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更多的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行建构的知识体系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方面,化学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基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化学的“教学生活化”被提上了议程。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和运用来解释化学学习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从中得到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甚至是在将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本文将对如何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进行简要解答。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
  一、 引言
  什么是教学生活化呢?就是将课堂教学放置在一个生活情境中,通过生活化的例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知识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可以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学生在教师建构的情境中自己动脑去归纳知识,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印象,在将来的生活中,又能够运用课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代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而且能更好地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的,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教学生活化”呢?措施如下:
  二、 将生活现象融进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学生与课堂知识的初次碰面,在这一环节留下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这堂课的整体效果。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已经发育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偏向。枯燥无味的导入,无法将他们从愉快的课间时光中拉回课上,无法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这堂课的欲望。而有趣的课前导入可以炒热课堂气氛,提升学习的兴趣。
  (一) 悬念式课前导入
  “白色的衣服为什么放着放着就变黄了?”“维C和海鲜一起吃会怎么样?”……这种悬念式的课前导入借鉴于文学作品中以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设置手法。虽然高中生的心理已经发育到一定阶段,但是好奇心依然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悬念式的发问摆到他们面前,可以很好地抓住他们的好奇心理,引发学习兴趣。
  (二) 创设情景进行课前导入
  情景式的导入,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本质的探求欲,将学生带入课堂。比如在学习化学元素磷时,给同学们讲这么一个轶事:“XX村庄在夏天的时候,时常会有一种青绿色火焰出现在墓地周围,十分诡异。人们看到了,都吓得赶紧逃跑。谁知道,那火竟然还跟着人,你跑它也跑,村民们认为是鬼魂在作祟,于是就把这种神秘的火焰叫做‘鬼火’。这个神秘事件引得许多人前去观看,后来经过研究发现,‘鬼火’其实就是人和动物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冒出地面,遇到空气后会自我燃烧起来,发出一种青绿色的冷光,只有火焰,没有热量。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的着火点,出现‘鬼火’,又由于燃烧的磷化氢随风飘动,所以,所见的‘鬼火’还会跟人走动。”通过这个看似神秘的化学现象的情景创设,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课堂的认同感。
  三、 将生活经验融入化学概念
  高中的学生已经有相对充足的生活经验了,但是却对这些经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教学。例如,以“油污弄到衣服上,用洗涤剂就可以除去”的生活妙招来帮助盐类水解平衡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照教材上的水解平衡检验对错,教师再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在生活中,可以运用盐类水解反应洗去油脂。油脂的水解方程式是(RCOO)3C3H5 3H2O3RCOOH C3H5(OH)3,日常生活中通常以洗衣粉(或纯碱)作洗涤剂,呈碱性的水溶液可以与高级脂肪酸作用,高级脂肪酸转化为钠盐,在水中溶解度增大,进而就可以轻松洗去油污了。”将生活经验与教材结合起来,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化学概念,进而真正掌握知识。
  四、 把生活問题作为课后习题
  一堂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前、课上,也要注重课后,课后练习可以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解决生活问题的课后作业。例如学习了洗涤剂去油污的原理之后,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列举出三个同样属于水解平衡的生活实例,并与同学进行分享、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课前导入和课程学习,掌握生活事件背后的原理,深入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进而举一反三,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迁移到类似化学问题的解决,甚至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去。
  五、 结语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都与化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开展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个优势,把学生从抽象的、复杂的化学课堂带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去,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J].中文信息,2015(7):165.
  [2]孙雪省.掌握新课导入技巧,提高化学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5):96.
  [3]赵岩松.浅谈化学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J].林区教学,2006(9):77-78.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对初中物理中涉及的一次函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初步梳理,并对一次函数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作了分析。强调使用一次函数知识去解决物理问题时,必须结合实际物理意义进行解析。  关键词:一次函数;初中物理;函数运用  一、 直线运动内容中的运用  在匀速运动中,由于运动速度是不变的,所以s=vt中的v就相当于一次函数中的k,是一个常量。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图像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并且掌握通过比较直线的斜率来
摘要:科学素养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学化学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育功能;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观
摘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更加注重教学的个性化,体现教学的独特性。为了达到在施教中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现情,采用当下较为提倡和实用的分层教学法,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使全班学生都找到学习的自信心,积极投身到物理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层教学法;运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学习
摘要:创新能力是使学生在学习生涯中终身受益的重要能力,它对于我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莫大的帮助。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因此,本文以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并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新中国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鼓励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世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创新、科技创新也成了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带领我们走向新世界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于高中物理教学中应该重视应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物理知识、能力的应用能力。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的开展,分析高中物理教学应用情境的创设和推进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情境;学科素养  素质教育要突出学生学科学习素质素养的培养。因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主线;化抽象为具体,符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的创设情境实施教学活动
摘要:分析化学知识类型的内容,依据知识内容的特点与化学核心素养对应,为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并提出培养建议。  关键词:化学知识类型;核心素养;素养培养  一、 背景  核心素养是进入21世纪后欧盟为实现经济增长提出的。我国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是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文件中,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
摘要:化学课程是对学生化学素养、逻辑推理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更是新时期条件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虽然很多学校从初中开始就学习化学,但是大部分学校只学习初三这一年,且学习的都是比较基础的内容,而到了高中之后,从高一开始就学习化学,且针对于化学的学习也不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学习难度也提升了很多。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接下来,本文将结合初高中化学
摘要:我们知道,在整个高中物理中,电磁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点,其与电学、热学、力学等知识的组合性问题一直是考试重中之重,因而,怎样去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增强学生的考试能力,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有很大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出发,从预习、讲解、实验等多个方面分析电磁感应的教与学。  关键词:物理教与学;电磁感应  一、 引言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人类科學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
摘要:确定初中化学教材中学习的难点和学习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习难点,探讨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难点;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为初中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