这种特殊环境下,虽然寄宿制学校里家长来看寄宿生的机会并不多,与他们接触和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不多,但是学校还是要落实家长与学生紧密联系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与家长协调好时间,通过定期组织视频沟通和家长会的方式,来完成这项工作。教师也可以单独与家长举行一些谈话会、谈心会,共同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丰富各项课外活动,调动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寄宿制学校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学生长时间无法接触到校外环境,以至于与外面的世界脱节,眼界过于狭窄。学校可以以课外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意识。活动的展开形式要与时俱进,寓教于乐,开拓创新。在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中穿插一定的知识,既让学生不会觉得寄宿生活烦闷无趣,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疏导工作
作为学校,不应当仅仅看重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也应当时刻关心每个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及时对每个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帮助与鼓励。可以设立心理健康交流月,以心理健康流动角的形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让每个教师都掌握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需要有专門负责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主力。
(四)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
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往往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住宿生的教学与生活条件,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2]。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提供舒适、无压力的教学环境,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那么自然能够促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都感到很愉悦。
总而言之,教育本来就不仅仅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陪伴寄宿生时间最长的教师,更应该担负起关怀呵护他们的责任。教师不应该只注意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在此时形成的心理状况也会影响他们以后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是育人首要的一个任务,所以,家长、学校以及社会要时刻重视农村小学寄宿生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王英霞,王小东.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探究[J].教育,2014(18):30
[2]智银利.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3(2):83.
(作者单位:横县镇龙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