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幼儿垃圾分类能力,对增强幼儿环保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所以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应根据幼儿所接触的课程内容、实际生活以及能力需求,综合制定合适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幼儿正确对垃圾进行分类。本文就幼儿垃圾分类教育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垃圾分类;教育策略
在幼儿垃圾分类教育中,教师应积极采用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以简单易懂的教育方式、多样有趣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提高垃圾分类能力。所以现阶段需要教师做好相关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幼儿实现各方面能力的稳定发展。
一、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幼儿了解垃圾分类
教师在垃圾分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幼儿在相关知识能力学习的同时对垃圾分类有深入了解和掌握[1]。①语言类教学。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图片,让幼儿回答垃圾的名称,然后询问幼儿“垃圾应该放到什么地方?”这时幼儿都能准确回答出垃圾桶,但当教师出示四个不同颜色垃圾桶图片时,幼儿会感到疑惑和好奇,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入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将有关垃圾分类的顺口溜、标语等引入课堂,帮助幼儿快速理解。如“绿厨厨、灰其其、红危危、蓝宝宝”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其理解垃圾分類的知识,提高整体教育的童趣性和轻松性。②音乐类教学。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导入有关垃圾分类、环保的儿童歌曲,根据歌曲内容可编排相关肢体动作,或配合相关音乐道具,带领幼儿在演唱表演中掌握歌唱技能、感知音乐美、了解垃圾分类知识。③健康类教学。在环境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将教育内容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帮助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常识、方法、重要意义进行了解,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垃圾分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幼儿较为全面地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了解,但想要提高垃圾分类能力,还需要教师多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给予幼儿更多可自主操作实践的机会[2]。①“环保小卫士”活动。幼儿在校园一日活动中对自己及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进行监督,如在吃午饭时,看见有的小朋友将擦完嘴巴的纸巾丢掉了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幼儿可告知小伙伴,纠正其行为,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表扬该名幼儿,并为其贴上一朵小红花。在一日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的小红花最多,以这种方式调动幼儿实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②“变废为宝”活动。对于可回收的垃圾,幼儿不一定非要将其扔进垃圾桶,也可充分发挥想象,通过手工劳动将其变成新的作品。教师可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废旧材料,如用完的卫生纸卷芯、牙膏盒、旧玩具等,而教师则可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画笔、胶水、绳子、自然材料等。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根据幼儿收集的废旧材料制定几个变废为宝的制作方案,在活动开展时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各小组既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案开展制作,也可自主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如有的小组将身上烂了的毛绒小白狗,经过缝补黑色补丁,成为了新的“斑点狗”;有的小组在用完的卫生纸卷芯外侧使用画笔画画,并使用厚卡纸将一边封住,形成笔筒。这既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又能促进幼儿了解到旧材料也能有大用处。③“垃圾回家”活动。准备不同种类垃圾的玩具模型和四色垃圾桶,组织幼儿进行“垃圾回家”游戏比赛,让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感受快乐的同时增强垃圾分类能力。游戏比赛可设置相应的奖励,提高幼儿的参与动力。④故事表演活动。教师可将各类垃圾进行拟人化,编排成故事话本,让幼儿参与表演。如有一名幼儿担任“废旧电池”的垃圾角色,但该垃圾并没有正确进入相应的垃圾桶,此时幼儿按话本说话“我没有回到自己的家,导致我体内的重金属对土地妈妈和水姐姐造成了伤害。”这样既提高幼儿表演表达能力,又帮助幼儿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三、加强家校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幼儿园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场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但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所以还需教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首先教师可多举办亲子类活动,让家长进入园内与幼儿一同参与垃圾分类的学习以及相关活动。其次教师应多通过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意识到应从小培养孩子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家长的教育配合度,让家长能够以正确教育态度,对幼儿的垃圾分类能力培养进行有效引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利用日常及周末等时间,让孩子参与相关活动。比如在一天结束时,家长带孩子一同扔垃圾,让孩子自主选择不同垃圾对应的垃圾桶,逐步锻炼增强分类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行为。在周末也可观看与垃圾分类的动画片、知识短片等,或者参加相关社会实践类活动,如社会垃圾分类志愿者等。最后教师需要在每次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估幼儿能力的提升情况和学习效果,以不断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学会垃圾分类,能够促进幼儿从小建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正确观念,也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综合素质水平。所以幼儿教育阶段,应加大对该方面的教育力度,利用课程资源、幼儿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等条件设计多样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帮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垃圾分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媛媛,杨洁. 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7):84-87.
[2] 李莎. 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分析[J]. 中外交流,2020,27(30):350-351.
[3] 高婷,王晓春. 谈幼儿园实施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策略[J]. 文渊(小学版),2020(5):239.
