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大本曲渗透着白族历史的变迁、社会变革。它也是白族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大本曲来感受白族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大本曲;发展
一、关于大本曲
(一)大本曲的含义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有些民歌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 。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是白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用汉语记录,汉语和白语混合演唱的一种形式,一般演唱内容是记录在本子上的长篇故事,所以它就叫做“本子曲”或者是“大本曲”。传统的演唱形式是:一手拿帕子或扇子演唱,另一人则负责伴奏,伴奏乐器是白族传统乐器大三弦。
(二)大本曲的历史
1.大本曲的来源
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了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三腔九板十八调”为音乐体系,以“三七一五”的白族“山花体”诗歌为主要唱词规范,以“花上花”、“油鲁油”、“翠茵茵”、“捞里捞”等“四大韵”为唱词音韵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曲种。说到大本曲的来源,学界说法不一,有唐起源说、宋起源说、明起源说和清起源说。我个人比较支持的观点是:大本曲起源于唐代。首先这是因为,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国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于738年建立,之后文化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大理民族曲调发展很迅速的时期,而大本曲正是从民族曲调发展来的。其次,在《大理古代文化诗稿》的资料以及《五代会要》的记载中,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在大长和国郑仁旻上书后堂唐庄宗的信中附有“转韵诗一章,诗歌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这是一种诗体和民间曲调唱词格式,在这之前,在民间已广泛流传,以至于王室在官方书信中加以效仿,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曲调在那个时候很流行。所以我认为大本曲是在唐代时产生的。
2.大本曲的发展
大本曲经历了三个阶段才发展成熟:民间曲调、山花体、联曲体和板腔体。
(1)大本曲的民歌源头
大本曲最早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逐渐形成的以民族曲调为主的音乐体系,我们可以把这些调子称为“白族调”。以大本曲的发源地洱海沿岸地区的白族调为例,这里的民歌在白语中被称为“白枯”,在长期演唱中,一种以大理白族调为主其他一些曲调穿插在中间的民俗套曲形式慢慢形成,这也就是最初的大本曲。
(2)从民歌曲调到山花体
大本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从民歌曲调发展过渡到山花体。山花词是出现于宋朝汉族诗歌的一种格律,是从诗歌的七言句式发展来的。在民间曲调到山花体的演变中,大本曲歌词逐渐吸收了山花词诗歌格律的写作手法,如句式、平仄、节奏、对仗等手法。慢慢地将大本曲的歌词在民歌曲调歌词的基础上发展出“山花体”这一种歌词格律的规范。比起白族曲调多样的句式变化,山花体的句式变化就显得比较单一。山花体的句式变化只有两种,第一种双段八句体:七(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第二种双段七句体:七七(三)五,七七七五。(括号处表示可七可三)
例1 人生坎坷去无踪,一阵清风成仙翁,唯有松风最知情,凭悼寄长空。情洒泥瓦小屋外,意在天下大事中。乡情又失应答人,悲哉“万事通”!
