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大的烦恼就是爸妈每天从早到晚都要出去打工,我每天都见不到他们,天天只有奶奶陪着我,我心里感到很孤独……”这是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的一段触目惊心的话。就是这个孩子,在班级里孤僻,不合群,经常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最后严重到自言自语,家长带他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患上了心理疾病。多可惜的孩子,如果他的老师能够早些注意到他的异常,从心理的角度对他进行辅导,相信这一幕是可以避免的。
学校每天都在进行教学,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现代的信息化社会中,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接触到各类信息,学生接受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超乎想象,但这些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年纪幼小的学生很难从中分辨优劣,加以选择性吸收。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家长由于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存在各种误区,所以造成了很多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上学后,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造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教师该怎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和学科渗透来具体实施。
首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上要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齡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
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合作、宽松、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正确的人性观基础上的,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的教诲才能启迪良知,教师应是权威,学生是被管束的对象。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本身具有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越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的动机越强烈,人具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
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和谐、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睛。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和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
其次,要注重学科特点,积极引导语文、品德等学科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将适合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到了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远大的理想,合理的态度,适当的态度,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兴趣,对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身体力行、变化气质,发展健全的人格。这些举措,都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值得肯定。
再次,教师要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它们,评估它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一路陪伴,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科教学。让课堂成为青少年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场所,也成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
学校每天都在进行教学,教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现代的信息化社会中,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方法接触到各类信息,学生接受和吸收信息的能力超乎想象,但这些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年纪幼小的学生很难从中分辨优劣,加以选择性吸收。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家长由于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对孩子的教育也同样存在各种误区,所以造成了很多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上学后,学生几乎全部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造成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
小学教师该怎样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学和学科渗透来具体实施。
首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等,都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设计上要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年齡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避免使用惩罚性的控制技巧,不挖苦、讽刺学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人格。
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要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合作、宽松、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正确的人性观基础上的,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的教诲才能启迪良知,教师应是权威,学生是被管束的对象。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本身具有成长需要,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越得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的动机越强烈,人具有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强制手段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
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在和谐、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调动学生自身的潜能,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抑制,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睛。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和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得发展。
其次,要注重学科特点,积极引导语文、品德等学科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元素,将适合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到了心理教育和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远大的理想,合理的态度,适当的态度,丰富的情感,高尚的兴趣,对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身体力行、变化气质,发展健全的人格。这些举措,都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值得肯定。
再次,教师要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包括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发展辅导的技能,与家长等其他教育资源的沟通合作技能等。依据现代的教学发展性目标,教育要促进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的学科知识,而且要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观察它们,评估它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这对现代教师来讲是更加重要的必备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所在。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一路陪伴,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学科教学。让课堂成为青少年心理品质形成的主要场所,也成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