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记是一种记叙、抒写旅游经历的散文。它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图文结合;实践运用
游记是一种记叙、抒写旅游经历的散文,它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文章在小学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有的描绘名山大川,有的记录风土人情,还有的叙述名胜古迹,文字优美,风格多样,充满真实情感,表现出诗情画意。
这一类教材一般可以这样来处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生本互动,整体感知→激情导读,调动情感→图文结合,美读感悟→拓展升华,情思飞扬→诵读积累,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挂图、音乐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从而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这一课,我们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置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二、生本互动,整体感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精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为整体感知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把握,是对文本大意、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运用都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游记类教材,一般都是散文,学生很难从总体上把握,但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特别是选入小学课本的范文,经过改编,一般都有明晰的线索,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不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列出结构提纲,然后串点成线,就能驾轻就熟地理出头绪,把握整体。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作者立足点的变化;《草原》让学生思考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草原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
三、激情导读,调动情感
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可采用教师激情导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草原》、《九寨沟》,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景之美,此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四、图文结合,美读感悟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相机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同时结合课件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更加完善,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草原》一课,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初到草原时看到了什么景物,并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再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从而体会作者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体会人情美中也可以这样品读。
五、拓展升华,情思飞扬
游记往往通过旅游见闻中的某些有深刻意义的片段描写,揭示事物的意义,寄托作者的情思,所以,课堂中,我们不能止于让学生用感官感知世界,体会景之美。还要让学生用心倾听,用情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想象世界中自由转换、沉落,带动学生情思飞扬。有些课文如《只拣儿童多处行》,可让学生体会冰心对孩子的喜爱,再引导孩子们去读冰心的文章,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会更透彻。再如《草原》,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可说: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然而“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顺势引导他们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并告诉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亲如一家。课件展示“草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更进一步去了解西部。
六、诵读积累,实践运用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还可仿照课文介绍家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了《早》,可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丰富情感体验。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每一篇课文如何教学,方法永无定论。我想,只要本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去设计,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学生的需要作出不同的选择和调整,我们就能让学生流连于山水途中,栖息在灵动诗意的课堂。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图文结合;实践运用
游记是一种记叙、抒写旅游经历的散文,它以轻快的笔调,生动的描写,把旅途所见所闻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下来,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文章在小学教材中占的比重较大,有的描绘名山大川,有的记录风土人情,还有的叙述名胜古迹,文字优美,风格多样,充满真实情感,表现出诗情画意。
这一类教材一般可以这样来处理:创设情境,引入课题→生本互动,整体感知→激情导读,调动情感→图文结合,美读感悟→拓展升华,情思飞扬→诵读积累,实践运用。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挂图、音乐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从而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草原》这一课,我们可以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多种感官,使学生置于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
二、生本互动,整体感知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精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为整体感知是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把握,是对文本大意、主旨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准确理解,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运用都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游记类教材,一般都是散文,学生很难从总体上把握,但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特别是选入小学课本的范文,经过改编,一般都有明晰的线索,教师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不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列出结构提纲,然后串点成线,就能驾轻就熟地理出头绪,把握整体。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以先让学生找出作者立足点的变化;《草原》让学生思考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草原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阅读文章,可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与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进行交流。
三、激情导读,调动情感
在学生认识生字、基本读通课文之后,可采用教师激情导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读等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理解词句、获得美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草原》、《九寨沟》,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景之美,此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浓了。
四、图文结合,美读感悟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相机品味这些优美的句子,同时结合课件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看图欣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更加完善,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完整性和正确理解语言的能力。《草原》一课,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作者初到草原时看到了什么景物,并画出自己喜欢的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再通过教师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草原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从而体会作者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在体会人情美中也可以这样品读。
五、拓展升华,情思飞扬
游记往往通过旅游见闻中的某些有深刻意义的片段描写,揭示事物的意义,寄托作者的情思,所以,课堂中,我们不能止于让学生用感官感知世界,体会景之美。还要让学生用心倾听,用情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在现实与想象世界中自由转换、沉落,带动学生情思飞扬。有些课文如《只拣儿童多处行》,可让学生体会冰心对孩子的喜爱,再引导孩子们去读冰心的文章,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会更透彻。再如《草原》,教师在拓展延伸时可说: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然而“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顺势引导他们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并告诉同学们,我们祖国是个大家庭,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亲如一家。课件展示“草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更进一步去了解西部。
六、诵读积累,实践运用
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找出扩充点、疑难点、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课件:导游词和小资料。我先出示自己的电脑课件──一篇短小的导游词,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平时对草原民族风情的了解也来当一名小小导游。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知识,而且扩展了视野、锻炼了口才。还可仿照课文介绍家乡,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了《早》,可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悟,丰富情感体验。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每一篇课文如何教学,方法永无定论。我想,只要本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去设计,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学生的需要作出不同的选择和调整,我们就能让学生流连于山水途中,栖息在灵动诗意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