——剑川碑文
在大本曲中,这些句式及其章联结构是根据曲式长短决定的。这标志着本曲进入了山花体的时代。
例2 哥如虎来妹如山,妹似花来哥是蜂:蜜蜂去了花开谢,虎去山也空。
——大本曲《柳荫记》中“五更哭”片段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本曲的发展
放后大本曲优发展成为舞台戏曲艺术。大大本曲在国民反动统治的时候曾经一度遭到摧残,民间艺人也被轻视。这一时期对大本曲的传承发展无疑打击很大。大本曲的演出活动一度暂停。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各民族传统音乐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民间歌手和艺人不受歧视的状况有所改善。白族吹吹腔音乐、大本曲音乐、民歌音乐、器乐以及各类风俗音乐活动,在国家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和各种文艺方针政策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1954年“三月街“期间。大理县文化馆和当地民间艺人合作,首次将说唱音乐大本曲注入新的体裁元素,大本曲的戏曲体裁被第一次搬到舞台,上演了大本曲的第一台戏《施善册入社》这是大本曲历史性的突破。在这同时,本来由男演员演出的大本曲也有了女演员来演出,这標志着男演员独霸大本曲舞台时代的结束,黑必良是第一个大本曲女演员,当时她的表演在大理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推动了大本曲音乐的发展,为大本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56年7月,县政府文化部门筹建专业性质的大理专区歌舞剧团。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经过州文化部门批准在原大理专区歌舞团基础上扩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那些有才华的白族青年得到了有计划的培训。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得到传承和发展将大本曲、吹吹腔的影响日益扩大。1958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公开出版《大本曲音乐》一书。这本书为大本曲音乐的介绍、学习、研究等提供了最早的书面材料。1959年12月,大理市吹吹腔剧团成立。由于大本曲剧目自1954年起在白族地区民间兴起后,逐渐受到白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随后一些艺人和业余团体便同时用吹吹腔调和大本曲腔调演出了一批白族戏曲剧目,这就为吹吹腔音乐和大本曲音乐作为两大声腔综合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创造了必备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条件。1962年,在吹吹腔与大本曲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吹吹腔戏和大本曲戏被正式更名为白剧,同时成立了大理州白族自治州白剧团。1966年至1976年间,白族地区所有的文艺社团被遣散或是被改建。许多优秀的吹吹腔和大本曲的曲目被禁止演出。民间的传统风俗音乐活被认为是糟粕,使得民间演奏演唱有关传统音乐的机会减少。那些民族艺人受到了迫害。许多大本曲和吹吹腔的剧本、服装、脸谱被烧毁,白族音乐受到极大的破坏。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白族地区的传统音乐才得到复苏并得到新的发展。白剧团于1978年后相继恢复建制。
关键词:大本曲;发展
一、关于大本曲
(一)大本曲的含义
白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歌舞音乐、大本曲音乐、吹吹腔音乐、器乐等。有些民歌比较鲜明地保持着白族民间传统音乐特点;有些是由于和其他民族长期交往,在音乐文化上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在白族民间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已逐渐吸收 融化了其他民族的民间音乐成分,从而形成了具有两个民族音乐特点的歌调 。有些是由于白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汉族的民歌在白族人民中也广为流传。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大本曲是白族特有的一种说唱艺术,是白族民间音乐的一种体裁,它是用汉语记录,汉语和白语混合演唱的一种形式,一般演唱内容是记录在本子上的长篇故事,所以它就叫做“本子曲”或者是“大本曲”。传统的演唱形式是:一手拿帕子或扇子演唱,另一人则负责伴奏,伴奏乐器是白族传统乐器大三弦。
(二)大本曲的历史
1.大本曲的来源
大本曲产生于大理白族聚居地区,它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融合了多种民间艺术成分产生的一种说唱艺术。在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借鉴和吸收了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又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三腔九板十八调”为音乐体系,以“三七一五”的白族“山花体”诗歌为主要唱词规范,以“花上花”、“油鲁油”、“翠茵茵”、“捞里捞”等“四大韵”为唱词音韵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地方性民族曲种。说到大本曲的来源,学界说法不一,有唐起源说、宋起源说、明起源说和清起源说。我个人比较支持的观点是:大本曲起源于唐代。首先这是因为,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国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于738年建立,之后文化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大理民族曲调发展很迅速的时期,而大本曲正是从民族曲调发展来的。其次,在《大理古代文化诗稿》的资料以及《五代会要》的记载中,后唐庄宗同光三年,也就是公元925年,在大长和国郑仁旻上书后堂唐庄宗的信中附有“转韵诗一章,诗歌三韵,共十联,有类击筑词。”这是一种诗体和民间曲调唱词格式,在这之前,在民间已广泛流传,以至于王室在官方书信中加以效仿,从这里可以看出民间曲调在那个时候很流行。所以我认为大本曲是在唐代时产生的。
2.大本曲的发展
大本曲经历了三个阶段才发展成熟:民间曲调、山花体、联曲体和板腔体。
(1)大本曲的民歌源头
大本曲最早是在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白、汉两个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文化,逐渐形成的以民族曲调为主的音乐体系,我们可以把这些调子称为“白族调”。以大本曲的发源地洱海沿岸地区的白族调为例,这里的民歌在白语中被称为“白枯”,在长期演唱中,一种以大理白族调为主其他一些曲调穿插在中间的民俗套曲形式慢慢形成,这也就是最初的大本曲。
(2)从民歌曲调到山花体
大本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从民歌曲调发展过渡到山花体。山花词是出现于宋朝汉族诗歌的一种格律,是从诗歌的七言句式发展来的。在民间曲调到山花体的演变中,大本曲歌词逐渐吸收了山花词诗歌格律的写作手法,如句式、平仄、节奏、对仗等手法。慢慢地将大本曲的歌词在民歌曲调歌词的基础上发展出“山花体”这一种歌词格律的规范。比起白族曲调多样的句式变化,山花体的句式变化就显得比较单一。山花体的句式变化只有两种,第一种双段八句体:七(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第二种双段七句体:七七(三)五,七七七五。(括号处表示可七可三)
例1 人生坎坷去无踪,一阵清风成仙翁,唯有松风最知情,凭悼寄长空。情洒泥瓦小屋外,意在天下大事中。乡情又失应答人,悲哉“万事通”!
