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熟悉业务流程。公共英语课程必须明确课程目标和定位,重新设置课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充分挖掘高职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高职公共英语 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基本定位是:就业导向的目标定向、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据此,新一轮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引发了整个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形成了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一)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因涉及专业多,学生面广,所以仍无法形成主导优势。笔者认为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不注意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用脱节的现象及许多其他实际问题。课程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一样,个性化要求得不到满足;2.忽视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害羞、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但是教师很少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另外,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基本不分专业领域或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没有满足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课程考核过于僵化。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没有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
(二)就业的需要。
高职人才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所呈现不同程度的区域性特征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强化工作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和专业的发展要求,突出个性化特色,要有前瞻性,要与他们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挂钩,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特定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高专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如果毕业生就业时具有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则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重新认识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定位。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功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从根本上寻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以现实起点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以及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辅助作用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针对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使英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以英语为载体获取及利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总体的教学目标为基本导向并进一步细化英语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改革课程设置。
重新调整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使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衔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通过“精简、重组、增设”等途径改革课程结构。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一般安排三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础英语和多样化英语两大模块,第一、二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职场通用英语(基础部分),第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则是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工作过程进行系统性整合,作为以后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阶段。为此,各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进行专业方向分类,例如:商务英语方向、财会金融方向、国际贸易方向、IT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根据专业方向类的特点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者修订,改变过去公共英语那种相对独立、与专业关系度较低的局面,使之最大化地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的需要。
(三) 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多样化课程的基本模式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形式。改革教材就是要彻底摆脱应试式的思路,而是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的依据,将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作为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运用的基本理念和把握原则,突出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使英语成為获取和交流专业岗位、工作职场所需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研究的综合性应用工具。 此外,高职英语教材应该体现高职的特色,语言材料输入要适应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教材, 应该采取主干教材同辅导教材并举的模式。
(四)改革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和评估同样重要,教师平时让学生多做展示,如对话、小组讨论、项目设计、工作任务等多形式、多内容的学生参与活动。这种综合评价方式不再只是关注结果,而是更关注学习过程,从而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培养学生集体精神以及健康发展个性。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其实质是突破原有的课程设置,将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工作岗位需要、继续发展紧密结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将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实现培养应用型、综合型、语言能力强、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3]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6.
[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郑云东)
关键词 工作过程 高职公共英语 课程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基本定位是:就业导向的目标定向、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据此,新一轮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引发了整个高职教育理念的转变与课程体系的重构,形成了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索以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依据
(一)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因涉及专业多,学生面广,所以仍无法形成主导优势。笔者认为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不注意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出现了学用脱节的现象及许多其他实际问题。课程单一,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一样,个性化要求得不到满足;2.忽视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害羞、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错、焦虑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情绪,但是教师很少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另外,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基本不分专业领域或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没有满足学生就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课程考核过于僵化。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核没有考虑学生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以鉴定为目的的终结性评价。
(二)就业的需要。
高职人才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所呈现不同程度的区域性特征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强化工作环境下的英语应用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要适应不同学生和专业的发展要求,突出个性化特色,要有前瞻性,要与他们毕业后从事的职业挂钩,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特定社会需求的人才。高职高专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如果毕业生就业时具有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则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一)重新认识课程培养目标及其定位。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功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针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这样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从根本上寻求适应岗位需求的工作能力、以现实起点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以及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辅助作用和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影响。针对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使英语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以英语为载体获取及利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总体的教学目标为基本导向并进一步细化英语教学目标,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改革课程设置。
重新调整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使其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衔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通过“精简、重组、增设”等途径改革课程结构。公共英语课程作为必修课,一般安排三个学期的授课时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基础英语和多样化英语两大模块,第一、二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为职场通用英语(基础部分),第三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则是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工作过程进行系统性整合,作为以后专业英语学习的过渡阶段。为此,各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应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进行专业方向分类,例如:商务英语方向、财会金融方向、国际贸易方向、IT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根据专业方向类的特点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者修订,改变过去公共英语那种相对独立、与专业关系度较低的局面,使之最大化地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的需要。
(三) 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多样性。
多样化课程的基本模式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形式。改革教材就是要彻底摆脱应试式的思路,而是以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作为教学的依据,将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作为对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运用的基本理念和把握原则,突出语言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的培养,使英语成為获取和交流专业岗位、工作职场所需信息,实现跨文化交流和学习研究的综合性应用工具。 此外,高职英语教材应该体现高职的特色,语言材料输入要适应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拘泥于任何一种固定的教材, 应该采取主干教材同辅导教材并举的模式。
(四)改革评价体系。
改变单一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和评估同样重要,教师平时让学生多做展示,如对话、小组讨论、项目设计、工作任务等多形式、多内容的学生参与活动。这种综合评价方式不再只是关注结果,而是更关注学习过程,从而使评价对学生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培养学生集体精神以及健康发展个性。
三、结束语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改革的一部分,其实质是突破原有的课程设置,将英语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工作岗位需要、继续发展紧密结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将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素质培养融为一体,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实现培养应用型、综合型、语言能力强、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3]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6.
[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 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