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也不能少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hexia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我们的同行们,有没有发现自己的音乐课堂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以下的几个画面:
  画面一:老师正在讲着黑板上的乐理知识,学生们有的很认真,可是有的学生却是一片茫然,从他们空洞的的眼神里,其实我们心里最清楚,此刻他们的思绪早已飞出九霄云外……
  画面二:老师正在弹奏某首歌曲时,有的学生在听在唱,有的却以音乐书做盾牌,进行着自己的小游戏,上演着“掩耳盗铃”的故事……
  画面三:像是搞地下站似的,音乐书下藏着作业,时不时偷偷写两笔……
  剖析原因,弱势学生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兴趣缺乏型。这类学生对音乐缺乏兴趣,缺乏学习原动力,在课堂上上投入的精力少,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音乐表现力差,或是因为老师上课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丧失兴趣,久而久之,逐渐对音乐课丧失信心。二是能力差异型。这类学生的音乐能力因为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条件不同而形成较大的差异。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优势,跟不上现在的音乐教育要求,所以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愿参与。
  我们的音乐课堂不是几个尖子生的舞台秀,它是属于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在研究弱势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音乐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努力使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都能得到提高。接下来我想从自己从教十几年的经验中,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用爱感化,以情互动,激发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的爱是最神奇的良药,它会改变一切不好的情况:
  用爱的微笑面对,让孩子对老师不再那么惧怕,敢于亲近,敢说出心里话,在我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中,有一个非常胆小的女孩。每一次上音乐课,她始终不敢正眼看老师,只是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看我。为了帮助这位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我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注意她,趁她看我时,对她展示动人的微笑。渐渐地,她有些变化了,几次她都犹豫着想举手,想参与表演。这时,我就给她机会,请她表演,无论表演结果好坏,都对她展示微笑,表扬她。现在,她已经成为音乐课堂上的积极分子了。
  用爱的语言鼓励,学生才会充满激情,才会有信心,才会愿意加入。例如“我相信你,你能行!”“你不来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加油!我们大家都支持你!”……有了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会逐渐被打动,由心动到行动!
  二、搭建平台,体验成功,促进成长
  1、降低难度,因材施教。如三年级的歌曲教学,已经开始要求学生能够演唱歌谱,对于优势学生,没什么问题,但对于弱势学生就不能采用与他们一样的要求,而要进行鼓励,采用整体听唱法来降低歌曲的难度,再用直观教学法引导他们学习新歌。这样,能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促进弱势学生的发展。
  结果,大部分同学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第四层的要求,有些基础差的弱势学生,至少也能达到第一或第二层次的目标。不管学生能够达到那个层次,我都不会吝啬自己的真诚的鼓励,让学生为自己的点滴进步而兴奋不已,积极的向下一个目标而努力。
  2、善于发现,及时肯定。记得有一次,我在教授苏教版四年级的一首歌《采菱》时,班上很多人都因为歌曲节奏较为复杂,所以不太敢唱,而很意外的是平时一直喜欢捣乱的张建,却声音响亮的冒出一句,虽然还有点跑调。我及时抓住这个契机,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你们看,张建的声音多响亮,我们是不是该为他的勇气送点掌声呢?”同学们都拍起手来,张建不好意思的笑了。我又趁热打铁:“如果他能认真学唱,做到不跑音,肯定会很棒,说不定以后就是我们的小歌手呢!”张建此时用手挠着头,低下了头。从那以后,每节音乐课上,再也看不见那个调皮捣乱的张建,而是一个陶醉于音乐,尽情歌唱的学生。
  3、以强带弱,潜移默化。如在一次唱歌表演中,一位弱势学生站在舞台上,却始终唱不出歌来,她低着头,脸红红的,两只手不安地扭动着。不管我如何引導、鼓励,她始终难以表演。于是,我想到了“帮唱”这个办法,就是请跟她结对子的优势学生和她一起演唱。在这位优势学生的带领下,她不仅唱得投入,还在演唱时加了自己编的舞蹈动作。看了她的表演,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三、持之以恒,戒急戒躁,见证成功
  弱势学生的教育,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学生会出现反复的情况,所以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要有耐心的去对待,要在失败中摸索、总结,不断改进,至见到真正的成效,让他们真正的加入到课堂中来。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只做一时的表面工作,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作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厌其烦地指导,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
  音乐教育并非为天才儿童设立的特殊性教育,而是为提高全民素质而设置的普及性教育课程。作为一线老师,必须要依靠各方面的力量,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更多的温暖,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潜在的力量,让我们的课堂一个也不少,真正体现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宗旨。
  【作者单位:宝应县实验小学集团叶挺桥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创新能力应该从小培养,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辅导员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猜想,才能提出问题,已知的不都是正确的,存在的不都是合理的,现成的也不都是最好的。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答案不是绝对的,有时甚至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另辟蹊径。只有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与开放的思想风气和环境氛围,创造力才会象种子一
科技创意中心是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获得科学经验和能力,并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艺术创作的一个学习场,它将幼儿的科学探索与艺术表达有机地整合起来,是幼儿园开展科学和艺术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园始终把握住诸多理念中的一句关键语——“回归教育原点”,来建构科技创意中心的课程。追寻着幼儿教育的本真,实现促进孩子发展的最大价值。  一、回归目标的原点——培育情感、提高素养  在课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因此我们的小学语文课程要适当设计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使他们
小学美术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感知美、赏析美和创造美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学生有临摹画面到创作画面的过程中着重学生观察、创新、联想等多种能力,以不断提升学生绘画表现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强化意义,提升学生敏锐观察能力  美术创作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提升。有人曾经说过,世界生活中其实并不缺乏美,重要的是缺乏欣赏美的眼睛。只有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学生才能临摹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一门学习日常生活与简单劳动的常识、技能的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具有技能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与人们生活、社会、生产等联系非常紧密,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技能基础学科。通过《劳技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传授劳动技术,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素质和健康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思路和《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
在许多课堂教学乐器中,竖笛既经济又实用,深受广大老师的青睐。但说起竖笛教学,很多老师都会皱起眉头。竖笛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训练,一旦进入学习就必须付出艰苦卓绝的脑力加体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喜欢竖笛,让竖笛真正的走进课堂,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呢?     一、充分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竖笛教学中,培养学
要使美育有机地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能落到实处,就需要运用恰当的美育策略。笔者以《荷花》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起”“承”“转”“合”四个层次来谈美育策略的实施。  一、“起”——引人入胜,感受美  对于一堂课来讲,“起”就是导语,通过导语把本堂课要学的内容、要完成的目标导出来,引人入胜,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之美。导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委
“自主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余音未了,出现“上不完”现象,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探究内容过多过繁、探究材料喧宾夺主、探究方法欠缺指导等。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围绕探究内容、探究材料、探究引领、探究延伸等4方面提出建义,让“上不完”的探究课成为不用“再探究”的探究课,从而真正成为有效的探究课堂。  一、探究现象  “上不完”的探究课,通常有以下这些原因所致。  (一)探究内容过多过繁  探究课的内容不
时间:2012年3月27日、4月10日  地点:四(4)班、四(1)班教室  一、观察缘起  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學生学得很痛苦。教学过程中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职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尤其是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是空泛,低质、缺乏策略的。课堂上只有严肃的单一对话,只有单调的文本剖析,学生昏昏欲睡,个性得不到张扬,思维得不到开放。因此长期
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广大数学教师和研究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走进数学课堂,我们真正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理解上还不到位,导致种种实践行为上的偏差,使数学课堂教学走入了一些新的误区,从而出现了数学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现象。因此,如何走出这些教学误区,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