【关键词】幼儿;垃圾分类;教育策略
在幼儿垃圾分类教育中,教师应积极采用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以简单易懂的教育方式、多样有趣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基本方法,并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提高垃圾分类能力。所以现阶段需要教师做好相关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幼儿实现各方面能力的稳定发展。
一、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幼儿了解垃圾分类
教师在垃圾分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幼儿在相关知识能力学习的同时对垃圾分类有深入了解和掌握[1]。①语言类教学。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图片,让幼儿回答垃圾的名称,然后询问幼儿“垃圾应该放到什么地方?”这时幼儿都能准确回答出垃圾桶,但当教师出示四个不同颜色垃圾桶图片时,幼儿会感到疑惑和好奇,此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入垃圾分类的知识,并将有关垃圾分类的顺口溜、标语等引入课堂,帮助幼儿快速理解。如“绿厨厨、灰其其、红危危、蓝宝宝”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其理解垃圾分類的知识,提高整体教育的童趣性和轻松性。②音乐类教学。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导入有关垃圾分类、环保的儿童歌曲,根据歌曲内容可编排相关肢体动作,或配合相关音乐道具,带领幼儿在演唱表演中掌握歌唱技能、感知音乐美、了解垃圾分类知识。③健康类教学。在环境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将教育内容与垃圾分类相结合,帮助幼儿对垃圾分类的常识、方法、重要意义进行了解,同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垃圾分类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幼儿较为全面地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了解,但想要提高垃圾分类能力,还需要教师多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给予幼儿更多可自主操作实践的机会[2]。①“环保小卫士”活动。幼儿在校园一日活动中对自己及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进行监督,如在吃午饭时,看见有的小朋友将擦完嘴巴的纸巾丢掉了不可回收的垃圾桶中,幼儿可告知小伙伴,纠正其行为,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表扬该名幼儿,并为其贴上一朵小红花。在一日活动结束后比一比谁的小红花最多,以这种方式调动幼儿实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②“变废为宝”活动。对于可回收的垃圾,幼儿不一定非要将其扔进垃圾桶,也可充分发挥想象,通过手工劳动将其变成新的作品。教师可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些废旧材料,如用完的卫生纸卷芯、牙膏盒、旧玩具等,而教师则可准备一些辅助材料,如画笔、胶水、绳子、自然材料等。在活动开展前教师可根据幼儿收集的废旧材料制定几个变废为宝的制作方案,在活动开展时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各小组既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方案开展制作,也可自主发挥想象进行创作。如有的小组将身上烂了的毛绒小白狗,经过缝补黑色补丁,成为了新的“斑点狗”;有的小组在用完的卫生纸卷芯外侧使用画笔画画,并使用厚卡纸将一边封住,形成笔筒。这既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又能促进幼儿了解到旧材料也能有大用处。③“垃圾回家”活动。准备不同种类垃圾的玩具模型和四色垃圾桶,组织幼儿进行“垃圾回家”游戏比赛,让幼儿在趣味游戏中感受快乐的同时增强垃圾分类能力。游戏比赛可设置相应的奖励,提高幼儿的参与动力。④故事表演活动。教师可将各类垃圾进行拟人化,编排成故事话本,让幼儿参与表演。如有一名幼儿担任“废旧电池”的垃圾角色,但该垃圾并没有正确进入相应的垃圾桶,此时幼儿按话本说话“我没有回到自己的家,导致我体内的重金属对土地妈妈和水姐姐造成了伤害。”这样既提高幼儿表演表达能力,又帮助幼儿掌握垃圾分类知识。
三、加强家校共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在垃圾分类教育中,幼儿园作为幼儿的主要学习场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但家庭的教育方式也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所以还需教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首先教师可多举办亲子类活动,让家长进入园内与幼儿一同参与垃圾分类的学习以及相关活动。其次教师应多通过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促进家长意识到应从小培养孩子垃圾分类意识,提高家长的教育配合度,让家长能够以正确教育态度,对幼儿的垃圾分类能力培养进行有效引导。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利用日常及周末等时间,让孩子参与相关活动。比如在一天结束时,家长带孩子一同扔垃圾,让孩子自主选择不同垃圾对应的垃圾桶,逐步锻炼增强分类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行为。在周末也可观看与垃圾分类的动画片、知识短片等,或者参加相关社会实践类活动,如社会垃圾分类志愿者等。最后教师需要在每次垃圾分类教育工作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评估幼儿能力的提升情况和学习效果,以不断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学会垃圾分类,能够促进幼儿从小建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正确观念,也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综合素质水平。所以幼儿教育阶段,应加大对该方面的教育力度,利用课程资源、幼儿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等条件设计多样有效的教育对策,以帮助幼儿了解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垃圾分类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媛媛,杨洁. 幼儿“垃圾分类”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7):84-87.
[2] 李莎. 幼儿垃圾分类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分析[J]. 中外交流,2020,27(30):350-351.
[3] 高婷,王晓春. 谈幼儿园实施垃圾分类教育的有效策略[J]. 文渊(小学版),2020(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