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路径规划广泛使用的传统势场法存在的局部极小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水势场的解决方法。该方法源于自然界中的水流特性,在局部极小区域通过水域扩张和水域涨水逐步扩大和抬高水域的范围和高度,直到找到水域的溢出点;根据起始点和水域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了沿水岸线走的逃出路径,并利用Bezier曲线对路径进行平滑。算法仿真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凸形和凹形边界障碍物均有效,相对于已有算法能够以较优的路径指导机器人逃离或提前避免局部极小区域。
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为材料化学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指明了方向。本文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鲁东大学材料化学专业暑假小学期教学内容设置,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提出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和建议,从而达到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加强学生实践体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使得本专业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为解决车用发电机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发现的轻微匝间短路故障,首先建立了发电机正常状态下的数学模型,对发电机出现定子匝间短路故障进行分析;然后,建立了发电机短路故障数学模型并通过park矢量进行坐标系转换,在MATLAB中搭建动力学模型;最后,模拟了发电机系统出现不停程度下的短路故障,利用谐波分析法分析正常和故障状态下的电流、电磁转矩信号,提取故障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短路故障造成电流1.0次谐波增长,电磁转矩出现2.0次谐波大幅变化。
指挥信息系统运维人才能力评价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分析指挥信息系统运维人才能力目标定位出发,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设计了由4个维度潜变量和23个显变量构成的运维人才能力指标体系,建立了运维人才能力评价结构方程模型,选用AMOS软件工具进行模型的参数估计与检验,给出了运维人才能力评价的定量关系模型,并提出了运维人才能力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建议。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指挥信息系统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训练改革,提升运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等,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本文建立了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法(Element analysis-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er,EA-IRMS)测定黄芪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方法。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均达到同位素比值测定的要求。利用该方法测定来自山西大同、陕西子洲、甘肃陇西和内蒙的黄芪样品的δ
13 C、δ
15 N值。结果表明,甘肃陇西黄芪与其它3个产地的δ
13 C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各产地黄芪的δ
以烟酸为碳源和氮源,氢氧化钾为活化剂,通过高温碳化制备了一种氮掺杂多孔活性碳材料。通过BET、XRD、XPS、SEM和元素分析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含氮量。研究了其在CO2和氧化苯乙烯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在无溶剂、温和条件下可高效催化转化CO2,最佳反应条件为1 bar、100℃和8 h,氧化苯乙烯转化率达到92.5%。
为研究满足水下观测节点用电需求的电能转换电路,区别于以往采用电感作为储能与能量传递模块的电能转换电路,以库克电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采用电容作为储能与能量转换介质的恒流/恒流转换电路,其负载的能量完全由电容进行供给。基于状态空间法对该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运用saber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并搭建实际电路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电路能够完成恒流/恒流转换,且输出电流只受开关管的PWM信号占空比
对于典型中压直流岸电系统,电网或负载的扰动将带来岸电供电不稳定性的问题,从而影响用电安全甚至造成船舶电气设备的损坏。为此,通过系统状态方程建立了岸电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和时域仿真模型,并对系统进行了小干扰稳定性分析。仿真验证表明:此结构的中压直流岸电系统的稳定性较好,电网侧与负载侧之间的隔离较强,小扰动情况下相互影响较小;负载之间的隔离较强,小扰动情况下相互影响较小;控制参数的设计对系统稳定性影响较大,将直流电压环带宽调节适当增大,锁相环带宽调节适中,可以获得较好的动态响应特性。
随着专业认证的推进,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的“双万计划”。2019年有幸参与了化学(师范)第二级专业认证,还参与了化学一流专业和结构化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申报。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重在高阶性提升、创新性凸显、挑战性增加和贯彻课程思政目标,转变学生观念,从“要你学”到“我要学”。在此,从教学团队和课程负责人教学情况、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等方面进行介绍。期待本科教育推进四个回归,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
随着人们对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美丽中国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对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本专业大多数学生缺乏企业实景教学实践,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用工需求。笔者依托产教融合平台,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细化教学目标、完善考核标准,对教学和实训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联合校内合作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培养和评价考核,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