——剑川碑文
在大本曲中,这些句式及其章联结构是根据曲式长短决定的。这标志着本曲进入了山花体的时代。
例2 哥如虎来妹如山,妹似花来哥是蜂:蜜蜂去了花开谢,虎去山也空。
——大本曲《柳荫记》中“五更哭”片段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本曲的发展
放后大本曲优发展成为舞台戏曲艺术。大大本曲在国民反动统治的时候曾经一度遭到摧残,民间艺人也被轻视。这一时期对大本曲的传承发展无疑打击很大。大本曲的演出活动一度暂停。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各民族传统音乐受到政府的扶持和保护,民间歌手和艺人不受歧视的状况有所改善。白族吹吹腔音乐、大本曲音乐、民歌音乐、器乐以及各类风俗音乐活动,在国家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和各种文艺方针政策的引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1954年“三月街“期间。大理县文化馆和当地民间艺人合作,首次将说唱音乐大本曲注入新的体裁元素,大本曲的戏曲体裁被第一次搬到舞台,上演了大本曲的第一台戏《施善册入社》这是大本曲历史性的突破。在这同时,本来由男演员演出的大本曲也有了女演员来演出,这標志着男演员独霸大本曲舞台时代的结束,黑必良是第一个大本曲女演员,当时她的表演在大理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推动了大本曲音乐的发展,为大本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56年7月,县政府文化部门筹建专业性质的大理专区歌舞剧团。11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经过州文化部门批准在原大理专区歌舞团基础上扩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那些有才华的白族青年得到了有计划的培训。许多优秀的传统曲目得到传承和发展将大本曲、吹吹腔的影响日益扩大。1958年1月,云南人民出版社首次公开出版《大本曲音乐》一书。这本书为大本曲音乐的介绍、学习、研究等提供了最早的书面材料。1959年12月,大理市吹吹腔剧团成立。由于大本曲剧目自1954年起在白族地区民间兴起后,逐渐受到白族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认可,随后一些艺人和业余团体便同时用吹吹腔调和大本曲腔调演出了一批白族戏曲剧目,这就为吹吹腔音乐和大本曲音乐作为两大声腔综合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创造了必备的社会条件和艺术条件。1962年,在吹吹腔与大本曲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吹吹腔戏和大本曲戏被正式更名为白剧,同时成立了大理州白族自治州白剧团。1966年至1976年间,白族地区所有的文艺社团被遣散或是被改建。许多优秀的吹吹腔和大本曲的曲目被禁止演出。民间的传统风俗音乐活被认为是糟粕,使得民间演奏演唱有关传统音乐的机会减少。那些民族艺人受到了迫害。许多大本曲和吹吹腔的剧本、服装、脸谱被烧毁,白族音乐受到极大的破坏。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白族地区的传统音乐才得到复苏并得到新的发展。白剧团于1978年后相继恢复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