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展学习活动,是每位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充分关注文本,挖掘学习文本内容;2.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关注学习重点;3.科学处理教学关系,把握学习环节;4.积极把握学生心理,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收获逐渐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避无可避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教材文本的完美结合,深层次演绎文本内涵,从而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领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高效的目的。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探究、情景的交融、智慧启迪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哪些?我有几点体会:
一、关注教材内容,挖掘学习文本的“内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语文教科书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方法在于教师必须先吃透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反复研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最适宜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对教材文本只是走马观花的草草读一遍,不了解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重点,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材料,引导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甚至有的老教师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结果只会使学生流于表面的一知半解。因为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均具体地蕴含、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没有血肉的一堆枯骨。
我至今执教了二十年的语文,每每遇到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逐个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几种“预设”,或查字(词)典的释义,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查不同版本的字典并把义项标记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我总是以学生的视角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把标记的内容写入教案,课堂上着重加以引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工具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学设计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旁批在书的空白处,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前提下,我才开始撰写教学设计,而且几乎是反復几遍才能最终成型。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学设计执教,但整个教学过程中却不能离开课本。
二、分配学习时间,关注学习活动的“轻重”
数学学科中对“效率”一词的定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对小学生而言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这也就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之所在,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根本原因。既然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学习精力,那么小学生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整堂课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这和老师的教学环节设置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们尤其要关注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厌烦情绪,老师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高效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比例。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极端不可取的。
三、处理教学关系,把握学习过程的“缓急”
所谓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是要讲究动静互补。“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指的是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两种音节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旋律。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就会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光是“动”,也不会成为优秀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相互探讨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消化、吸收、运用。
四、把握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学习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也会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鹅>>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全诗,然后结合幻灯片讲解诗意。通过引导学生看体会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进行诗配画的学习活动,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即享有了诗歌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活动要立足文本,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形式组织开展,才能事半功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做到人与文本的紧密结合,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知和领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收获逐渐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避无可避的重要课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教材文本的完美结合,深层次演绎文本内涵,从而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领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实现高效的目的。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探究、情景的交融、智慧启迪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哪些?我有几点体会:
一、关注教材内容,挖掘学习文本的“内涵”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语文教科书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方法在于教师必须先吃透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反复研读,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习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最适宜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对教材文本只是走马观花的草草读一遍,不了解编写意图,不明确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重点,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材料,引导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甚至有的老教师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结果只会使学生流于表面的一知半解。因为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均具体地蕴含、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没有血肉的一堆枯骨。
我至今执教了二十年的语文,每每遇到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逐个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几种“预设”,或查字(词)典的释义,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工具书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查不同版本的字典并把义项标记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过程中的文字障碍,我总是以学生的视角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把标记的内容写入教案,课堂上着重加以引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工具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学设计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旁批在书的空白处,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前提下,我才开始撰写教学设计,而且几乎是反復几遍才能最终成型。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学设计执教,但整个教学过程中却不能离开课本。
二、分配学习时间,关注学习活动的“轻重”
数学学科中对“效率”一词的定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对小学生而言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这也就是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之所在,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根本原因。既然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学习精力,那么小学生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整堂课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他们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这和老师的教学环节设置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我们尤其要关注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使孩子们产生厌烦情绪,老师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高效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比例。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极端不可取的。
三、处理教学关系,把握学习过程的“缓急”
所谓科学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就是要讲究动静互补。“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指的是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音和低音,两种音节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旋律。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就会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光是“动”,也不会成为优秀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相互探讨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消化、吸收、运用。
四、把握学生心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学习内容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学习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也会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鹅>>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读全诗,然后结合幻灯片讲解诗意。通过引导学生看体会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意的前提下,进行诗配画的学习活动,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学习活动中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即享有了诗歌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活动要立足文本,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形式组织开展,才能事半功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因地制宜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做到人与文本的紧密结合,深层次挖掘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知和领悟能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